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人民日報海外版︱入“夢華東京” 賞千年宋韻

本報記者 尹曉宇
2025年01月14日07:3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1月14日7版 版面截圖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1月14日7版 版面截圖

北宋鎏金葵花式銀杯(浙江省博物館藏)。

北宋鎏金葵花式銀杯(浙江省博物館藏)。

北宋趙佶《梅花繡眼圖》(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趙佶《梅花繡眼圖》(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耀州窯青釉狻猊出香薰爐(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北宋耀州窯青釉狻猊出香薰爐(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宋代足球紋銅鏡(湖南博物院藏)。

宋代足球紋銅鏡(湖南博物院藏)。

北宋藍色刻花玻璃瓶(浙江省博物館藏)。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供圖

北宋藍色刻花玻璃瓶(浙江省博物館藏)。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供圖

原題:入“夢華東京” 賞千年宋韻

“雕車競駐於天街,寶馬爭馳於御路,金翠耀目,羅綺飄香……”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述了北宋都城東京開封的城市面貌和風俗民情,讓后人得以一窺“華胥之夢”般富麗繁華的都城盛景。

不久前,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推出“運河城市”系列展之“夢華東京——北宋開封城”主題展覽,匯集了23家文博考古單位的293件(組)精品文物,其中一級文物36件。展覽分為“會通”“天街”“風流”三部分,全方位展示了北宋開封的交通貿易、城市布局、文化藝術風貌,讓觀眾領略“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的氣象。

四水貫都 萬國咸通

北宋定都開封,與大運河有著密切關系。隨著隋唐大運河的貫通,開封成為運河中樞,“當天下之要,總舟車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漕運”。通濟渠在開封被稱為汴河,橫貫城中,五丈河在北,蔡河在南,金水河繞城而過,形成四河流貫開封的景象,名曰“四水貫都”。北宋大臣張方平曾說“汴河之於京師,乃是建國之本”,大量漕船每年通過汴河運來糧食、財賦和各種物資。

走進展覽序廳,一艘船映入眼帘。船上人影舉杯對飲、吟詩作賦,船窗外的電子屏上,《清明上河圖》中的畫面徐徐展開。參觀者仿佛乘著時光之船,在歷史河流中溯流而上,穿越到北宋開封城。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展覽部工作人員朱聿婧介紹,北宋開封是水陸交通發達、經濟貿易繁榮的大都會,其外城、內城、宮城三重環套的城市布局,影響了元明清都城建設布局。城市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打破了唐代以來的裡坊制度,出現店鋪“侵街”現象,這是現代城市開放式街巷布局的雛形。本次展覽仿照北宋開封城市布局來設計展線,並在序廳設置了“夢入東京——CAVE沉浸式影片空間”,將城市空間、地域風貌、街肆場景等以數字化方式進行動態展示,讓觀眾在欣賞文物之前,對北宋開封城有整體而直觀的印象。

在展覽第一單元,宋刻《地理圖》拓片展現了北宋疆域和山川地形,從中可以看出開封所居位置的重要性。開封州橋遺址出土的眾多瓷器,是運河沿岸商賈輻輳、百貨駢闐的縮影。

“八荒爭湊,萬國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東京夢華錄》裡的繁華盛景,至今仍聳立在開封的開寶寺塔和繁塔見証過。展櫃裡陳列著二塔的建筑構件。開封市博物館藏伎樂紋磚原嵌於開寶寺塔外壁,歷經千年仍光澤亮麗,紋飾精美。開寶寺塔建於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為八角十三層仿樓閣式磚塔,因遍體通砌褐色琉璃磚,渾似鐵鑄,民間稱其為“鐵塔”。塔外壁鑲嵌的模制花磚有飛天、寶相花、蓮花、獅子等50余種圖案,塔的各個部位還使用了20多種造型磚,如腰檐蓮瓣磚、圭形門雲紋磚等,體現了北宋工匠的高超技藝。

宋代海上絲綢之路興盛,印度、東南亞的香料和西亞的玻璃器等,通過海路貿易輸入中國。獨立展櫃裡的刻花藍色玻璃瓶晶瑩剔透,引人注目。此瓶上部磨刻兩周凹弦紋,下部磨刻4個不規則圓拱形圖案,肩部磨刻一周凹弦紋和一周12個排列不規則的橄欖形紋飾,腹部磨刻3組折枝花草紋,器底厚而呈深藍色,器身淺藍色。朱聿婧介紹,此器為典型的伊斯蘭風格玻璃瓶,推測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舶來品,反映了北宋時期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情況。

天街繁華 禮樂興盛

沿著汴河從東入城向西,來到州橋(又名“天漢橋”),這裡是開封城中軸線御街與汴河的交匯點,是全城的核心所在。

考古工作者對州橋遺址進行持續發掘,發現了宋代的橋基、橋台、石岸和明代重修的石拱橋等。在州橋東側的汴河河道南北兩岸,發現了巨幅石雕祥瑞壁畫遺存,其上雕刻海馬、仙鶴、祥雲等,是目前所見北宋時期體量最大的石刻壁畫,印証了《東京夢華錄》中的記載:“近橋兩岸,皆石壁,雕鐫海馬水獸飛雲之狀”。

展覽中的嘉祐石經《周禮》殘石,曾立於開封太學,是北宋文教昌明的實証。宋仁宗命國子監將儒家經典刻於石上,作為天下學子的“標准教科書”。這部石經始刊於慶歷元年(公元1041年),畢工於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經文用篆、楷二體書寫,故又名“二體石經”。

宋徽宗趙佶熱愛文化藝術,不僅鑒藏頗豐,還創作了不少書畫佳作。趙佶尤善畫花鳥,其作品以精工逼真著稱。故宮博物院藏趙佶《梅花繡眼圖》是此次展覽中備受矚目的珍品。圖中梅枝瘦勁,向右伸展,枝上疏花秀蕊,一隻繡眼俏立枝頭,鳴叫顧盼,與清麗的白梅相映成趣。此圖為趙佶早年作品,所繪梅花為宮梅,這種梅的畫法精細纖巧、敷色厚重,帶有富貴氣息,為宮廷所喜好。

大晟鐘是徽宗時期禮樂文化的體現。北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今河南商丘一帶出土了6件宋公成鐘,因其出土於春秋時期的宋地,徽宗認為是祥瑞之兆,且有感於當時全國音律不齊的問題,遂設立大晟府,重制新樂,命工匠仿照出土編鐘鑄造大晟鐘,發送國內各個州府。大晟鐘共鑄12編,每編28件,共336件。每套鐘的基准音高都是黃鐘宮,作為標准音律定音。此次展覽中可以看到來自故宮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開封市博物館的7件大晟鐘,按音階高低排列。它們的形制、紋飾、銘文風格相近,皆為平口镈鐘,懸挂處不作長甬,並飾以雙螭紋。

《蹴鞠圖》和足球紋銅鏡反映了蹴鞠這一運動在宋代宮廷和民間的流行。《蹴鞠圖》為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黃慎所作,描繪了宋太祖趙匡胤與其弟趙光義、宰相趙普等人蹴鞠的場面,人物神情生動,筆意奇趣不俗。足球紋銅鏡刻畫了宋代青年男女踢球的情景。據詩文記載,開封城中常舉辦蹴鞠比賽,引得市民爭相觀看,萬人空巷。

萬姓交易 名士雅集

大相國寺在關於北宋的小說、影視劇中經常出現,這不僅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也是一處大型雜貨交易市場。朱聿婧介紹,北宋時期,每月在大相國寺開放8次“萬姓交易”,官民士庶均可參加,趙明誠、李清照夫婦就曾在此購買珍饈佳果和金石藏品。

展櫃裡陳列著琳琅滿目的瓷器、金銀器、漆器等,令人遙想“萬姓交易”的盛況。定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定州博物館藏白釉刻蓮紋龍首淨瓶是定窯精品,其胎質細白,釉白泛青,採用堆貼、刻花、劃花技法裝飾,頸、肩、腹部有覆蓮紋、仰蓮紋、弦紋等。流為龍首形,龍頭高昂,頸短粗,前額凸起,雙角並合后上揚,怒目,側耳,上頜揚起,露出舌尖。

宋人喜愛飲酒,開封城中酒肆林立,宴飲達旦。河北省易縣大北城窖藏出土的銀執壺、銀溫碗、銀盞等,顯示了宋人飲酒的講究。《東京夢華錄》記載:“凡酒店中,不問何人,止兩人對坐飲酒,亦須用注碗一副,盤盞兩副,菓菜碟各五片,水菜碗三五隻,即銀近百兩矣。”

北宋時期,溫州漆器名揚天下,以日常生活用器為主,造型與同時代金銀器、瓷器相近,碗、碟多為花口或花瓣式。此次展出溫州博物館收藏的漆碟、漆盞托、漆碗,造型優雅,工藝精湛,體現了北宋漆器的特點。

西園雅集是北宋京城中一場著名的文人雅集,蘇軾、蘇轍、黃庭堅、米芾、李公麟等名士聚於駙馬王詵的西園,會后李公麟作《西園雅集圖》,米芾書《西園雅集圖記》,使之流芳百世。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乾隆款碧玉西園雅集圖筆筒,反映了后人對宋代名士風雅的追慕。此次展覽還匯聚了“宋四家”中3位名家的作品,如宋拓蘇軾楷書歐陽修豐樂亭記、明代緙絲米芾行書白居易五言詩軸、明代摹刻古香齋藏蔡襄帖木刻板等,彰顯北宋人物風流、文化璀璨。

金明池是北宋御苑之一,坐落在京城順天門外。每年農歷三月,皇帝敕令開放金明池,與士民於此共觀龍舟爭標。天津博物館藏張擇端款《金明池爭標圖》記錄了這一京城盛事。在不足一尺見方的絹本上,畫家繪出方圓九裡三十步的金明池及岸邊的景觀和人物。畫面以一艘大型龍舟為中心,其兩側各有5艘小龍舟,船頭各立軍校一名,舞旗招展,舟中槳手奮力劃棹,向前方標杆沖去﹔岸上百姓或觀看龍舟,或春游賞玩,或買賣交易……眾多人物匯聚圖上,雖微小如蟻,卻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此圖描繪的景物、活動與《宋史》《東京夢華錄》等古籍記載基本吻合,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獻價值。展廳裡還設有“金明池爭標裝置打卡空間”,讓觀眾親身感受宋代龍舟競渡的熱鬧場景。

(責編:張鑫、龔世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