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江蘇:追“新”逐“質”,奮力壘好“三塊地”

2025年01月15日06:37 |
小字號

南京大學在全球首次發現引力子激發,全球最大無人貨運飛機在常州總裝下線,13個創新藥獲批上市、數量全國最多,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連續4年、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連續9年全國第一……一年來,從江淮兩岸到黃海之濱,新質生產力熱潮涌動,勾勒出江蘇經濟結構優化、動能轉換的新圖景。

“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是總書記賦予江蘇的目標定位。制定“任務書”、拿出“時間表”,把“路線圖”變為“施工圖”,這一年,全省上下瞄准具有強勁驅動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新高地、構建新型生產關系的先行地這“三塊地”建設持續發力,先立后破、因地制宜,發展先進生產力質態,為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不斷增添新動能。

拉響更強引擎,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

新年伊始,科創江蘇欣欣向榮——1月2日,我國通信與信息領域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未來網絡試驗設施(CENI)宣布全面竣工,意味著這項大科學工程進入可服務階段。一天后,基於CENI的全球首個光電融合確定性新型算網基礎設施正式開通。

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是江蘇集聚創新資源、跨越科技創新和產業應用障礙的關鍵舉措,對於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去年以來,江蘇多個高能級科創平台迸發“大能量”:紫金山實驗室構建首個6G綜合試驗平台,太湖實驗室建設7000噸級深遠海綠色智能技術試驗船,鐘山實驗室實施基因編輯等種業重大科技創新項目,雲龍湖實驗室在深地能源物質封儲技術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大能量”來自不斷加碼的創新之“策”與持續集聚的創新之“源”——

集思匯智,下好原始創新先手棋。2024年,省政府新設規模24.8億元的基礎研究專項資金,省科技廳加快建設物理、應用數學、合成生物等3家基礎科學中心,開展首批“應用基礎研究特區”改革試點,以經費“單列”、政策“利好”提升原始創新策源力。

協同聯動,打造集成創新主平台。2024年,我省持續打造高能級科創平台,新獲批全國重點實驗室13家、累計44家﹔省實驗室聯盟成員單位增至60家、領域聯盟拓展至3家﹔新獲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分中心2個、累計5個﹔建設首批10家省級概念驗証中心,培育32家“硬科技”標杆孵化器,扶科技成果“上馬”。

共建共享,培育開放創新新生態。省科技廳積極推動全國重點實驗室與省內龍頭(鏈主)企業內置“1+1+X”聯合機制﹔支持領軍企業等創新主體牽頭組建10家創新聯合體,共同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開足馬力的江蘇,正全力布局一個既能誕生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也能匯聚一流高校院所、科技企業和創新人才的策源地。強勁“第一動力”,我省科創能級持續提升——2024年,江蘇區域創新能力排名躍升1位、居全國第二﹔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比重歷史性突破50%。

鍛強產業韌性,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新高地

不久前,工信部公布2024年國家高新區評價結果。綜合評價前50名中,江蘇佔9席,入圍數全國居首。

高新區是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的主陣地,也是我省夯實新質生產力發展產業根基的重要載體。我省國家級和省級高新區以佔全省6.5%的土地面積,創造超過三成的地區生產總值、1/3的出口總額和55.4%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支撐轉型的作用明顯。

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催生條件。一年來,我省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提升在全球產業版圖中的位勢和能級。

——筑牢“基本盤”,傳統產業不斷“煥新”。

在波司登常熟總部,羽絨服從設計到生產已全流程數字化。近兩年,波司登完成AI企劃端、AI開發端、3D打版建模、虛擬成衣交付等4項關鍵流程的優化升級,頭樣開發時間從100天降至27天。

傳統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也是我省產業發展的“基本盤”。以新代舊、以新化舊,截至去年底,我省圓滿完成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計劃,累計診斷企業超6萬家、改造項目5.6萬個,並以“網聯”放大“智改數轉”效應,去年新增省級重點工業互聯網平台超百個。

——培育“集團軍”,新興產業更新壯大。

去年11月,新一批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競賽勝出名單出爐,江蘇牽頭和參與的4個集群入選“國家隊”、累計達14個,均為全國最多,其中大部分為戰略性新興產業。

南京、無錫、淮安聚焦空天領域加快布局﹔蘇州、鹽城、連雲港強化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引領﹔南通、泰州、揚州奮力打造世界級船舶海工產業集群……各地集群強鏈,打造產業新“艦隊”,去年全省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比重超過40%。

——競逐“制高點”,未來產業孕育新機。

去年11月30日,新型運載火箭長征十二號成功將衛星互聯網技術試驗衛星送入預定軌道,該衛星由落戶南通開發區的銀河航天承擔研制並在本地完成建造。目向星辰的南通開發區,已規劃10平方公裡的“新時代未來產業園”,統籌布局、借智全球。

未來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先導力量。全省各地加快培育第三代半導體等10個成長型未來產業,謀劃布局量子科技、深海深地空天、類人機器人等一批前沿性未來產業,構建起“技術策源—應用牽引—企業孵化—產業集聚”全生命周期培育體系。

瞄准產業“制高點”、鍛造企業“生力軍”,向“新”而行的江蘇,產業韌性不斷鍛強、產業能級持續提升。

集聚先進要素,構建新型生產關系先行地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構建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過去一年,江蘇扎實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全力構建新型生產關系先行地。

先行地,要率先垂范。

改革機制,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

首個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獲批建設,江蘇省“應用基礎研究特區”首批試點單位挂牌,總規模500億元的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設立……

一年來,我省持續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金融體制等改革,推動政府和市場“兩隻手”協同發力,率先形成一批標志性、引領性改革成果。

優化結構,引導主體更好參與發展新質生產力。

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我省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在高度復雜的宏觀環境下,去年前10個月,省國資委監管企業營收、利潤等關鍵指標增幅均顯著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壯大民營經濟發展,去年我省發布“鞏固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33條”,以專門部分對民營經濟予以支持﹔同樣在去年,省發展改革委內部新組建成立民營經濟發展局,更好為民企“保駕護航”。

先行地,要再塑優勢。

經過40余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對外開放已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江蘇作為對外開放“橋頭堡”,正全力塑造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優勢——

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去年12月,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審議《關於支持南京江北新區高質量建設的意見》,推動國家級新區與自貿試驗區聯動發展﹔

提升各類園區發展能級,過去一年,蘇州工業園區實現“三十而立”、南通開發區迎來40周年“生日”,一個個對外開放窗口吸引越來越多外資地區總部、研發中心和功能性平台落戶江蘇。

先行地,還要強化集聚。

去年1月省數據局挂牌、10月省數據集團揭牌,目前全省在用數據中心算力規模超19EFLOPS……

過去一年,我省在統籌優化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配置的同時,推動數據資源確權登記、流通交易、收益分配等體系建設,超前布局建設算力基礎設施,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提升。

因地制宜、追“新”逐“質”、穩扎穩打,新的一年,江蘇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基礎必將更加牢固,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充沛的動能。(付奇 蔡姝雯)

來源:新華日報

(責編:張鑫、龔世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