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江蘇探索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支撐區域發展

2025年01月17日07:18 |
小字號

教育部近日發布第二批6家國家市域產教聯合體名單,“太倉中德智能制造產教聯合體”入選,至此我省共有4家國家市域產教聯合體,數量居全國首位。作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中的新鮮事物,市域產教聯合體如何培育建設,又將為地方特色產業和區域經濟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

“德企之鄉”背后,產教聯合成“秘密武器”

太倉高新區中德雙元制職業教育產業園,數控車銑區嶄新的工業母機飛速運轉,20多名校企聯合培養的學徒們圍在一旁躍躍欲試。他們,都具有“雙重身份”——既是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學生,也是德國企業舍弗勒的“准員工”。“職業教育產業園逐步投用,是太倉打造國家市域產教聯合體的重要平台,也是這座縣級市極為重視的一件大事。”健雄學院黨委書記蘇霄飛說。

近日,太倉市中德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專項公共實訓基地也在產業園啟用,共設有30多間培訓室,每年可組織職業技能培訓近5000人次。

自1993年首家德企克恩—裡伯斯落戶以來,太倉已集聚德企550多家,坐穩“德企之鄉”的“鐵王座”。這既和與企業匹配度較高的本土人才儲蓄池密不可分,也是太倉此次入選國家市域產教聯合體的底氣所在。

“2000年前后,由於國內勞動力市場很難發掘可以接軌國際水准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不少德企發展深受制約。”健雄學院校企合作處處長高飛回憶,為走出人才困境, 光靠社招肯定不行,必須從校園階段自主培養人才,成為不少德企的共識。2001年,由克恩—裡伯斯、慧魚等多家德企牽頭,在政府支持下與部分職校合作,德國專業技術工人培訓中心(DAWT)成立。

隨著產業不斷擴張,越來越多大型德企尋求獨立與職校開展聯合培養。2007年,成立3年的健雄學院走入大眾視野:與全球軸承行業龍頭舍弗勒開建舍弗勒企業培訓中心,與太倉高新區、一眾中小型德企和德國工商總會共組太倉中德公共培訓中心。這一階段,“企業—學校”為主導的“雙元制培養模式”在太倉遍地開花。

相較於“訂單班”等產教聯合模式,“雙元制”培養模式中,學生培養更加貼合企業需求。“‘雙元制’最大的特點,是打破傳統意義上企業處於配合地位的窘境,與學校共同主導學生培養,甚至可以‘一票否決’學校的培養方案。”蘇霄飛說。學生在大一簽署《學徒協議》后,便成為企業“准員工”,企業出資自建培訓中心、出人擔任培訓師,為后續用工打基礎。

“文化旅游、酒店管理、智能制造、高端化工……園區各個發展領域的用人缺口,隻靠一個學校怎麼填?”蘇霄飛坦言,對一座產業園來說,僅靠個別學校、企業的力量顯然不夠。於是,就整合健雄學院在內的一系列職教甚至本科資源,與同樣經過打包的園區企業資源集中對接,在此基礎上,太倉此次才成功入選國家市域產教聯合體名單。

校招離職率低,企業花錢算的是“長遠賬”

企業招不到合適畢業生,畢業生找不到匹配度較高的工作,是職業教育中校企合作想要解決的痛點。“如果職業教育淪為學歷教育,職校畢業生在本地找不到工作紛紛外流,而周邊企業又要花大力氣舍近求遠搜羅工人,那無疑宣告了這個地方職業教育的失敗。”一所職業院校負責人直言。

而市域產教聯合體,就是打開新職業教育大門的一把“鑰匙”。這一新模式整合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共同服務區域產業發展需要。

2023年9月,首批國家市域產教聯合體名單公布,蘇州、無錫、常州各有一家入選。獲批建設一年多來,在產教聯合體推動下,地方區域特色產業實現新升級。

常州新能源產教聯合體公共服務平台,去年發布科技成果428項,線下召開技術供需對接會21場、挖掘技術需求216項、解決技術需求116項,聯合體成員院校服務常州本地企業600余家,新增授權專利396件。同時,聯合體發布人才需求清單,校企聯合開展就業供需洽談會,面向新能源產業提供學生就業崗位9200余個,6000余名學生實現對口就業。

蘇州吳中經濟技術開發區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產教聯合體,則面向聯合體高校開展雙師培訓1000多人次,選派1100余名教師進企業跟崗實踐,提高教學能力。同時,校企共同開發多個工種培訓項目包,開展新職業技能培訓覆蓋2000人次,助力企業發展。

從企業角度看,對高質量人力供給的訴求更為迫切。太倉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陸利璟表示,越來越多企業看重落戶后續是否具有成長性,作為企業成長的必備條件,本地高技能人才供給在他們心中的地位日益凸顯。

“從大一成為學徒以來,我基本40%的時間在學校接受理論培養,60%的時間到企業參加技能培訓。”健雄學院大三學生朱靜是學校“舍弗勒班”一員,她告訴記者,“雙元制班”跟普通班課程不太一樣,有時還會按企業需求動態調整。朱靜向記者展示的課表上,各類課程按照不同顏色的模塊排列組合。其中標記為“健雄”的學校課程比較有限,而某些月份,“鉗工、電氣安裝、氣動、磨床、車床”等企業開設課程則排得滿滿當當。

“同為職業教育,企業採用‘雙元制’的投入成本相較其他至少高出20%。”健雄學院雙元制培訓教師岳向陽曾在企業工作多年,他說,企業算的是“長遠賬”。公開數據顯示,舍弗勒公司雙元制入職的員工離職率為25%,比市場招聘員工要低40個百分點。

高規格推進,聯合體建設首次納入“部省會商”

教育部近日印發的《關於加強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的通知》,首次提出將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納入“部省會商”內容,與部分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市(縣)政府、牽頭學校和企業進行會商,通過評估、調研、監測等形式,精准分批培育建設新設國家市域產教聯合體,並在職業教育新一輪改革項目等方面向國家市域產教聯合體進行傾斜。

突出政府在打造聯合體中的引領作用,有組織地開展建設,否則聯合體成員極易淪為“散兵游勇”,這也是不少業內人士的共識。“高位推進是打造聯合體、確立長效機制的關鍵。”蘇霄飛說,產教融合參與方歸根結底是學校教育圈、企業行業圈、政府管理圈,隻有這三個“圈”的利益供需實現有效互動,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才能收獲實效。

對此,太倉統籌“政行企校”聯合成立中德雙元制職業教育產業園園區管委會,並注冊設立中德雙元制職業教育產業園教育發展(江蘇)有限公司,常態化運營產業園。無錫市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蘇州吳中經濟技術開發區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產教聯合體,也分別與當地重點產業實現有組織對接——

無錫市專門設立專家咨詢委員會、校地合作委員會、校企合作委員會,保障聯合體規劃決策、統籌協調、組織實施的連貫運行,與此同時瞄准主導產業發展方向,制定《產教聯合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推動聯合體規范化建設。

蘇州市將“打造市域產教聯合體”寫進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把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作為推進全市“1030”產業體系重要抓手,並成立市域產教聯合體指導委員會,由市政府分管領導任主任,教育、工信、發改、科技等部門負責人任委員,統籌推進聯合體建設管理各項工作。

“聯合體建設有了模子,我們才能更好地放開拳腳。”蘇州吳中經濟技術開發區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產教聯合體牽頭學校——蘇州市職業大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詳細梳理形成產業鏈100余家企業的人才需求清單,新增智能機器人技術等一批與產業需求緊密配套的專業,對與產業不匹配的專業調整撤銷,確保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高度契合,同時聯合企業開展技術需求調研,摸清聯合體內100多家企業的技術需求,為聯合體未來建設提供參考依據。

防后勁不足,實體化運行成突破口

簽份協議、授個牌,企業人員一年到學校上幾次課,就美其名曰“產教聯盟”……當前,國內部分職校的校企合作依然停留在“淺嘗輒止”階段,形式大於內容。為破解校企合作“兩張皮”、產教融合“不長久”等問題,國家提出打造市域產教聯合體。聯合體建設的突破口在哪? 《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標准(試行)》對組織架構、績效考核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旨在確保市域產教聯合體實體化運行。

“為避免‘脫實向虛’,我們依托中德雙元制職業教育產業園打造聯合體。”健雄學院中德雙元制學院副院長顧曉吳表示,這樣做有四項重要意義:一是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產業能力將大幅提升,二是產教融合“實不實”不再成為疑慮,三是政府牽頭能化解校企矛盾,四是國家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有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平台和抓手。

蘇州市職業大學也成立蘇州市產教融合研究院(籌)作為實體運營機構,承接政府賦予的權力清單事項,做好聯合體建設管理具體工作。

“實體化運行的體制機制,是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最大的創新。”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席海濤感同身受。兼任常州新能源產教聯合體副理事長的他表示,政府高位引領加上實體化運行,有利於避免產教聯合體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是產教聯合體建成的關鍵。為此,常州市科教城管委會、聯合體成員學校和成員企業專項投入4000萬元,用於打造聯合體共享型產教融合實踐中心、開發課程教材、完善師資隊伍建設。

“最終,聯合體打造、人才聯合培養,都要走向實體化、項目化、市場化、標准化和制度化,將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變為可以在市場上交易的新型人力資源服務,令各方都能實實在在感受它的好處。”顧曉吳說。(李睿哲 楊頻萍 程曉琳)

來源:新華日報

(責編:張鑫、龔世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