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政治

“動能轉換開新局”系列訪談

宿遷市泗洪縣縣長耿曉雲:“十四五”收官之年實現“五個轉變”

王丹丹
2025年01月21日16:50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劃之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包括“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在內的五個“必須統籌”。江蘇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也強調指出,五個“必須統籌”是做好經濟工作的科學方法論,明確“推動新舊發展動能平穩接續轉換,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眼下正值江蘇省兩會召開,人民網推出“動能轉換開新局”系列訪談欄目,本期訪談對象是江蘇省人大代表,宿遷市泗洪縣委副書記、縣長耿曉雲。以下是訪談內容:

人民網:2024年,請問泗洪縣在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交出了怎樣的答卷?

耿曉雲:過去的一年,泗洪與省市一道承壓續穩、克難求成,以奮斗之筆勾勒出高質量發展的嶄新圖景。預計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百強縣排名穩步上升,獲評全國縣域旅游發展潛力百佳縣,入選城鎮化潛力地區國家級試點,煙火與繁華並存的泗洪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詩和遠方”。

一直以來,泗洪堅持用好“因地制宜”方法論,把抓好實體經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強縣之要,向“新”而行、向“高”而攀、向“綠”而進。“先立后破”壯大傳統產業“家底”,2024年實施技改項目35個、總金額近16億元,一批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轉化應用到生產線,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和傳統產業實現有機融合,功能性前沿新材料產業集群獲批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新材料產業成為全縣第三個百億級產業。

與此同時,謀“新”重“質”搶抓未來產業賽道,因勢而動、順勢而為,積極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綠色儲能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預計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比較2023年提高3.7個百分點,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3家、省星級上雲企業104家,新質生產力正在泗洪破土而出、拔節生長。

人民網: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泗洪縣在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上有哪些新的打算?

耿曉雲:新的一年,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五個“必須統籌”要求,按照省委明確的“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部署任務,以戰略定力、長遠眼光、治理智慧,因時因地把握好穩與進、守正與創新、立與破的邏輯關系,在“穩”上強支撐、在“進”上強根基、在“立”上強預期,確保在“十四五”收官決戰之年,交出一份實現“五個轉變”的優秀答卷。

一是錨定多作貢獻,加快實現經濟發展由“增速追趕”向“總量趕超”轉變。始終堅持奔跑實干、奮勇爭先,在超前完成GDP增量、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等5項“十四五”經濟發展主要指標的基礎上,繼續以一流的標准、一流的效率抓好各項工作,力爭年內主要指標增幅比肩蘇北最高水平、快於全市平均,地區生產總值再跨一個百億級台階、未來三年總量挺進全國百強、跨過千億大關。

二是聚焦向新而進,加快實現產業價值由“規模積累”向“量質齊升”轉變。深度融入全市“長三角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抓實增量帶動、存量提優,實施主導產業攻堅行動,全年招引億元項目120個以上,機電裝備、綠色食品、新材料、新能源“四大主導產業”全部培育為百億級產業,規上工業總產值達到5年前的2.4倍。全力拼搶人工智能、新型儲能等新興領域,競逐萬億新藍海,力爭工業開票銷售收入破千億。

三是突出統籌兼顧,加快實現城鄉建設由“二元結構”向“融通並進”轉變。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系統推進城鄉產業共榮、設施共用、服務共享、資源共配、生態共治,新培育省級和美鄉村21個、特色田園鄉村2個,推動城市更有溫度、鄉村更有回憶、生活更有滋味。持續夯實綠色根基,加快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完成成子湖“生態島”試驗區建設,貫通“百裡湖灣”環湖大道,定格水之靈動、綠之清麗的城鄉畫卷。

四是圍繞破題出圈,加快實現改革開放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錨定“最富活力改革試驗區”定位,傳承“春到上塘”精神,接續抓好29個“國省字頭”改革試點任務落實。高水平推進“三網合一”,鏈接長三角優質資源,物流總費用佔GDP比重下降0.15個百分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集聚高層次人才,深化產學研合作,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持續放大生態特色,拓寬“金山銀山”變現路徑,為全國貢獻更多泗洪版點綠成金“好路子”。

五是緊盯群眾期盼,加快實現供給保障由“民生七有”向“民生七優”轉變。把80%以上的財力投入到民生領域,高質量辦好80項重點民生實事,加大教育醫療、養老托幼等方面供給,讓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康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縱深推進“創贏泗洪”創業富民行動,加快全民創業“一街一園”建設,用專業力量助力創業夢想,扶持自主創業項目4000個以上。始終傾聽民意、回應民聲、排解民憂,群眾合理訴求辦結率98%以上,為最弱勢的群體提供最暖心的服務。

(責編:耿志超、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