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人民日報︱鹽城聚合生態旅游場景:跟著候鳥來 帶著文創走

本報記者 姚雪青
2025年01月23日07:0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人民日報》2025年1月23日14版 版面截圖

《人民日報》2025年1月23日14版 版面截圖

萬鳥翔集。孫家錄攝(人民視覺)

萬鳥翔集。孫家錄攝(人民視覺)

勺嘴鷸。李東明攝(人民視覺)

勺嘴鷸。李東明攝(人民視覺)

鹽城某藝術街區的“鹽小勺”彩繪。高姍姍攝(人民視覺)

鹽城某藝術街區的“鹽小勺”彩繪。高姍姍攝(人民視覺)

原題:江蘇鹽城聚合生態旅游場景——

跟著候鳥來 帶著文創走(美麗中國·不一樣的生態游③)

核心閱讀

來灘涂濕地看萬鳥翔集,到城市街巷逛博物館、文創店,把文創產品“鹽小勺”帶回家……在江蘇鹽城,圍繞候鳥聚合多元場景、開發文旅業態、打造消費亮點,觀鳥游成為當地發展生態旅游的“新招式”,為游客和市民提供更深度、更豐富的體驗。

頭上有兩根絨毛、嘴巴像勺子一樣——以勺嘴鷸為原型開發的IP形象“鹽小勺”,是江蘇鹽城推出的城市形象代言。

最近,走進鹽城的一些文創商店,上新的“鹽小勺”盲盒,吸引了很多市民和游客的目光——捧著書的“學習勺”、滿臉飯粒的“干飯勺”、拿著望遠鏡的“觀鳥勺”……

鏡頭從城市轉向濱海。正值候鳥遷徙季,成群的勺嘴鷸在鹽城東台市條子泥濕地飛翔,場面蔚為壯觀。

鹽城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潮間帶灘涂,有我國第一處濱海濕地類世界自然遺產,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關鍵樞紐,也是全球數以百萬計遷徙候鳥的停歇地、換羽地和越冬地。

緊跟候鳥腳步,來自各地的游客及攝影愛好者在這裡觀候鳥、逛展覽、買文創,觀鳥游成為當地發展生態旅游的“新招式”。

以觀鳥游為中心,策劃多元生態旅游產品

“候鳥一路南飛,選擇棲息地最看重食物來源和生態環境。”在條子泥景區的研學館中,導游沈丹丹從候鳥遷飛的原因和地點選擇講起,配合視頻和圖片,為游客介紹冬季濕地的常見鳥類。

熟悉了鳥類基本知識后,參加研學游的游客來到海堤公路附近的觀鳥平台,正式開啟觀鳥旅程。

“漲潮啦!現在正是黃金觀鳥時間。”沈丹丹告訴大家,退潮時,候鳥會四散在海灘這個“大食堂”覓食,漲潮時,鳥兒就隨海水退回大堤裡側的“宿舍區”休息——此刻正是鳥類最聚集的時候,方便在平台進行觀察。

沈丹丹向大家解釋,這處名叫“720高地”的“宿舍區”,是東台市在離候鳥覓食區最近的圍墾養殖區辟出的720畝魚塘,經過微地形改造、濕地修復、環境整治,打造成固定高潮位候鳥棲息地,讓鳥兒在海水漲潮時有個落腳休息的地方。

4個觀鳥平台,共有16架高倍望遠鏡。放眼望去,500米范圍外的場景清晰可見,在研學館視頻中見到的鳥類——大雁、野鴨,還有黑臉琵鷺、白琵鷺等,正在閑適踱步。

游客繼續出發,乘車向南12公裡,在條子泥濕地深處的“萬畝湖泊”,是丹頂鶴、火烈鳥等大型涉禽鳥類的棲息地。這裡有個小型驛站,許多游客坐下來吃點心、喝飲料,和不遠處的候鳥一起“喝下午茶”。

條子泥濕地深處,還有數十名攝影愛好者在拍攝候鳥。

“等了幾個小時,拍到了火烈鳥喂小鳥的細節,太值了。”攝影活動組織者、鹽城市攝影家協會主席戚曉雲介紹,每次拍攝活動報名人數都爆滿,採風時間也從一兩天拉長到三五天甚至一周——春天搶拍“自帶干飯工具”的勺嘴鷸,夏天是黑嘴鷗繁殖的季節,秋天遍地鹽蒿草紅了,而這個冬天,拍到的火烈鳥越來越多。

東台市沿海經濟區管委會副主任常維介紹,濕地四季景色各異,條子泥景區以觀鳥游為中心,結合不同季節策劃了攝影、體育、研學等生態旅游產品,形成觀鳥賽、攝影培訓營、生態露營等品牌,年接待游客近百萬人次。

連接文博場館,推出生態旅游新體驗

來自江蘇南京的游客段晶晶給自己規劃了一條線路——先去條子泥濕地看鳥,再到黃海濕地博物館看鳥的故事。逛完博物館的第一個展廳,她就發現了不同:“在布展時間邏輯上,這裡是從我們今天熟悉的生活開始倒敘的。”

記者看到,這個三層布展、5000多平方米的空間分為5個展廳:國際濕地城、黃海生態區、候鳥遷徙、淤泥質海岸、和諧共生。除了地面燈光變幻出大海與沙灘的造型,抬頭看,空中還有一隻“鳥兒”正在“領逛”,到二樓時變成了一群鳥,到了三樓則聚集起鳥陣。

“我們用候鳥視角,展示候鳥家園的變遷。”黃海濕地博物館宣傳策劃部部長江俊波介紹,將博物館打造成一本立體的濕地生態百科全書,與自然遺產地串珠成鏈,以趣味性互動與沉浸式體驗,推出生態旅游的新業態、新體驗。

在候鳥遷徙展廳,一組互動裝置吸引了段晶晶。圓形展台上,用標本或仿真標本做成的442種候鳥集合呈現在眼前。一旁的大屏上,點擊每隻候鳥的頭像,就能看到文字介紹、聽到它們的叫聲——“布谷布谷”,是四聲杜鵑﹔“嘰啾嘰啾”,是勺嘴鷸。

旁邊,有個“猜猜我是誰”的趣味環節。游客先看到圖片上鳥兒的爪子或嘴巴,按下按鈕,再看到這隻鳥的生活環境和捕食方式,最后揭曉答案、展現全貌——你猜對了嗎?

“文博場館已是觀鳥游的重要一環,讓博物館本身成為旅游目的地。”鹽城市濕地和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管理中心主任吳其江告訴記者,黃海濕地博物館在每年吸引游客26萬人次的基礎上,開發出“世界遺產教育”“濕地和科學手工坊”等多個品牌活動,全年開展世界遺產教育活動140場。

文創推陳出新,開發生態旅游消費新場景

在黃海濕地博物館逛完展陳,許多游客先走進一樓電影院,看一場《不是菜鳥的鹽小勺》4D動畫短片,再到文創商店挑選伴手禮,把濕地之旅的美好記憶帶回家。

文創商店最受歡迎的,還是“鹽小勺”——呆萌可愛的卡通造型,被印在T恤、杯子、筆記本和冰箱貼上,或做成毛絨玩具,讓游客愛不釋手。江蘇黃海濕地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徐紅欣介紹,團隊還在繼續打造“鹽小勺的小伙伴們”:仙氣的丹頂鶴和霸氣的麋鹿形象IP,讓“濕地三寶”以不同特色俘獲消費者的心。

走進位於金融城的“鹽小勺主題咖啡館”,不僅咖啡杯、餐巾紙上是“鹽小勺”形象,壁紙、地磚也有“鹽小勺”元素。

“這裡還能買到限量款咖啡杯。”游客小林告訴記者,自己是在條子泥景區被候鳥“種草”后,返程前專門來喝“鹽小勺”咖啡、買“鹽小勺”咖啡杯——每個杯子上,“鹽小勺”身穿遷飛路線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特色服裝,悠閑地喝著咖啡。

去年夏天,在鹽城一個文創集市上,兩座1.5米高的“鹽小勺”泡沫雕塑,吸引了許多市民與游客,大家排長隊,拿起彩筆發揮創意和想象,涂鴉上色。

“在充滿歡樂的互動中,原本純白色的‘鹽小勺’戴上了彩色的發夾,穿上了背帶褲,身上畫滿了愛心。”活動組織者朱丹妮記得,活動吸引了上百人參與、打卡,並帶動文創市集上的“鹽小勺”周邊商品被搶購一空。

除了參加活動,“鹽小勺”還在鹽城最熱鬧的兩條步行街上“常駐”。在東大門街區和歐風花街,6米多高的“鹽小勺”雕塑,成為街上最醒目的“顯眼包”。許多人來到步行街與它們合影,其中不少是拖著行李箱的游客。

“觀鳥游帶火了文創熱,文創熱又促進了消費。越來越多游客願意從濱海景區走進城市街巷,深度游覽‘鹽小勺’的家鄉。”鹽城市委宣傳部文產處處長金龍飛介紹,放眼全市,濕地生態相關文創產品總銷售額超3000萬元,帶動產值數千萬元。

(責編:張鑫、耿志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