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江蘇鹽業考古取得重要成果
《人民日報》2025年02月03日 第 06 版 版面截圖
原題:新發現遺址點超百處 江蘇鹽業考古取得重要成果
黃海勾勒出綿長的海岸線,沉澱了百味之首的食鹽結晶。在江蘇,還有一座因鹽而生的城市——鹽城。不久前,江蘇鹽業考古發布多項成果:在鹽城沙井頭遺址、繆杭遺址、后北團遺址等鹽業考古調查發掘中,新發現鹽城地區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類型鹽業遺址點超百處﹔首次確定了西漢鹽瀆縣城所在區域並揭露出鹽瀆縣城官署遺跡﹔首次在江蘇較完整揭露了一處唐代鹽業生產聚落﹔首次在江蘇通過考古發掘完整揭露出一處明代鹽灶。這些成果,填補了多項鹽業考古的空白。
“鹽業深刻影響了江蘇的城鎮格局、飲食菜系、語言文化。”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陳剛介紹,近年來,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鹽城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組成了江蘇鹽業考古聯合工作隊,開展主動性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
沙井頭遺址
漢代鹽瀆縣城官署性質建筑遺址
沙井頭遺址位於鹽城市亭湖區毓龍街道人民北路與黃海中路交叉口的“范公堤”。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調查資料顯示,遺址周邊區域內有高出地表約3米的高地。這次,考古人員在南北長1500米、東西長1000米的范圍內,採集到五銖錢、瓦當、陶水管等種類豐富的漢代文物。
據文獻記載,西漢早期即在鹽城境內置“鹽瀆縣”,但位置在哪裡?以往沒有直接的証據。陳剛告訴記者,結合近期考古發掘的東閘新村高等級漢代墓葬等信息,沙井頭遺址被確定為漢代鹽瀆縣城官署性質建筑遺址,這也為理解鹽業在西漢社會中的重要性,以及西漢對江淮區域鹽業生產的統一管理提供了考古支撐。
繆杭遺址
唐代制鹽聚落
繆杭遺址位於鹽城市東台市梁垛鎮董賢村九組,遺址四周被老河道環繞,遺址總面積6.75萬平方米。遺址東距粱垛河約300米,西距泰河村遺址約3000米。2022年至2023年間,考古揭露出蓄鹵池、淋鹵坑等制鹽遺跡。其中蓄鹵池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32.2米,南北寬14米,深約1.9米,底部為較規整長條形槽,槽底泥土經鹽度分析檢測后,証實鹽度明顯高於遺址其他地層鹽度。“本次考古發現揭露出與鹽業生產中引蓄水、攤場、淋鹵等工藝流程相關的遺跡現象,証實該遺址為一處唐代制鹽聚落。”陳剛說。
該遺存發現,對研究江淮東部地區唐宋、明清時期的鹽業意義重大,為了解唐宋時期海鹽的生產工藝、鹽民的生活和鹽城地區的海岸線變遷提供了重要資料。遺址內大量長條形蓄鹵池的分布,展現該地區唐代制鹽作坊極可能是官營或在官府直接管理下的“聚團公煎(共用煎盤以提高生產效率的方式)”。
后北團遺址
南宋至明清時期的制鹽聚落
后北團遺址位於鹽城市大豐區西團鎮后北團村二組,原為低矮土墩,總面積約16.9萬平方米。2023年因農田改造搶救性發掘了一部分,發現明清時期的鹽灶、淋鹵坑等制鹽相關遺跡,被証實為一處南宋至明清時期的制鹽聚落。
這次考古發掘清理灰坑49座、灶9座、溝9條、淋鹵坑1組和房址1座,年代從南宋晚期延續至明清時期﹔出土瓷器、陶器、琉璃器等小件器物共200余件,年代多為明清時期,少量為南宋時期。在后北團遺址最為重要的發現是,清理出明代一處磚砌淋鹵坑和緊鄰分布的3座鹽灶。結合《淮南中十場志》中北團距西團五裡的記載,后北團遺址應屬草堰場下屬的“北團”——這處遺址鹽灶的發現,與史書記載該地產鹽相互印証,為探討明代制鹽聚落分布提供了實証材料。
“這次鹽業考古調查及發掘,証明了自秦漢到明清時期,江蘇沿海地區一直都是重要產鹽區。從漢代沙井頭遺址,到唐代繆杭遺址,再到后北團遺址,實証了江蘇鹽業在制鹽工藝、鹽業運輸管理等方面的連續性與傳承性,為我們理解不同歷史時期鹽業在國家管理與社會運行中的重要價值提供了考古資料。”陳剛說。
■延伸閱讀
一方水土養一方“咸”
我國有哪些重要鹽產地?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生產和利用鹽的國家之一。從海鹽到井鹽、池鹽,豐富的鹽資源造就不同地域獨特的鹽文化。
海鹽:海鹽主要分布在包括江蘇在內的沿海地區,是最為古老的鹽業產業類型,一直延續到今天。食鹽是怎麼來的?古代多用“煎鹽法”:先把海水鋪在海邊的晒場上,在半干不干的時候加入草木灰,產生的化學反應使得海水裡細小的鹽分子附著在草木灰上,變成一顆顆肉眼可見的較大鹽粒,再用海水反復沖洗草木灰,就得到了高濃度的鹽水﹔然后再將“提純”后的鹽水放在鍋裡煮,蒸干后就形成了食鹽。隨著科技發展和工藝提升,在今天的沿海晒場上,大面積鋪設了黑色地膜,不僅能量吸收的效率提升了,還可以實現蒸發取鹽“一次到位”﹔大型機械來回運輸,也免去了肩挑手提的辛苦,讓制鹽的過程輕鬆不少。
井鹽:井鹽主要分布在四川、重慶等地。這是因為地殼運動帶來的“滄海桑田”變化。在幾億或者幾十億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汪洋大海,而現在則是陸地。因此,打一個深井,把埋在地下的鹽水打撈上來——歸根究底,井鹽的源頭也是海鹽。
池鹽:池鹽主要分布在山西運城等地。運城鹽湖過去是食用鹽、無機鹽的產地。有著4600多年採鹽史的鹽湖,是世界三大硫酸鈉型內陸鹽湖之一。隨著海鹽、井鹽的大量開發,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千年鹽湖逐步停止生產食用鹽,轉向開發芒硝、無水硫酸鈉等化工產品。
按照“生態優先、保護為主、適度開發”的原則,2020年9月,運城市全面停止鹽湖范圍內的工業生產活動。2021年,當地啟動鹽湖生態修復工程,進行堤埝整治、江道疏通、垃圾清理等,讓鹽湖恢復應有的生態面貌。
資料來源: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