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后江蘇用工形勢總體平穩 復合型技術人才漲薪更快

春節前后是勞動者換崗流動高峰期和企業開工復產關鍵期,滿足地方企業用工便成了各地就業主管部門和人力資源機構的頭等大事——訪企問崗、帶崗招工、包車送工……伴隨著企業陸續開工,一輛輛就業大巴從全國各地開往江蘇,直奔工廠。
截至2月9日,蘇州重點監控企業員工返崗率為92.01%,南京重點監控企業返崗率超過96.63%,常州重點監控制造企業員工返崗率達92.14%,鹽城3077家重點調查企業返崗率超過94%,多地監控數據顯示,節后用工形勢總體平穩。
勞動者在哪,招聘會就開到哪
2月5日,節后上班第一天,一輛載有35人、來自甘肅隴西的“就業大巴”停在南京市江寧區小龍灣地鐵站附近的江蘇省零工市場門口。
今年38歲、來自隴西縣鞏昌鎮的張文斌接過南京市政府部門發放的新春大禮包后,就和幾名工友坐上南京艾科美熱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車,來到工廠宿舍。宿舍裡,空調、熱水、日常生活用品一應俱全。張文斌說,看到南京人這麼熱情,坐了近20個小時長途大巴的疲憊一掃而空,自己今年要好好干。當天,這35位甘肅務工人員入職南京3家制造企業。
這場高效對接,緣起於南京春節前的一場跨省招聘。1月17日、18日,南京組織36家重點企業3000余個崗位赴甘肅隴西縣、通渭縣舉辦招聘會。“當時工友們已經陸續返鄉過年,我們把招聘信息送到當地,面對面介紹南京企業,看來提前准備的效果不錯。”南京市勞動就業管理中心主任張震欣慰地說。
勞動者在哪兒,招聘會就開到哪兒。這兩年,春節前到勞務輸出地辦招聘會,到中西部務工人員集中地拜早年、送崗位,已經成了蘇州、無錫、常州、南京等江蘇用工大市就業主管部門的慣例。
省內勞務輸出也沒閑著。宿遷、淮安、連雲港等地趁著外出務工人員返鄉過年,密集舉辦各類招聘會、邀請老鄉看家鄉變化、參觀當地明星企業等,鼓勵老鄉留鄉就業。今年截至2月5日,宿遷已舉辦各類招聘會91場,鹽城舉辦線上線下各類招聘活動240場。
春節后,各種招聘活動密集推進。2月5日,蘇州市副市長查穎冬帶隊赴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開展人力資源對接活動,34家企業3084個優質崗位吸引了2000多名求職者。據不完全統計,當天,江蘇省內各種招聘活動超過了200場。
常熟市人社局人管中心主任顧兵告訴記者,政府牽頭企業舉辦招聘會,保証招聘崗位真實可靠優質,求職者心裡更踏實,“除了招聘會,政府工作人員還會趁招聘機會與勞務輸出地政府建立勞務協作關系,及時共享崗位、技能培訓信息,提高后續用工匹配效率。”
一線工人薪酬與去年基本持平
記者走訪節后多場招聘會發現,受外向型勞動密集型企業國外訂單減少、房地產上下游產業鏈收縮產能等影響,一些行業用工需求降低。與此同時,伴隨著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江蘇傳統產業如紡織服裝、電子化工、機械制造等智改數轉逐步到位,近幾年重點打造的高端裝備制造、低空經濟、集成電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迅猛發展,用工需求快速增長,加上節后家政保潔、物業安保、餐飲酒店、快遞等生活服務類人員需求大量釋放,用工市場依然活躍。
來自省人社廳的數據顯示,江蘇節前籌集了100多萬個就業崗位,充分運用網絡招聘、直播帶崗等線上服務矩陣,以及人力資源機構、“家門口”就業服務站、零工市場等線下渠道廣泛發布。截至2月9日,全省已經組織開展線上線下招聘活動1622場次,開通專列1班、專車146輛,點對點送工7002人。
2月7日中午11:00,一輛面試大巴停在南京康尼機電新能源有限公司食堂門口,企業因上馬新生產線,節后需要招聘焊接、裝配工等普工100人左右。助企招聘的人力資源公司,在南京數字零工市場初選了40多名求職者送到公司面試。今年23歲、來自盱眙縣的祖啟祥因為此前工作的電子廠倒閉來寧求職,“我大專學的是工業機器人,聽說這邊每月收入有六七千元,包吃住,我就來了。”公司人事負責人曲艷玲介紹,所有應聘上崗人員包吃住,待遇與去年持平。
薪酬待遇直接影響著勞動者的就業選擇。記者節后在多個招聘市場調查江蘇20多家制造企業和餐飲服務業了解到,盡管受到各種因素沖擊,今年一線工人的待遇仍基本保持與去年持平。
2月9日,來自陝西洛南縣城關鎮的張奇夫婦乘坐“點對點”就業大巴回到常熟的江蘇新凱盛紡織科技有限公司上班。“前兩天我們在洛南老家逛了兩場招聘會,招聘會上的企業來自全國各地,一些省份今年的工人工資有所下降,但蘇南這邊企業用工規范,待遇也好。”已經在公司做了7年質檢員的張奇目前月薪近9000元,從事剪毛擋車工的妻子月薪也有7000多元。“今年廠裡待遇跟去年差不多,挺好的!”張奇說,這次返崗,夫妻倆還帶了一個老家親戚到工廠上班。過兩年,他們還准備把在老家讀書的孩子接來,一家人在常熟團聚。
復合型技術人才漲薪更快
每年節后到正月十五,集中搶工、招工的企業主要需求集中於制造業和服務業生產一線崗位。從目前蘇南、蘇北各市的返崗復工情況看,絕大部分企業對完成一線招工任務充滿信心,但對智改數轉后制造業企業的結構性缺工表示擔憂。
江蘇新凱盛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的人力資源總監叢德明告訴記者,今年節后計劃招聘100名一線工人,主要通過老員工帶新員工、廠門口貼招工信息,以及參加政府部門主辦的招聘會等方式解決,完成招聘目標難度不大,“難的是智改數轉后,生產車間需要有文化又懂技術的高學歷工人。”叢德明以倉庫保管員的崗位為例,傳統工廠對於倉庫保管員的要求不高,但現在企業使用進口自動化倉儲設備,通過機器視覺和機械手自動裝箱,將原材料自動輸送到各產線。這就對倉庫保管員提出新的要求:看得懂英文、會操作電腦。雖然現在生產一線的技術工人待遇,比坐辦公室的許多普通文職崗位高,但大學生依然不願意去生產車間。曲艷玲也表示,公司這兩年大力推進機器換人計劃,需要大批既懂技術又有文化的復合型技術人才,但這樣的人才很難招。公司隻能在一線員工中進行技能培訓,慢慢提升能力。
瞄准新型制造業痛點,嗅覺靈敏的蘇州民營企業先行一步。2月9日,在常熟市現代產業技能實訓中心二樓的工業機器人、工業視覺、工業大數據等實訓室,有不少年輕人在上課。今年22歲的田爽來自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正在參加工業視覺技術培訓。“到這邊實訓,按照現代企業需求去學技能,收獲很大。”
據了解,實訓中心由民營企業富納艾爾科技有限公司負責,這家起步於蘇州工業園區、專注於智能制造領域的教育培訓企業,與全國400多所高校緊密合作,瞄准企業當下熱點技術,如PLC工業控制技術、工業機器人、工業視覺、工業物聯網、工業大數據等提供訂單式培訓,實訓結束后推薦實習和就業,打通學校教育與產業需求的“最后一公裡”。
而那些願意放下身段、深入生產一線就業的高學歷年輕人,正是這幾年漲薪更快的群體。據了解,在蘇州,一個工齡4年、機械設計及自動化專業本科生,如果再懂一些工業機器人或工業視覺技術,月薪可超過1.6萬元。(黃紅芳)
來源:新華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