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人民日報︱江蘇南京:一張照片背后的故事

本報記者 王漢超
2025年02月12日06:5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人民日報》2025年2月12日1版 版面截圖

《人民日報》2025年2月12日4版 版面截圖

原題:循著團圓景 共話幸福味

一張照片背后的故事

亮堂堂的燈籠,紅彤彤的春聯,熱騰騰的年夜飯。

一戶人家在餐館裡圍坐吃年夜飯的照片登上人民日報1月29日的頭版。老老少少喜氣盈盈,開心祥和躍然紙上,激起共情共鳴。

很多人在照片中看到了自家團圓的影子,感受到濃濃的親情牽挂。有讀者好奇:照片中的一家人,有啥故事?

記者在江蘇南京找到了這家人。

照片中,為全家開菜的老人叫周立玲,跨進新春,就滿90歲了。一桌親人,四世同堂。

外孫龐偉提前半個多月,就忙著為年夜飯訂桌。除夕團聚這頓飯,一家子堅持了40多年,過去在家做飯,近些年選擇在餐館聚餐。這個除夕,龐偉想在南京市中心吃個團圓飯。南京大牌檔,他早早就瞄上了。

王南南在南京大牌檔干了10年,從普通員工做到德基廣場店的經理。近兩年春節,是他最忙最累的時候,每間包廂要連續接待3撥客人。龐偉預訂得早,訂到了迎門最敞亮的位置。

除夕萬家燈火,空氣中滿是年味。到市中心的餐館差不多4公裡,一家人分乘3輛車前往。周立玲的大女兒趙群英說:“一老一小最開心!”

回想父母當年拉扯3個孩子長大,趙群英感慨萬端:“當年想過上的好日子,像是遠遠望見了今天……”父母都是戰亂年代出生的人,新中國成立后在南京鍋爐廠當工人,是參與建廠的老職工。

當年,他們住在朝天宮附近,一家5口擠在1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趙群英出生在熱火朝天的建設年代。1959年新中國成立10周年,召開了一場“全國工業、交通運輸、基本建設、財貿方面社會主義建設先進集體和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時稱“群英會”。趙群英的名字,寄托著父母的美好期盼。

1982年,全家搬到茶亭的工人宿舍區,周老太太至今還住在這裡。雖然高齡,但老太太依然干淨利索,還常常去南湖、莫愁湖散步舞劍。

趙群英和兩個弟弟,進廠當了工人。像父母那樣,姐弟仨勤勤懇懇工作,退休時三家人都有了房,也買了車。趙群英的兒子龐偉是全家頭一個考上大學的,當了電力工程設計師。

南京大牌檔的包廂內外,張挂著燈籠,寫著“一帆風順”“四季平安”,門頭貼著“五福臨門”。除夕,王南南忙得腳底生煙,中間不忘叮囑“堂倌”:“把老太太那屋的過年菜‘五福臨門’端上去!”

也是這一晚,攝影師張夢正在周圍尋找素材,她記得這家店裡張燈結彩,喜氣濃、年味厚。張夢是土生土長的南京人,從小愛畫畫,后來成了一名攝影師。每年1萬多張抓拍,攢成了她硬盤裡的多彩世界。

主菜端上來了!鴨肉圓、皮肚、香腸、老豆腐,是一道南京人過年吃的大燴菜。燴菜用紅紙封著,要由德高望重的主人開菜。全家人等著老人開菜那一刻,笑著鼓掌。周立玲一家的溫馨氛圍,打動了張夢,她緊趕幾步,隔著高高堆放的快餐盒,咔嚓按下快門。

煙火尋常,卻是幾代人奮斗追求的生活模樣。

暖暖親情,滿滿動力,家國天下寫在中國人的血脈裡。

春節假期后,周老太太繼續散步舞劍,趙群英忙著帶孫子練琴,龐偉去西部支援建設,張夢背著相機穿梭大街小巷、記錄時代生活。

王南南呢?忙著布置餐館元宵節的燈籠,張挂燈謎。南京大牌檔在南京已開了28家,年后又新開3家。

“我們要將大年初一的人民日報挂在店裡,把一家人的幸福,傳遞給更多人!”王南南說。

(責編:張鑫、耿志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