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當志願者,會上癮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人民日報》2025年2月12日20版 版面截圖
原題:當志願者,會上癮(遇見)
春節假期的南京博物院,人多,如同趕年集。“文博熱”如今已是常態。忙碌在人群中的“藍馬甲”們,卻少人關注。
我認識一位身著“藍馬甲”的志願者陳彩霞。遇到她的時候,黑壓壓的觀眾裡三層外三層圍著她。講解完成后,我走上前,趕緊提醒她:“快喝口水吧。”差不多100分鐘,她將水瓶握在手裡,竟沒顧上抿一口。
忘我地講解文物,10年堅持志願服務,這該有多麼熱愛。其實,陳彩霞原本不懂文物,也不愛去人多的地方。10年前,她帶著孩子去上海博物館,遇見一位老先生正在青銅館志願講解。老先生頭發全白了,手裡握著一瓶水,講解時卻神採奕奕。“根本不像在講一件文物,像在介紹自己的一個朋友,復現一個民族流淌在血液裡的生活。”陳彩霞說,曾經背過的知識,一下子被喚醒了,原本看不懂的線條、紋飾,忽然成了聽得懂的語言,那是一種難以言傳的喜悅。
回南京,陳彩霞迫不及待提交申請,要到南京博物院做志願者。
她穿上“藍馬甲”,一干就是10年。
每年,南京博物院會收到上千份志願者申請,如今已組建了一支龐大的志願者隊伍,在不斷增長的“文博熱”中成為服務的有生力量。他們身穿“藍馬甲”,自稱“南博藍”團隊。有的要驅車一個多小時過來,有的從外地乘高鐵來,有的出差回來拖著行李箱先來博物院,有的利用工作間隙趕來……
別人不理解,他們為啥有這麼大的熱情?“親戚朋友會問我們,真的是一分錢報酬沒有嗎?好不容易有個周末、假期,不想休息嗎?喜愛文博,不能用這一天四處看展嗎?”陳彩霞說,不僅沒有報酬、佔用休息時間,還要大量查資料、背素材。講解完,還主動解答疑問、協助導覽,有時甚至忘記去吃飯。
用一個繁體的“蘇”字,就能從漁獵講到農耕,從地理講到經濟,貫穿起魚米之鄉的數千年脈絡。“很多人像我一樣,需要一扇門、一座橋,找到讀懂博物館的方式。我不是在背解說詞,而是把文化符號同他們的生活聯系在一起。”陳彩霞要把她的幸福撒播出去。
我想起另一位志願者,已有近20年志願服務經歷。他叫劉齊,2006年讀大學本科時就在河南博物院當志願者,隨著求學步伐又轉戰湖北省博物館,在南京工作后又加入了南京博物院的志願者隊伍。
在一起對照今昔,劉齊告訴我,觀眾的變化太大了。初當志願者時他聽到最多的3個問題是:“這個是真的假的?”“值多少錢?”“是干什麼用的?”可現在,觀眾探討的話題越來越“專業”,還能和全世界其他博物館館藏相聯系。劉齊忘不了一位顫巍巍的老人。老人堅持站著聽完全場講解,后來帶著孫子又來找他。劉齊感慨:“中華文化的接力,從這爺孫倆身上就看得見,從一個人到另一個人,從一代人到下一代人!”
春節假期,恰逢南京博物院推出特展“觀天下——大明的世界”。在特展展廳,我遇到一位同行——在江蘇省廣電總台工作的志願者邱瑜。年前很忙,可為了春節假期的志願講解,他專心投入准備。邱瑜覺得,每次特展都意味著一輪高強度學習,像從大海裡引水,“這個過程特別快樂!”
他說,常會想起一對小姐妹,是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志願者。她們聽了邱瑜的講解,邀請他一定來一趟陝博:“我們要專門給你講一場!”那一刻邱瑜覺得很奇妙,博物館志願者都是一家人,彼此相通。“我們日常的煩惱,在這裡會被洗滌。一定要做一些與金錢無關,和愛、和靈魂、和奉獻有關的事,你會變得更明亮。”邱瑜說,“當志願者,真的會上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