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興業富民 江蘇百強縣(市)數量穩居全國第一

春節假期剛過,泰州市姜堰區蔣垛鎮高溫新材料產業園內,江蘇齊鑫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機器轟鳴,一條長近百米的生產線飛快運轉。
“該產線是不定形耐火材料領域最先進的自動化生產線。”企業生產廠長孫國德介紹,這一條產線就能實現進去原材料、出來成品。“以前一條線需要七八人,每天產能隻有40到50噸,現在這條生產線隻要3人就能運轉,每天產能達100噸,目前訂單已經排到2026年。”
著眼經濟發展高質量,姜堰正全力推動“產業提級”實現新突破。“我們堅持把穩增長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筑牢千億姜堰的產業底座。”姜堰區委書記孫靚靚表示,該區正圍繞做強汽車零部件及油氣裝備、醫藥及醫療器械兩大傳統優勢產業,壯大新能源、電子信息兩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人工智能、高端裝備制造、商業航天器等一批未來產業新賽道。
縣域經濟強是江蘇發展的鮮明特色。2007年,國內第一次誕生3個“千億縣”,全部來自江蘇。2022年,昆山成為全國首個GDP突破5000億元的縣級市。在這裡,一秒鐘內,可以完成2台手機的生產和1顆芯片的封測﹔而一分鐘內,45台筆記本電腦即可組裝完畢。近年來,當地深耕實業、向實向新,從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成為主導產業,到精准布局元宇宙、人工智能、新型光伏新賽道,規上工業總產值在萬億元新台階上持續攀高。
蘇南引領、蘇中崛起、蘇北趕超——在2024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榜單中,江蘇前十佔6席,前百佔24席,昆山連續20年位居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首位﹔1月,江陰市統計局發布消息,2024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5126.13億元,繼昆山之后,江陰成為全國第二個GDP突破5000億元的縣級市。
縣域經濟的崛起,離不開政策引導。我省多種舉措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在加強整體統籌的同時,支持縣域經濟個性化、特色化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以新型城鎮化建設為牽引,著力支持縣域經濟發展。2022年,我省出台《關於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實施意見》,針對都市圈近郊衛星縣城、毗鄰都市圈縣城和都市圈外圍重要節點縣城等三類縣域,分類組織實施產業提升、穩崗聚才、惠民便民、基礎強化、城鄉共富五大工程共20項支持舉措。
以開展全方位合作為方向,接續實施南北結對幫扶。2022年,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制定《關於深化南北結對幫扶合作的實施意見》,啟動新一輪南北結對幫扶合作。在調整設區市結對關系的同時,明確蘇北10個重點縣由蘇南強縣(市、區)結對幫扶。截至目前,每年以縣為重點實施南北幫扶資金項目約200個,蘇北地區公共服務能力有效提升﹔蘇北各縣在蘇南設立“科創飛地”11家,縣級合作設立常熟泗洪工業園區等4家省級特色園區,形成“雙向飛地”格局,帶動一批項目落戶蘇北。
以提升綜合承載力為核心,深入推進縣城補短強弱。2020年,省發展改革委印發《關於加快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揚優勢 進一步強化新型城鎮化重要支撐的通知》,以項目推進為抓手,建立多元化資金保障機制。全省40個縣(市)中已有27個縣(市)通達高鐵,其中72.5%的縣城實現30分鐘到達高鐵站。
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江蘇下一步將如何發力?
去年12月,我省聚焦“潛力縣域”這一特定地區,制定出台《江蘇省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單列“潛力縣域城鎮化水平提升行動”專項行動,將更多資源傾斜到縣域。
近日,江蘇百強縣陸續召開“新春第一會”。海安、宜興等地邀請企業家暢所欲言,江陰、如皋、海安等地以科創為“題”,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如東、漣水、邳州等縣將改善營商環境作為重要議題。
當前,交通巨變和信息革命正在改寫經濟地理版圖,江蘇各縣市更在努力跳出“縣域思維”,在區域一體化和城鄉融合發展中找准定位,因地制宜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不斷提升縣域經濟能級。以盱眙縣為例,該縣積極融入南京都市圈,推動縣域經濟向都市圈經濟轉型升級,致力發展為與南京通勤便捷、功能互補、產業配套的衛星縣城,成功躋身國家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縣。
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充分把握新型城鎮化和都市圈建設契機,分類支持不同縣域特色發展,不斷強化縣域產業創新融合,進一步拓展縣域經濟發展空間。加快推動《實施方案》落地落實,“一縣一策”集聚發展主導產業,引導蘇中、蘇北等城鎮化潛力縣(市、區)集中發展1個優勢主導產業集群和1個潛力突破產業集群﹔強化產業發展人才支撐,合理布局應用型本科高校和高職院校﹔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鼓勵制定吸引外來人口和引導人口向城鎮集中集聚的政策措施。(吳瓊 許願)
【觀察】
江蘇縣域經濟在全國范圍內具有顯著的標杆意義,其發展特色體現在多元化的產業結構、城鄉融合發展的深度推進以及區域協同效應的全面顯現。以制造業為核心,江蘇縣域經濟實現了現代服務業與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構建了資源稟賦與全球產業鏈深度嵌入的產業格局。城鄉融合方面,通過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和公共服務均等化,江蘇探索出了一條兼顧效率與公平的城鄉協調發展路徑。在區域協同上,依托長三角一體化戰略,江蘇構建了省域內外協作的經濟格局。
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因地制宜的資源整合與機制創新,如昆山通過外資引進和制造業升級,實現了經濟總量的跨越式增長﹔江陰則依托民營經濟活力,推動工業互聯網應用。這些經驗表明,縣域經濟需要在政策支持下充分發揮市場作用,釋放地方資源稟賦優勢,同時推動技術創新和制度優化。
未來,江蘇需進一步強化創新驅動能力,通過建立創新型園區和科技孵化平台,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縣域創新生態體系。同時,深化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土地、資本和勞動力的市場化配置,進一步優化資源流動的政策環境。
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
耿獻輝
來源:新華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