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13市GDP“放榜”,這些新變化值得關注

江蘇13市放榜了。
日前,江蘇省統計局公布了2024年江蘇13個設區市地區生產總值(GDP)數據。
翻看這張“榜單”,信息量滿滿,讓人信心也滿滿。從省域層面看,2024年江蘇GDP突破13萬億,邁入“城均GDP破萬億”階段,增量更是達到全國第一﹔從各設區市來看,5座“萬億之城”保持增長態勢,徐州距離萬億僅有一步之遙,淮安增速更是領跑全省,各設區市經濟發展“多點開花”。
有專家將經濟發展比作“一場馬拉鬆”,放眼江蘇賽場,人人不甘落后,征途永不停歇!
相對均衡的“梯度結構”
“相對均衡的梯度結構”,是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執行院長胡小武對這份榜單的整體概括。目前,江蘇13個設區市已然形成了萬億級、九千億級、七千億級、五千億級、四千億級的梯度結構。
具體來看,2024年,蘇州、無錫、常州、南通、南京5個萬億級城市保持增長,帶動全省GDP總量邁入13萬億新台階﹔徐州GDP突破9500億元,正在向萬億級城市發起猛沖﹔揚州、鹽城、泰州是3個7000億級的城市,“新晉7000億成員”泰州以7020.95億元的成績提前一年實現該市“十四五”目標﹔鎮江、淮安作為兩個5000億級的城市增速十分亮眼,尤其是淮安,以7.1%的成績摘得增速“桂冠”,領跑全省﹔宿遷、連雲港也達到了4000多億的體量,持續沖刺5000億目標。
這份榜單,放在全國范圍內也非常“能打”。縱觀2024年全國GDP10強城市榜單,蘇州和南京均位列其中,分別排名第6和第10,蘇州不僅比排名第7的成都多了3000多億元,更是以6.0%的增速穩居全國GDP十強城市增速“龍頭”。
蘇州增速為何如此強勁?交匯點發現,第二產業的增長不容小覷。2024年,蘇州第二產業增加值12516.7億元,增長7.1%。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邁上4.7萬億新台階,比上年增長4.7%。制造業加快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全市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5726.3億元,比上年增長7.7%。
蘇州強,還強在縣域。姑蘇、虎丘、吳中、相城、吳江5個區及蘇州工業園區,常熟、張家港、昆山、太倉4個縣級市個個能打,形成“十虎爭雄”的局面。2024年,“最強縣級市”昆山不僅連續20年位居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首位,更是以6.1%的經濟增速跑步向前。
“總體來看,江蘇省各地市經濟呈現多元化、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但仍需關注部分地區的增長乏力問題,採取措施促進區域均衡發展。”江蘇省社科院社會政策所所長張春龍說。
沖擊萬億“雄心”
經濟學領域有“萬億城市綿延帶”的說法,即省域內有三座以上的萬億城市連續接壤。
擁有寧蘇錫常通5座萬億之城的江蘇,是全國數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萬億之城綿延帶”,肩負起經濟大省挑大梁的重任。
有專家表示,江蘇的“綿延帶”即將迎來“下一批”成員,而不是“下一個”。
2024年,“准萬億之城”徐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537.12億元,即將強勢沖線。2025年開工第一天,全市就明確要樹牢“項目為王”理念,鉚足干勁上項目、抓投資、促發展,為高質量完成全年目標任務打下堅實基礎。
徐州“勢在必得”的同時,揚州、鹽城和泰州也相繼定下了沖擊萬億的目標,分別喊出了“十五五”期間邁上萬億台階、用3—5年時間邁入“萬億之城”和努力實現GDP超萬億目標的口號。
梳理這三座城市,各有特色各展所長。
揚州和鹽城兩座“腰部城市”接近的經濟總量一直都是榜單的重要看點。
2024年,揚州、鹽城的GDP分別為7809.64億元和7779.18億元,兩地的總量差距僅為30億元。
你追我趕、爭先進位已成為兩座城市的共識。在發展上,兩座城市也各自打出了特色。
“好地方”揚州聚力打造“三個名城”,尤其突出“科創名城”,加快布局新質生產力,實施“613”產業強鏈補鏈延鏈“六大行動”,工業開票銷售突破9000億元。
鹽城則瞄准風光綠能賽道,把綠色作為最突出的發展優勢,打造“5+2”戰略性新興產業和23條重點產業鏈,推進產業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發展,先行先試建設零碳產業園,勇當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陣地“碳路先鋒”。
相較於緊咬比分的揚州和鹽城,泰州的壓力似乎“小得多”,比身后的鎮江多了1400多億。但是泰州沒有滿足於現狀,而是明確了“十五五”末GDP超萬億目標的“時間表”,並要求持續攻堅、奮力突破,不斷提高泰州經濟在全省的佔比和貢獻,不斷提高在全國城市綜合實力中的位次,著力打造江蘇高質量發展的中部支點。
其實對於泰州來說,雖位居江蘇省地理中心,又是長三角核心區,但一度面臨“無圈可融”的態勢。東面有“1+8”的上海大都市圈,南面有蘇錫常都市圈,西面有南京都市圈,北面有徐州都市圈。而隨著北沿江高鐵開工,泰州搶抓機遇融入上海都市圈、更深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也期待亮出新目標的泰州能夠讓江蘇萬億俱樂部加速“擴容”。
爭先進位之“戰”
“腰部城市”備受關注的同時,“強化班”尾部的爭先進位之“戰”也是榜單的又一大看點。2022年到2024年,宿遷和連雲港的位次幾度輪換,引發了廣泛關注。2022年,宿遷GDP首次反超連雲港,但在2023年被連雲港超越。2024年宿遷又領先連雲港,以4398.07億元位居省內第12,但優勢僅有34.36億元。
“從數據上來看,由於產業結構、政策扶持和外部環境等多方面的原因,宿遷和連雲港之間的GDP排名幾度輪換。”張春龍分析,宿遷近年來依托京東等電商物流基地,推動智能家電、綠色食品等產業集群發展,實現了制造業的升級,同時獲得省級財政轉移支付和產業扶持政策,重大項目拉動作用明顯。
相比之下,連雲港主要依賴石化、鋼鐵、物流等傳統產業,新興產業起步較慢,尚未形成規模效應。此外,連雲港港口基建投入大,效益尚未完全釋放,且面臨環保約束,部分傳統產能受限。2024年宿遷再度超越連雲港,主要得益於其活躍的消費市場、較高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以及重大項目的投產。未來,兩座城市都需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吸引高端人才,實現持續穩健的發展。
“我們不僅要看到連雲港和宿遷的位次變換,更應該關注兩座城市還未突破5000億的現實情況。”胡小武表示,在昆山、江陰兩個縣域單位2024年GDP突破5000億元的背景下,連雲港和宿遷仍徘徊在5000億元以下,顯示出兩座城市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他特別提到,連雲港作為沿海城市,對海洋資源的利用還遠遠不夠,海洋經濟還未表現出強勁發展勢頭。“連雲港應充分發揮其‘一帶一路’東方橋頭堡的地理優勢,為淮海經濟區的港口貿易物流運輸提供強勁的支持體系,進一步將通達之勢延展至世界。”
再看宿遷,作為腹地型城市,盡管地理位置不佔優勢,但依靠良好的營商環境,近年來宿遷招引了一大批企業,為全市經濟增長注入強勁動力。胡小武認為,面向未來,宿遷要做的仍是優化營商環境,拉長長板,補齊短板。“做大做強存量企業,積極引進新興企業,勢必會為城市經濟增長賦能。”(周永金)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