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丨讀一本運河文化的“百科全書”

《人民日報》2025年02月16日 第 07 版版面截圖
圖①:春節假期,眾多游客走進博物館。王健民攝(影像中國)
圖②:游客在博物館內感受運河魅力。孟德龍攝(影像中國)
圖③:展陳清掐絲琺琅花蝶紋抱月瓶。
圖④:展陳宋青白釉萬字紋香薰。
圖⑤:展陳清“乾隆年制”款掐絲琺琅纏枝花卉鎏金羊形尊。
圖⑥:展陳清青白玉漁家樂船形擺件。
圖③至圖⑥均為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提供
原題: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講述大運河開鑿、繁榮、發展的故事——
讀一本運河文化的“百科全書”(文化中國行·走進專題博物館)
這個春節假期,除了走親串友、逛廟會集市,文博館裡過大年成為許多人的“新年俗”。大年初二一早,江蘇省揚州市市民崔東明帶著家人登上剛開放的大運塔,“新年登高行‘大運’!”崔東明笑著說。
站在112.3米高的大運塔頂極目環視,蜀岡之下,碧波運河大步入江。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建,近8萬平方米體量、巨船造型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靜泊在大運河邊。
博物館內熱鬧非凡,從中庭到水韻劇場,從3號館古戲台到慶春茶樓,再到7號館非遺戲台,木偶戲、揚州彈詞、民樂合奏、揚劇等多種傳統非遺表演藝術輪番上演,吸引了眾多觀眾來博物館裡尋年味,成為新春假期的熱門打卡地。
作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和大運河文化帶中最具標志意義的建筑之一,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開館3年多來,依靠創新展陳理念一躍成為國家一級博物館,用美好體驗吸引累計近千萬觀眾,全流域、全時段、全方位地展現中國大運河的歷史文化,成為一本中國大運河文化的“百科全書”。
探尋流動文化——
從大運河看中華民族開拓發展的智慧和勇氣
時近正午,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內游人如織。在一把巨型“寶劍”前,觀眾排起長隊。這是一把重達3000多斤的鎮水鐵劍,是清代康熙年間官員為治理泗水水患而鑄。
“大劍全長7.5米,除去在河底的長度,大約有4到5米露出河面,劍柄頂端與橋面差不多高。”講解員劉世發介紹,“人們可以在劍上刻畫短線,根據水面到達短線的位置,來判斷河水水位的高低,為防洪或者防旱做好准備。”
從先秦時期到南北朝時期,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開鑿了大量運河,這些人工運河與天然河流連接起來,乘船可通達中國大部分地區。四通八達的水道為后世開鑿隋唐大運河奠定基礎。到隋唐時期,除形成通濟渠、邗溝、永濟渠、江南運河外,還對運河進行了疏浚和整理,大運河的航運地位更加突出。
大運河,中國人用2500多年時間與自然共同完成的壯麗奇觀。在包括京杭運河、隋唐運河、浙東運河在內的數千公裡廣闊空間內,可以看到無數智慧、勇氣、決心。
“文物是講述歷史故事最生動有效的載體。珍貴文物引人關注,但更重要的在於其文明內涵。”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館長鄭晶說。
長135米高3米的《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中,大運河沿線的水利情形盡收眼底。
綿延千裡的大運河,從江南一路上行到北方,古代先民克服艱難險阻,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巧奪天工,實現航道的流暢貫通。
元朝定都北京后,開鑿了北京至通州的通惠河和山東臨清至東平的會通河。大運河截彎取直、棄弓走弦,大大縮減了航程和運輸成本。但實際通航中,會通河時斷時續。“想要大運河繼續流動,南旺必須有水。”民間水利專家白英提出“引汶濟運”。
白英的治水之策史料記載隻有84個字,首句便揭開斷流的“秘密”:南旺者,南北之水脊也。山東汶上縣南旺鎮是京杭大運河的最高點,有“水脊”之稱,大運河不時會因南旺以北水量不足而斷航。白英建議在制高點建造分水口。“工匠們在河底部建造了一個魚脊狀的石撥,通過改變石撥形狀、方向和位置調整南北分流比例,確保漕運船隊順利通航。”劉世發說。
人工與自然,利用與改造,大運河承載著人類的無窮智慧。從閘壩石夯到土埽技術,各類工程構件、水利工具的展陳,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水利科技的成就。中國大運河最終成為自然水系的一部分,也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見証千年變遷——
從大運河讀懂人文經濟傳承古今的繁榮密碼
沿著運河脈絡,探索運河城市。春節假期,“夢華東京——北宋開封城”展覽成為大受觀眾喜愛的臨展之一,拂去歷史的塵土,打開城市的記憶,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北宋東京的繁華與魅力。
4尊太湖石,出土於宋金時期汴河河道。如此沉重的太湖石如何從江南運到東京城?汴河就是重要的運輸路線。從奇花異石到香藥、玻璃,北宋東京,城市的繁華、貿易的興盛、文化的璀璨,與運河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
大運河流淌數千年,不僅是物資運輸的交通保障,更是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見証了沿岸城鎮的興衰、風土人情的演變。
一號展廳裡,橫寬25.7米、縱高8米的汴河剖面,是博物館裡最大的文物。站在巨型河道剖面下,一眼千年。粗糙質朴的土塊上綴滿來自唐、宋、元、明、清的石塊、瓦礫、動物骨骼、瓷器,毫無保留地展示運河的沖刷、時間的沉積。
講解員張弛把這件藏品的故事娓娓道來。2018年,考古學家在開封州橋本體的東側發現了汴河遺址。挖了十幾米時,唐代至清代的汴河河道堆積,比較完整地展露了出來。
考古人員採用分段方法把汴河河道剖面分為180余片並編號揭取。在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碎片化”的汴河剖面被搬進展廳,依照揭取順序左右銜接、上下貼合。最終,巨大的汴河剖面呈現在觀眾眼前。“州橋遺址的挖掘,讓大運河文明的歷史脈絡更加清晰。”張弛說。
漫步非遺展館,運河兩岸的曲藝、戲劇在舞台上輪番亮相,假如滿足了耳朵仍意猶未盡,還可以在戲曲“唱吧”亮亮嗓子。
正值寒假,博物館迎來客流高峰,二樓水韻劇場木偶劇《誠實的孩子》正在上演。“小誠實天性誠實,隻認自己的鐵斧頭,不是自己的銀斧頭金斧頭堅決不要……”
演員手中的木偶鮮活可愛,劇場裡不時傳出孩子們的笑聲。揚州清曲、京韻大鼓、蘇州評彈、山東琴書、昆曲、京劇、木偶戲……延綿著千年的非遺技藝,裝點了運河兩岸百姓的美好生活,滋養一代代人的心田。
浙江杭州游客王夢曉一家,一早便來到了博物館,直到快要閉館才離開。“看完木偶劇,又體驗了漆扇制作,一趟行程收獲滿滿。”王夢曉說。
傳承運河故事——
從大運河聆聽文化遺產生機勃發的時代新語
一伸手,就能觸摸到我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磁州窯碎片﹔一抬頭,就能看見瑞獸海馬腳步輕盈地奔馳著﹔一點擊,自行滑動的屏幕呈現考古遺址保護與利用的現狀,舊貌換新顏……互動性十足的展陳手段,讓觀眾感受到考古揭秘的驚喜。
“展廳文物牆中暗藏玄機。”博物館典藏征集部工作人員田帥介紹,“展覽運用場景復原、投影等多種展示手段,增加參與感,讓大運河的故事在探索中傳承、在交流中共鳴。”
“許多人說在館裡參觀特別費電。”鄭晶笑著說,如“運河上的舟楫”“5G大運河沉浸式體驗區”等都是“吃”掉手機電量比較多的展廳。
遠古時期的筏子、明清時期的客船貨運船、康熙南巡所乘御船……歷朝歷代木質舟楫模型,沿著“運河上的舟楫”展廳內蜿蜒的參觀路線分布。
穿過“百舸爭流展區”,走過一個小門,一個別有洞天的隱藏空間映入眼帘——由非遺匠人打造的長達20米的沙飛船。登入船艙,戲曲的妙音,聲聲入耳﹔透過花格窗,清朝南北運河沿岸城市景觀和生活場景緩緩移動,船隻仿佛正在行進﹔走上甲板,天光、河面、河岸街肆的動態場景,把觀眾拉回了過往的歲月。
148平方米的水紋地幕、15米高的環繞投影牆,組成數字沉浸式虛擬體驗空間,這裡是觀眾舉起手機錄像的熱門“打卡點”。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如此‘出圈’?我想答案就在觀眾沉浸式的體驗裡。”鄭晶告訴記者,博物館利用創新技術去解讀中國大運河這條線性文化遺產,致力於推動博物館的年輕化發展。例如為青少年打造了運河主題的“密室逃脫”,游戲中要求參與者正確掌握運河裡帆船的操作方式,才能通過。
“在‘逆水行舟’單元中,我們結合視頻,還學習到了簡單的物理學知識。”江蘇南京的初一學生劉思遙說,當最后一塊証據終於拼上、使命完成時,他激動極了。
“文化場所知識點多、信息量大,分眾化、輕鬆愉快的沉浸式展陳不僅可以緩解視覺疲勞,還能讓不同年齡段的參觀者願意來、待得住、有收獲。”鄭晶說,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就像一個大運河文化的主題樂園,在這裡可以感受到新時代大運河的美好、時尚和幸福。
“以前來揚州的游客必去瘦西湖、大明寺、何園,現在我總說,一定要去一趟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揚州一名網約車司機說,博物館早已成為揚州的新地標。
古往今來,大運河的故事已經講了很多遍。當走進博物館,再次聆聽這條河流的故事的時候,便會發現,故事的精彩之處就在於,故事還在繼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