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政治

江蘇推行用地用林合並審批,效率最高提升3倍以上

2025年02月20日06:56 |
小字號

挑好經濟大梁,重大項目是重要抓手,推進效率非常重要。用地用林審批是項目推進中的重要一環,要保障工程按期推進、項目順利上馬,就需要暢通審批流程,提高辦事效率。

經過前期試點,我省在總結相關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印發《江蘇省全面實行用地用林合並審批工作方案(試行)》,規定從今年1月1日起,對省及省以下批准用地用林事項全面實行用地用林合並審批。這標志著我省在全國率先全面實行用地用林合並審批。

從縣道改造裡謀新路

睢寧縣205縣道是連接該縣桃園鎮至縣城的主要道路。曾經,這條路隻有5米寬,且路面破損嚴重,當地群眾對這一服務大家20多年的“老伙計”感情很復雜。睢寧縣桃園鎮蘇河村村民魏鑫告訴記者:“這條路是村裡出行的主干道,給大家帶來了很多便利。但經過這麼多年的使用,道路坑窪不平,很容易出現事故。”

群眾改造意願強烈,對這條“上崗”多年的老路,當地經過調研后決定改造,接下來要面對的就是審批。“以前,道路屬於單獨選址項目,報批需要先后辦理用林和用地審批手續,用時較長。此外,審地和審林用到的原始數據底圖不統一,會出現材料重復提供、人員重復跑腿等問題,拖延項目建設進度。”睢寧縣金城街道辦事處主任樊賽賽說。

採訪中,不少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以前的用地用林審批流程確實繁雜耗時。對過去存在的此種現象,我省提出改革措施:從2023年12月開始,選取南通市、宿遷市和宜興市、睢寧縣作為試點地區,展開用地用林合並審批改革,推動相關審批審核事項同步辦理、聯動審批。作為首批試點單位,睢寧縣將“205縣道改造工程”列入試點項目。睢寧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張健坦言,面對這個新名詞,大家一開始都不知道怎麼開展工作,“兩個部門怎麼做到‘一並受理、一次告知、同步審批’呢?”

經過研究,睢寧縣改變用林和用地分頭審查的“慣例”,將兩個事項集中並聯受理,避免重復受理材料和多頭對接,實現報件受理、現場查驗、審批審查等全流程業務融合。2023年12月29日上報,我省開展試點以來的首宗獲批項目——睢寧縣205縣道改造工程僅在1個工作日內就完成了審批,於2024年9月竣工。

在業務融合中做減法

常規項目審批存在流程繁瑣、耗時長等問題,高鐵等需要大面積土地的重大項目也面臨這些情況,以前的審批流程難以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情況。用地用林合並審批改革,是有案例支撐的現實需要。

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處處長魏成介紹,“合並審批”在國內並無先例,我省主要從工作環節、報批材料、職能和時效等方面著手改革,逐步探索出一條可行的路徑——

針對縣級審地審林部門分別踏勘現場、多次張貼公告和用地單位到不同窗口重復辦理業務等問題,江蘇對現場踏勘、公示公告、報批材料、窗口受理、審查審批等環節進行全面合並,避免“重復跑腿”﹔

我省合並用地用林報件材料,明確建設項目用地紅線圖、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書、審批(核准、備案)文件等材料可按照用地用林審批需要精簡,並明確由建設用地審批系統將使用林地審核材料統一推送至林地審批系統,切實減輕基層負擔﹔

我省還要求自然資源部門“一個窗口”收件、“一個部門”下發批文,實現“一個口進出”,推進業務融合辦理﹔

立足現有的建設用地審批系統和林地審批系統,江蘇開發數據交互接口,實行並聯審查,實現材料共享、意見互傳、並聯審批、批文轉發等功能,並為林地審查人員統一安裝聯席會審移動辦公系統,控制各環節審查時長。

南通市首個試點項目“沈海高速東側路工程”的申報時間由原先的5—6個月縮短至2個月,效率提升一倍以上﹔無錫市首宗試點項目“太湖竺山圩退圩還湖—內堤工程”用時僅半個月即完成審批……試點中,全省共有近40個項目通過用地用林合並審查,現場勘察、公示公告、組卷報批、審查審批等環節效率大幅度提高,項目審批時間較之前平均壓縮37%,提速最快達3倍以上。

對成熟經驗將廣復制

用地用林合並審批改革不僅方便了基層,也讓制度進一步適應高質量發展。縱覽《江蘇省全面實行用地用林合並審批工作方案(試行)》,我省對用地用林合並審批的范圍和流程等方面作出了明確且具體的規定。

在范圍方面,方案明確對省及省以下“批准農用地轉用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審核林地許可事項”全面實行用地用林合並審批,明確了合並審批的事項范圍﹔在流程方面,方案內容涉及“省級批准用地用林”“設區市受省級委托批准用地用林”“省批用地、市批林地”“市批用地、省批林地”四類辦理流程,明確先由用地單位向縣級自然資源和林業部門提出申請並報送一套材料,並由自然資源部門統一受理材料,隨后嚴格按照審核權限規范開展並聯審批,最終統一下發審核意見。

對此類工作以往存在的“老大難”問題,方案也針對性提出新的舉措。比如,對於曾經“原始數據底圖不統一”這一頑疾,方案明確,在我省推進全省新一輪林地保護利用規劃落地上圖和成果啟用前,全省各地以全國第三次國土調查成果為基礎,結合現行林地保護利用規劃,根據相關文件明確林地管理邊界,解決好耕地和林地沖突問題,用一張底圖規范管理。此外,方案還明確由用地和用林負責部門聯合踏勘土地定界、核查現場情況,同步出具報告和現場查驗表,統一認定現狀數據,實現查驗成果互通。

方案實施后,沭陽縣益同木業有限公司首批獲益。“企業需要擴充產能,急需土地新建廠房。今年1月,我們通過用地用林合並審批模式報批該土地,隻用了3天就完成了所有流程。”該公司負責人馬金林說。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無錫德力佳風電變速箱項目、常州市江蘇理想集團研發生產基地項目等重大項目從審批部門收件到取得用地用林批復僅用時3個工作日,審批時長較之前壓縮40%。

隨著這項工作逐步走向成熟,相關成果獲得了國家推廣,我省准備將改革的目標范圍進一步擴大。“未來,我們將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繼續探索用地、用海、用林、用礦相關審批事項能並則並、能減盡減、能快則快,有力支撐保障全省經濟建設。”魏成說。(姚政宇)

來源:新華日報

(責編:張鑫、龔世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