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長三角41城“大比武”,有哪些新看點?

2025年02月25日07:00 |
小字號

日前,長三角41城陸續公布了2024年“經濟年報”。

透視41張“經濟年報”,看到了滿滿的亮點與“新”意:2024年,滬蘇浙皖三省一市GDP總量再創新高,突破33萬億元﹔41城“競速賽”愈演愈烈,37座城市的GDP增速超過全國的5.0%或持平,“你追我趕、奮勇爭先”的氛圍愈加濃厚。

“萬億之城”持續領跑

長三角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被認為是中國經濟的“強勁引擎”。

交匯點梳理發現,2024年,長三角41座城市GDP均超過千億,25座城市突破4000億元,16座城市GDP達到7000億元以上,9座城市邁入了萬億級別。

中國的經濟版圖上,萬億城市一直是城市發展的風向標。細看9座“萬億之城”,2024年“各領風騷”。上海經濟規模進入5萬億元以上新階段,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模達到1.8萬億元,城市能級持續提升,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保持全國城市首位度。

蘇州和杭州以2萬億元的態勢持續領跑,蘇州錨定創新驅動發展主軸,在產業能級躍遷與城市形態迭代中,實現從“制造大市”向“智造強市”的基因重組。杭州在高基數基礎上,依然保持穩定增長,創新正成為其城市氣質、產業特質。

同樣,南京、寧波、無錫、合肥、南通和常州也有不凡表現。以江蘇區域內的南京、無錫、南通和常州為例,四座城市2024年的發展各有亮點。

2024年,南京創新實力進一步提升,29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居全國城市第三﹔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國家油氣地球物理勘探技術創新中心南京分中心等重大創新平台落地。無錫堅定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營收超2000億元產業集群增至7個,未來產業規模邁上千億元台階,物聯網、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產業顯示度加快提升。南通拓增量、調結構,發展動能不斷積蓄,新簽約注冊超5億元內資項目429個、超3000萬美元外資項目128個。常州則聚焦“新能源之都”,揚帆奮進,“發儲送用網”生態全鏈條加速崛起,產業集聚度全國第三,投資熱度連續三年全國第一。

“從整體上看,2024年,長三角9座萬億之城均根據城市特色走出了不同的路徑,發展可圈可點。”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執行院長胡小武表示,9座城市也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應,以差異化發展范式鍛造創新矩陣,更通過制度創新溢出效應,為破解產業轉型升級等時代命題提供鮮活注腳。

“雙C”攜手沖線

“2025年,長三角極有可能再現兩座城市攜手跨入萬億城市的盛況。”胡小武預判。

從41城“經濟年報”可以看出,2024年,“浙C”溫州以GDP總量9718.8億元位列長三角第十,“蘇C”徐州則以9537.12億元位列第十一。“浙C”與“蘇C”正以不同姿態叩擊時代大門,詮釋東部經濟版圖的韌性生長。

雖相隔千裡,“浙C”與“蘇C”卻共享著中國城市迭代升級的共性密碼。

“兩座城市流淌著相同的制造業基因,堅守實體經濟、堅守制造業,是兩座城市發展的根基。”胡小武表示,共性之下也有個性,作為中國民營經濟發祥地,溫州以“敢為天下先”的草根精神鑄就了獨特的市場化模式﹔而徐州這座歷史悠久的工業重鎮,正以“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魄力實現產業涅槃。

南通大學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研究員、沿海沿江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陳長江也認為,溫州與徐州以較大的經濟體量,分別構筑起輻射浙南閩北、淮海城市群的樞紐地位。“這兩座城市產業結構比較類似,都是以傳統產業為主,但傳統產業正煥發新的活力。”目前,徐州大力發展高精尖高新技術產業,做大做強工程機械產業集群“1號產業”,該產業集群正加速邁向世界級﹔溫州則不斷以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助力電氣、鞋業、汽車零部件等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

“兩座城市的發展也是研究中國城市的典型樣本。”陳長江認為,目前國內大多數城市都處於傳統產業改造轉型升級的特殊節點,攜手邁入“萬億之城”的“雙C”將會為城市發展提供借鑒意義。

攜帶著各自的歷史基因奔涌向前,“雙C”邁向萬億后也將呈現不同的發展特征。胡小武建議,面向未來,徐州應充分依托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區位優勢,做大做強現代裝備,堅定不移加快動能轉換,構筑轉型發展新優勢。溫州需發揮其作為沿海城市的位置優勢,探索跨境電商、國際貿易的“無限可能”,以“小商品大市場”的敏銳觸角,在數字經濟與海洋經濟的雙螺旋中重構民營經濟新生態。

“奔跑與突圍”

在強手如林的長三角“大家庭”裡,聚光燈的焦點往往是頭部城市。但聚光燈外,不少“非長三角核心區”城市也開啟“奔跑模式”。

淮安以7.1%的增速領跑長三角,宿遷以6.9%的增速排名第二,麗水和紹興的增速也分別達到了6.6%和6.5%。“這充分証明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帶動作用,與此同時,上海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也帶來了明顯的資源外溢優勢,帶動長三角共同發展。”胡小武表示。

同樣,在陳長江看來,淮安、宿遷、麗水三市以顯著高於區域平均的增速表現尤為突出,折射出長三角區域經濟格局正呈現“收斂特征”——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城市通過加速追趕,逐步縮小與核心城市的發展差距。

淮安和宿遷做對了什麼?在陳長江看來,兩地都很好地打出了“承接產業轉移和產業擴散”這張特色牌,增加了和核心城市之間的關聯,這對很多城市來說是一條典型的發展“捷徑”。以宿遷為例,蘇宿工業園區是區域協調發展的一個縮影。近10年來,蘇宿工業園區先后引進百億元以上項目數個,經濟總量快速增長,園區成為宿遷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經濟年報”的價值維度,不僅要審視頭部與尾部的動態平衡,更需將其置於全國坐標系下去橫向對比。

作為中國最具活力的兩大經濟區域,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發展模式經常被拿來比較。從2024年GDP“成績單”來看,兩個區域的發展既有相似之處,也有各自亮點。

“自古江南多才子,嶺南多俠士。”胡小武打了個巧妙的比方,長三角城市群更像溫文爾雅的書生,以人文+科技創新推動產業持續發展進位。珠三角地區更像英雄俠義的劍客,以勤奮+科技創新推動產業持續發展進位。

“2024年,長三角和珠三角在數字經濟、科技創新、物流運輸貿易等方面齊頭並進,迸發著發展活力。”胡小武表示,但二者的發展也各有側重,長三角正依托數字經濟引領的互聯網電商貿易,在高新技術產業“一騎絕塵”,珠三角則夯實傳統電子產業基礎,不斷為先進制造業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陳長江也認為,兩個區域發展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堅守實體經濟,擦亮制造業的底色。“尤其是長三角區域,擁有充足的人力資本,在科技創新方面展現了越來越有力的后勁,展現出勢如破竹的發展態勢。”面向未來,兩個區域需基於各自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及國家戰略定位,差異化布局科創與人工智能(AI)賽道,形成互補協同的發展格局。

具體來看,他認為,長三角要利用自身“強政府”和“強服務”優勢,以“科創共同體+制度型開放”為核心,將長三角的科技創新優勢融入國際網絡中去。珠三角則應該進一步強化“強市場”優勢,進一步推動AI應用與全球化鏈接,以“市場化創新+跨境鏈接”為路徑,打造數字樞紐,引領我國參與全球化競爭。(周永金 燕鈺)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

(責編:張鑫、耿志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