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太湖治理邁上全年“良好”新台階

初春的太湖,近處幾片白帆飄過,沿岸綠意蔥蔥,放眼遠眺,水天一色,處處涌動著綠色發展的浪潮。同一時間,從太湖邊傳來好消息,通過持續治理,太湖水質改善取得突破。日前,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成效,記者了解到,2024年,太湖水質總體達到Ⅲ類,創30年來最好水平,首次全年達到國家良好湖泊標准﹔藍藻發生強度持續減輕,上半年首次未監測到藍藻水華,太湖連續第17年實現安全度夏﹔流域生態系統更加健康,太湖水生生物多樣性指數首次提高到“優秀”等級。如今,“水韻江蘇”的自然生態之美在太湖充分彰顯。
多舉措發力,再現碧波蕩漾
太湖作為我國第三大淡水湖,不僅是江蘇重要的生態資源,更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生態支撐,每年為滬蘇浙兩省一市提供超過21億立方米優質自來水水源。當年的太湖藍藻事件,給沿岸百姓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為了讓太湖再現碧波蕩漾,江蘇一直在水裡發力。
2024年,江蘇緊盯上游地區,大力削減入湖污染負荷,將治理的重點進一步向佔江蘇入湖水量80%以上的湖西片區聚焦,全面開展溯源排查整治。推進上游40條重點河道治理,開展污染源、藍藻種源“雙源齊溯”,形成問題清單、任務清單和項目清單,實施“一河一策”提升水質。
為持續提升太湖治理效能,更好引導激勵太湖流域各地實施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我省出台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財政獎補機制,多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實施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財政獎補機制的通知》,聚焦涉磷企業整治提升、主要入湖河流綜合整治、城市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能力提升等7個方面,制定一攬子財政獎補措施,全力保障綜合治理各項重點工作。
省財政廳二級巡視員章江益介紹,省財政廳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新一輪財政獎補機制配套實施細則,重點對太湖流域市縣開展涉磷企業整治提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主要入湖河流綜合整治三項工作,實行“獎補+任務清單”管理模式,規范資金使用、提升資金績效。由於財政資金支持,2024年上游40條重點河道總磷平均濃度0.095mg/L,比上年下降4%。
騰籠換鳥,形成新質生產力
當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在新一輪太湖治理中,江蘇深入推進產業綠色發展,持續提高流域綠色發展水平,全面削減工業污染排放。聚焦綠色發展,持續深化工業污染防治。省生態環境廳廳長蔣巍介紹,太湖治理的目標從實現“兩個確保”,到高水平實現“兩保兩提”、進一步建設世界級生態湖區,讓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協同並進具象化。
記者了解到,2024年江蘇按照源頭減、過程控、末端治的全過程管理要求,組織流域2萬余家涉磷企業全面完成整治,累計削減原料磷使用4000余噸。在太湖治理過程中,江蘇出台《江蘇省太湖流域禁止和限制的產業產品目錄(2024年本)》《關於加快推動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關於推進印染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推動傳統產業智能、綠色、協同發展。與此同時,江蘇還出台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指導意見,推進蘇州、常州兩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現在,太湖流域的環太湖科創圈、科創帶的發展格局已經顯現。江蘇沿湖的蘇州、無錫、常州三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比重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累計建成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24個、綠色工廠200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56家。太湖一級保護區內所有化工生產企業全部清零,蘇錫常3市取消10家化工園區定位,粗鋼削減產量461.9萬噸。通過產業轉型、資源盤活,科創園瞄准新興產業招引項目,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正成為江蘇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協同的生動案例。
久久為功,太湖永治
2024年,通過一項項具體舉措,太湖跨過全年Ⅲ類水質這道坎,邁上全年“良好”湖泊這個台階。但要實現“淺湖深治、太湖永治”,還需持之以恆、久久為功。同時,沿岸地區仍需全力減存擴容,並且需要更大力度推進太湖保護修復。
省水利廳副廳長韓全林介紹,水利部門在沿湖地區建立“擋、引、控、撈”和“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置”的藍藻打撈處置體系,健全常態化湖泛防控機制,最大打撈處置能力達8萬噸/日。太湖沿岸的無錫,為有效防止藍藻死亡腐爛后的污染物質在湖體中的積累,創造性建立了“科學化監測、專業化隊伍、機械化打撈、管網化運輸、工廠化處理、無害化處置、信息化管理”的藍藻打撈處置利用模式,創新應用圍隔擋藻導流和深井加壓控藻集成配套技術,已有效復制應用於國內其他湖泊治理。
此外,農業部門也在注重源頭減量,加快農業發展綠色轉型。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王玉華介紹,江蘇正在深入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完成農田退水污染核心防控區劃定,總面積約188萬畝。太湖一、二級保護區內具備條件的田塊已全面取消直播稻,主要入湖河道兩側秸稈全部離田處置。積極推進漁業生態健康養殖,推進養殖池塘智慧監管系統建設,實施池塘養殖尾水排放、清塘污泥登記備案制度,嚴防集中、無序排水污染環境。
順應河湖生態環境發生的轉折性變化,為護好太湖水,江蘇還在持續推進吳中西山島、濱湖長廣溪、宜興龍池山、溧陽天目湖湖群4個“生態島”試驗區建設,新建濕地保護小區30余處,建成30個生態安全緩沖區,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承載力。同時,還首創了生態清淤智能化一體平台船“太湖之星”,目前“太湖之星”已投運,大幅提高清淤效率和計量水平。針對湖底淤泥,江蘇積極探索淤泥處置路徑,建設梅梁湖濕地工程,消納23萬方固化土,恢復水生植被近300畝。(張韓虹 郭子驊)
來源:江蘇經濟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