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搶抓先機,江蘇打開產業發展“未來之門”

2025年03月04日08:02 |
小字號

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是當前江蘇發展的高頻詞。今年以來,江蘇各地圍繞這一發展目標,搶抓新賽道,培育新動能,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推動力、支撐力。發展產業既要著眼當下,也要放眼未來。伴隨著科學技術的加速演進,生物制造、商業航天、量子科技、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不僅是技術革命的“風向標”,也是區域競爭的“決勝場”,著眼於發展先機,江蘇打開未來之門,排兵布陣,給產業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土壤。

以未來產業開創產業未來

隨著無人機在各行各業的應用普及,打個“空中的士”避開早高峰的擁堵去上班的場景,如今正從夢想逐漸走進現實。初春的南京被低溫籠罩著,億維特航空科技的實驗場地上卻是熱火朝天,一架電動垂直起降飛機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不同於其他的飛機,這架隻有2輛越野汽車大小的電動垂直起降飛機,最多可搭載5人,最大航程達240公裡,能夠廣泛應用於高頻貨運、特色旅游、應急救援、城市空中出行,前段時間成功實現了首飛。

億維特(南京)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低空經濟這一以民用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為核心,涵蓋載人、載貨及其他低空飛行作業的綜合性經濟形態,正日益受到市場的廣泛關注。億維特航空科技自主研制的電動垂直起降飛機ET9原型機順利首飛,不僅証實了設計方案的有效性,更實現了整機系統的各項功能。自此,ET9原型機從研發階段正式踏入商業產品的行列。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落地,低空經濟正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中國民用航空局最新預測,2025年中國低空經濟會產生1.5萬億元的經濟規模,到2035年有望達到3.5萬億元,市場空間廣闊,低空經濟有望迎來快速發展期。而在這一浪潮中,江蘇乘勢“起飛”,迅速崛起成為低空經濟的創新高地。目前,江蘇省已集聚低空經濟相關企業超200家,初步形成了覆蓋研發、制造、運管全流程的低空經濟產業鏈。同時,全省在低空文旅、物流、醫療、空中交通等多個場景開展了相關應用,已獲批低空航線324條。

此外,航空航天集群是江蘇“1650”產業體系重點打造的產業集群之一,總產值已突破1200億元,位居全國前列。商業航天,給江蘇帶來產業新風口。在產業規模上,江蘇企業航天產業配套能力強勁,涵蓋載荷、電子、組網等領域。這也吸引了國內一些商業航天領軍企業計劃在江蘇落戶。

以未來產業開創產業未來,商業航天只是江蘇提前布局未來產業的一個縮影,創新的腳步並沒有停止。在前沿性未來產業之一的量子科技產業,無錫市惠山區已成為前沿陣地。6年前,惠山在全省率先布局量子科技及其產業。去年,惠山區量子產業產值達3億元,佔無錫全市的四分之三。如今,惠山已成功孵化量子感知、國儀無錫、國儀海聚、國儀石油等多家企業,建成量子傳感、氣體吸附、掃描電鏡三大制造中心,總投資30億元的無錫量子感知產業園建成投用。

以前沿技術構建產業生態

未來產業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和變革作用。近年來,蘇州、南京、無錫、常州等地圍繞未來產業出台多項政策舉措,搶先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導體、基因與細胞、氫能與儲能等前沿領域,以前沿技術能力供給引領新場景、創造新需求,構建全鏈條未來產業生態。為了進一步點燃創新引擎,激發未來產業的發展動能,我省印發《省政府關於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指導意見》,為產業發展描畫路線圖。

《省政府關於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指導意見》提出,優先發展第三代半導體、未來網絡、氫能等10個成長型未來產業,超前布局量子科技、深海深地空天、類人機器人、先進核能等一批前沿性未來產業,從而明確構建“10+X”未來產業體系,並持續多方向、多路徑開展不確定性未來技術預研,根據未來產業實際發展情況及時更新和擴充重點發展方向。

江蘇各地紛紛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聚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全球影響力的未來產業高地。作為創新名城,南京選擇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六大新賽道作為突破口,並早在10年前就開始布局第三代半導體、未來網絡與先進通信產業,從技術錘煉、產業化推進到生態集聚,充分把握先發優勢。同時,南京還聚集了以中國電科五十五所為龍頭的材料、芯片及器件制造、封測、應用等環節的優質企業,為產業未來之路提供支撐。

作為江蘇新興工商城市,宿遷把“新風口”轉化為“新引擎”,緊盯“智創”發展新方向,從“市場佔有量”和“科技含量”兩個方面發力,出台支持激光產業發展的專項政策,鼓勵企業改造升級、科技創新、拓展領域,加快從“一束光”向“多束光”的裂變,拓展“光學鏡頭—多種類激光器—成套激光設備—下游應用”的全產業鏈,計劃到2025年,力爭激光產業產值佔全國比重超過6%。宿遷市宿城經濟開發區的激光產業園,如今已有88家規上激光企業落戶。類似的場景還在江蘇其他城市繼續……

以高能級平台賦能產業創新

對於未來產業布局,江蘇有自己的目標:預計到2030年,江蘇將建設20個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支持蘇州、南京等城市積極爭創國家級未來產業先導區。要完成這一目標,必須鎖定“創新”。去年江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比重首次超過50%,足見江蘇產業結構在不斷優化、產業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如今,江蘇又瞄准創新平台建設,持續推動科技與產業雙向發力,讓科技創新成為產業發展的內在需求。

高水平創新載體是產業發展和資源匯聚的“蓄水池”。面向產業科技前沿,江蘇圍繞材料科學、未來網絡、深海探索、深地研究、生物育種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發展需要,建設了蘇州實驗室、紫金山實驗室、太湖實驗室、雲龍湖實驗室、鐘山實驗室等高能級平台,聚能創新。目前,江蘇已有3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11家省級創新中心,通過組織有序的協同研發,這些載體攻克了集成電路先進封裝、高性能有機纖維、氣血交換膜材料等一批關鍵技術難題,打破國外壟斷。去年,江蘇還新增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7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700余家﹔印發制造業中試平台建設實施方案,首批遴選230家中試平台培育對象入庫。

同時,江蘇還引導蘇州實驗室、紫金山實驗室、太湖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台因地制宜、自主布局未來產業基礎研究,探索建設應用基礎研究特區,每年實施15個以上前瞻技術研發項目,提升未來產業創新策源能力。目前,已孕育了多個“世界首次”“全球領先”,涌現出高效率全鈣鈦礦疊層電池、“問天I”類腦計算機、內生安全基礎芯片等“從0到1”的原創突破。

創新成果不能停留在“實驗室”,而要運用於“生產線”賦能產業。為了讓創新成果有效轉化為實際生產力,今年1月,省工信廳、省發展改革委等七部門聯合制定實施的《關於加快首台(套)裝備首批次新材料和首版次軟件研發應用的政策舉措》,從支持創新研發、加強認定服務、加快推廣應用、強化資金支持等方面,更大力度支持自主創新產品研發應用和成果轉化。當前,南京、常州、無錫、蘇州等長江沿線重點城市正借助創新平台,圍繞未來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動未來產業發展邁出更大步伐。(張韓虹)

來源:江蘇經濟報

(責編:蕭瀟、張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