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干部干的”和“群眾盼的”同頻共振

近日,人民網刊登了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給網友的回信。信中說,過去一年,廣大網友通過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給江蘇發來了4.1萬余條留言,對我們改進工作很有參考價值和啟發意義。
“領導留言板”上,來自全國的網友關心江蘇發展﹔江蘇代表團開放日上,近80家中外媒體架起“長槍短炮”傳播江蘇聲音。人們對江蘇的關注度如此之高,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江蘇不僅經濟發展較快,還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托起了百姓穩穩的幸福。數據顯示,江蘇多年來堅持把75%以上的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投入到民生領域,不斷追求更高水平的“民生七有”﹔江蘇也是全國城鄉收入差距最小省份之一,按照聯合國標准,江蘇居民生活總體上進入殷實富足階段。在兩會這個民生盛會上,“人人盡說江南好”,江蘇自然吸引了無數目光。
這份有力度、有溫度的“幸福答卷”,由江蘇干部和群眾共同書寫。信長星給網友的回信中寫道:“我們將認真對待每一條建議,真心實意聽大家的意見,認真推動解決大家反映的問題,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這句話,道出了江蘇黨員干部的心聲。細細想來,4萬多條網友留言不可能都是鼓勵,其中必然有對當前工作的意見建議、對“急難愁盼”的直接訴求,甚至有不理解和不滿意。這是“送上門來的群眾工作”,對我們改善民生極具啟發。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需求仍在持續升級,過去干得好,不代表今后干得好﹔江蘇作為經濟大省更早遇到轉型升級的深層次矛盾,“老方法”未必能解決“新問題”。需求的升級,要求黨員干部必須摒棄“達標過關”的惰性思維,始終保持“永遠在路上”的進取姿態,朝著群眾期待不斷校准履職方向。
群眾需求的“變量”,完全可以成為民生事業的“增量”。怎麼實現?一要精准調研。需求“變量”不是想出來的,而是在基層一線“跑出來”的,要用好調查研究看家本領。二要擔當實干。干事擔當是干部的職責所在、價值所在。要真正把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基層困難事、群眾煩心事。三須善作善成。“變量”絕不會輕鬆變為“增量”,它們背后有的是長期困擾群眾的“疑難雜症”,有的是沒有現成答案的全新命題。黨員干部要充分運用黨的創新理論研究新情況、新問題,不以事急而亂為,不以事難而怕為,在實干巧干中,把“干”與“盼”統一起來。
其實,把“干的”和“盼的”相統一,正是全國兩會的一個鮮明特點。代表委員帶著調研成果共商國是,每一次審議討論都是民意與政策的深度交融,是“干的”與“盼的”的同頻共振。這也啟發我們: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應善把兩會的“金點子”轉化為改善民生的“金鑰匙”,讓各項工作始終扎根民意沃土,全力推動“干部干的”與“群眾盼的”同頻共振。
來源:新華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