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專家揭秘:春分當天,晝夜真的平分嗎?

《人民日報》2025年3月12日14版 版面截圖
圖③ 數據來源: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
原題:春分當天,晝夜真的平分嗎?
包括春分在內的“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具有顯著天文學特征的四個節氣,也是中國古代最早確立的一組節氣。2025年春分時間為3月20日17時01分29秒。
春分,“分”的是什麼?在天文學意義上,這個分指晝夜平分與季節中分:既平分晝夜,又將春季均分為兩段。
不過就實際情況來說,春分(秋分也一樣)這一天晝夜並不嚴格平分,而是白晝略長於黑夜。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因為太陽不是一個圓點,而是一個“圓盤”﹔二是因為地球表面存在濃厚的大氣層。讓我們一個一個來細說。
首先說說太陽是一個“圓盤”這個原因,暫時我們先不考慮大氣層的因素。太陽這個“圓盤”有多大?在天文觀測上,我們一般用角度來度量,從地球的角度看過去,這個“圓盤”相對於地球的張角大約為32角分,也就是說太陽的角直徑是32角分(1度=60角分,32角分略大於0.5度),半徑就是16角分。每天日出時,在太陽從東方的地平線以下緩緩升起的過程中,當“圓盤”的上切面剛剛露出地平線的一剎那,就意味著天明,而這時候太陽的中心還在地平線以下16角分,等到“圓心”升起到地平線,那還得再過1分多鐘。換句話說,當我們看到地平線上陽光乍現,白天就已經開始了,但此刻太陽其實還隱身在地平線下,天亮的時間相當於是“搶跑”了1分多鐘。日落時分也是如此:當太陽的“圓心”已經落在地平線下16角分時,“圓盤”的上端剛好處在地平線上,於是,我們所感受到的白天,在日落時分也多出來1分多鐘。
第二個原因,就是地球大氣層對陽光造成的折射現象。光線的折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見,例如放入水杯中的筷子,看起來似乎是彎折的。當陽光從太空中穿進大氣層時,也會產生折射,並且大氣密度的梯度變化還會使太陽光線產生連續折射,形成彎曲光路。由於大氣折射的原因,日出時當“圓盤”頂端還在地平線以下一段距離時,太陽光已經通過折射被我們所看到,白天因此“提早”開始了﹔日落時當“圓盤”全部落到地平線下一段距離后,最后一縷陽光因為折射還留在地平面上,白晝又稍微“延遲”了一會兒。
以上兩個原因疊加,導致白晝提早以及延遲的時間有多少呢?如果按照一定的天亮標准來計算的話,以緯度30度的地方為例,春分這天白晝大約提早4分鐘到來,延后4分鐘結束,這樣算下來,晝夜分別增減8分鐘,白晝比黑夜多出16分鐘。
對於地球上不同的緯度地區,春分這天太陽都是從正東方升起,從正西方落下,但是東升西落的軌跡並不相同,具體點說是太陽軌跡相對地平面傾斜的角度不同,這導致不同緯度地區白晝的時長會略有差別。
當然話說回來,春分盡管白天比夜晚略長,並不影響“日夜平分”在理論上的內涵意義,以及這一天特有的浪漫天意。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本報記者姚雪青採訪整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