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房票”讓人才在江蘇安家更安心

“購房補貼力度前所未有,還能在房源庫裡自由篩選,我終於要在江蘇安家了。”3月11日,博士畢業的王瑞顓拿到價值20萬元的0001號“房票”,成為無錫市區首個獲得人才房票的幸運兒。12日,南京市江寧區也發布人才房票政策,為本科及以上學歷且無房的人才提供最高達120萬元的一次性購房補貼,並給予購房總價最高百分之五的優惠。
今年“投資於人”被首度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一張張周到貼心的人才房票,是江蘇圍繞人才安居這一“關鍵小事”頻頻發力,推動人才成長與城市發展雙向奔赴的縮影,也是讓真金白銀流向民生保障、護航人的發展的具體實踐。
靈活補貼,助人才在城市更好扎根
3月9日,位於常熟市的青藤雅苑售樓處,蘇州市級領軍人才、江蘇集萃先進金屬材料研究所所長韓啟航,購入他在常熟的第一套房。“房子100多平方米,抵扣50萬元的人才房票后,我的壓力小了很多。”韓啟航說。
“得益於常熟對青年人才的各項事業支持政策,我在這裡完成了人生的重要轉型。”韓啟航告訴記者,他7年前初到常熟時只是一個普通研發人員,現在已經成長為新材料研發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人才房票政策不僅是經濟上的有力支持,更體現了城市對人才的重視,我本來就有計劃長期在常熟發展,現在更是在這座城市找到了滿滿歸屬感。”
人才房票因其形式靈活而廣受好評。“過去,人才購房補貼款要在申請后等幾個月才能到賬,現在人才房票在選房、購房時可以直接抵扣房款,大大減輕了我們的負擔。”29歲的王瑞顓博士去年入職無錫高新區(新吳區)一家資源再生企業,隻身在無錫打拼的他考慮到資金壓力,一度糾結是購買新房還是二手房。人才房票政策出台后,王瑞顓果斷申請並很快拿到20萬元面值的房票,最近幾天,他正忙著在“才‘居’新吳”小程序上的房源庫中挑選心儀的房子。
“補貼力度大、覆蓋對象廣、申請核銷快、政策可疊加是此次人才房票補貼政策的4個顯著特征。”無錫高新區黨工委(新吳區委)組織部人才處負責人鄭慶祥介紹,“人才房票”政策將以往的購房補貼由事后補貼轉變為事前抵扣、由局部覆蓋轉變為全面普惠、由線下申請轉變為線上申領、由就高原則轉變為疊加享受,以最大誠意支持人才安居置業、扎根落戶。無錫高新區(新吳區)自3月1日推出人才房票政策至今,已有272名人才申請,目前全區9家主力在售樓盤加入房源庫,房源庫還將不斷上新。
廣泛支持,回應人才多樣化需求
各地人才房票的申請門檻普遍十分友好,不僅面向“高精尖缺”人才,也惠及剛走出校園的青年才俊。南京市江寧區出台的人才房票政策包含在南京市無自有住房,正在享受江寧區人才安居租賃補貼的A到F類的各類人才,以及在南京市無自有住房,正在享受江寧區高校畢業生住房租賃補貼的各類人才等。其中,A、B、C類人才可分別一次性申領120萬元、80萬元、68萬元人才房票補貼。
蘇州市相城區通過整合住建、科技、人社等多部門資源,強化房票與租房補貼、人才公寓等舉措的聯動效應,為各類人才提供多元化安居保障,實現補貼“化零為整、時間前置、金額加碼”。政策實施以來,123名人才成功申領房票補貼,總額近2000萬元。
根據相城區政策細則,新入職滿6個月的本科生可申領8萬元房票﹔頂尖人才、領軍人才及教育、衛生、宣傳等領域人才經區級認定后,可一次性獲得最高50萬元房票。“50萬元的標准是基於市場調研的,目前相城新房平均首付約53萬元。”相城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統戰部部長詹利劍說,“下一步,我們將搭建‘一網通辦’平台,打破跨部門聯辦壁壘,探索‘即申即享’‘免申即享’等分級分類服務模式,進一步優化人才體驗,提升政策落地效率。”目前,相城全區有20個新建樓盤納入房票房源庫,累計1萬余套優質房源可供人才選擇。
配套跟進,讓政策紅利轉換為市場活力
“近年來各地推出的人才房票有了樓市消費的屬性,購房人可以直接抵扣購房款,去購買指定的商品房,成了實實在在的‘消費票’。”南京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輝建議,地方政府可根據人才反饋和市場反應,及時調整優化政策,真正以“真金白銀”推動人才落地生根。
在常熟,人才房票新政出台短短幾天,便已初顯成效。日前,在雲山院樓盤,銷售經理魏如斌一天內接待多組看房人才,“在‘政府補貼+企業讓利’雙重助力下,樓盤熱度持續升溫,本月來訪量和成交量同比上浮50%左右。”自3月1日發布至今,常熟累計有近3.4萬人次咨詢了解,受理正式申請99筆。
人才房票的政策紅利正在轉換為現實的市場活力。常熟組織納入房源庫的房地產開發企業開展定向推介、團購等活動,為各類人才提供專屬優惠。購房可疊加申請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的針對性定制化購房貸款,進一步減輕人才購房初期經濟壓力。常熟還聯動社會各界資源,為人才提供住房裝修、家政清潔等配套服務。
相城區創新搭建“滬相聯”合作平台,通過人才招引與消費促進深度融合,推動滬蘇兩地資源高效對接。為強化區域聯動效應,相城區設立蘇州相城樓市(上海)展廳,重點吸引應屆碩士及博士畢業生來相城就業安家,通過政策推介、房源展示等舉措,推動上海高端人才資源向相城流動,進一步夯實“雙城聯動”的發展格局。(林元沁)
來源:新華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