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浦口:科技創新賦能春耕備耕,智慧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當傳統農耕遇上現代科技,浦口大地正上演著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技春耕圖”。在這片充滿希望的沃野上,無人機群掠過綠油油的麥田噴洒農藥,智能農機穩穩地行走在阡陌間精准作業,院士團隊的創新成果加速落地……凡此種種,共同繪制出一幅科技感十足的春耕新圖景。
“科技之翼”賦能田間作業
裝藥、起飛、噴洒……在浦口區南京福聯種植專業合作社,一架架無人植保機穿梭於麥田上空,以每小時30畝的速度高效作業,精准平穩地噴洒著農藥。
“無人植保機集施肥打藥於一體,還負責監測作物長勢等一系列任務,不僅大大節約了人力成本,作業效率也得以大幅度提升。”合作社理事長許乃兵表示。據了解,南京福聯種植專業合作社共有13家農戶、5700畝小麥和油菜以及170畝青蝦,早在2016年,合作社就已經使用無人機進行施肥施藥。此外,擁有1.5萬畝耕地的眾鑫麗種植專業合作社,對無人機群的投入使用不僅讓施肥作業變得高效精准,還突破了人力和時間的限制,讓春耕備耕不再受氣候及客觀環境影響。隨著無人機技術對農業生產的深度賦能,如今,人們站在田埂上就可以完成千畝農田的春后病虫草害防治工作,極大地提升了種糧的底氣。
浦口區農業“科技含量”不斷提升,離不開區農業農村局及相關部門的指導和支持。從組織農業專家和農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開展技術指導和服務,到幫助農戶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浦口區全力保障春季農業生產有序進行,為農業插上“科技之翼”。
“數字大田”打造智慧農業
昔日的“鐵牛”實現智能化升級,上千畝的“數字大田”可以一屏掌控……在浦口區湯泉農場,數字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的運用讓春耕模式變得更智慧。
“我們將北斗導航技術深度融入傳統農機,使得它們的田間作業更加精准,作業效率也大幅度提升。”湯泉農場負責人介紹。不僅如此,植保機、收割機等傳統機器也被安裝上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統、行進速度控制器等裝置,改良成新型無人農機,實現水稻和小麥“耕、種、管、收”等關鍵環節無人化自主作業。開春以來,麥田土壤較為干旱,智能灌溉系統可根據田塊內的水量實現自動調節。“農機作業效率提高了50%以上,節約水、肥、藥10%至15%。”相關技術人員表示。
湯泉農場“數字大田”項目是浦口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區建設項目的場景之一,項目針對水稻、小麥規模化生產需要,開展稻麥輪作關鍵環節農機無人作業技術示范應用。依托佔地1200畝的“數字大田”,種植戶可以通過手機一屏掌控農場的情況。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讓備耕工作更加順利,種植戶也更加省心。
“院士團隊”激活創新動能
春耕正當時,科技來助力。浦口能將各種先進的農業生產設備應用並普及到田間地頭,鋪展出生機勃勃的“科技春耕圖”,離不開南京國家農創中心的創新技術支撐。
作為農業農村部批復建設的全國首家、華東地區唯一一家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南京國家農創中心打造集群式農業院士創新基地,趙春江、沈其榮等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當地種植戶的“導師”。他們走向田間地頭,深入了解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和存在問題,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和技術創新建議。正是因為他們“把論文寫在大地上”,不斷把科技創新轉化為生產力,才實現了浦口區農業生產的智慧化。
目前,南京國家農創中心已集聚10個院士團隊,落戶趙春江、沈其榮2家院士工作站,引進和簽約項目500余家,入駐農業科技企業168家,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和鄉村振興注入了科技創新力量。
科技賦能春耕備耕,南京浦口的現代化農業發展跑出“加速度”。隨著春耕春種工作的持續推進,浦口區的智慧農業也正朝著高效、優質、可持續的方向大步邁進,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也為全年的糧食豐收和農民增收奠定堅實基礎。(記者 呂瑞雪 通訊員 林靜 浦融)
來源:龍虎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