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政治

激活“沉睡資金”,江蘇規范管理省級預算單位賬戶

2025年03月19日07:02 |
小字號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於加強財政資源和預算統籌的精神,從源頭上加強管理,推動財政資源聚集,統一預算分配權,形成閉環管理機制,江蘇省財政廳組織開展了省級預算單位賬戶資金(以下簡稱“單位賬戶資金”)規范管理工作。此舉破除了單位賬戶資金沉澱閑置之弊,有效推動了財政資源統籌。

單位賬戶資金亟待統籌規范

省級預算單位是指與省級政府財政部門直接發生預算繳撥款關系的國家機關、政黨組織、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單位。近年來,隨著財會監督、巡視巡察和審計等監督的不斷深入,單位賬戶資金管理中的問題逐漸浮出水面。大量閑置資金缺乏有效的預算管理,支出隨意性較大,不僅存在廉政風險隱患,而且資金使用效益不高,沒有充分發揮應有的公共服務效能。

江蘇省財政廳國庫處負責人介紹,部分單位長期秉持資金“自有”觀念,對單位賬戶資金來源和資金性質存在片面認識,尤其是部分單位認為上級補助收入、事業收入和經營收入等資金,是其通過開展服務和經營活動獲得的收入,理所當然將其視為可以自主支配的“自有”資金。同時,有的單位為預防和規避未來資金短缺風險,傾向於優先尋求財政支持,過度留存“自有”資金,形成“蓄水池”,造成資金沉澱閑置。

單位賬戶資金規范管理還存有盲區也是問題之一。省級預算單位數量多,收入來源多樣,單位賬戶資金構成復雜,而且未能納入預算管理一體化監管,底數不清,一定程度上游離於財會監督之外。加之“大財政”理念未能牢固樹立,零基預算改革沒有全面落實到位,財政科學管理的精細化水平不高,從而形成管理盲區。此外,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高速發展,財政收入快速增長,省級可用財力大幅度增加,傳統的預算管理更多習慣於做“加法”,各領域、各單位財政支出基本上得到了較好保障,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各單位“自有”資金收支管理規范的關注。

“隨著近年來內外部環境變化,迫切要求全面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單位賬戶資金統籌管理的機制短板凸顯。”該負責人稱,“規范單位賬戶資金管理成為提升‘聚財’能力、促進財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

增強財政資源統籌和保障能力

對省級預算單位賬戶資金實施分類管理,是單位賬戶資金管理方式的重大變革,延伸了預算管理鏈條,增強了財政資源統籌和保障能力,有效提升了財政科學管理水平。

“此舉有力推動了單位賬戶資金管理構建新模式。”該負責人表示,把單位資金納入財政代管專戶統一管理,預算單位嚴格按照經法定程序批復后的預算執行,通過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集中支付,實施全流程監控,杜絕了超預算、無預算安排支出,增強了預算剛性約束和控制能力。同時,也壓實了預算單位嚴格落實黨政機關習慣過緊日子要求的責任,嚴肅了財經紀律。

“一開始,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直屬事業單位還是有較多的顧慮,擔心會影響今后的正常運轉和事業發展投入。其實隻要單位按照零基預算要求,結合單位發展規劃提出的合理且必要的支出需求,財政還是會予以保障,不會影響單位的正常運轉和事業發展。”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財務審計處負責人對此深有感觸,“因此,各單位打消顧慮、統一認識,積極支持該項工作,按照要求及時向省財政廳移送存量資金。”

“我院所屬預算單位在省級預算部門中率先完成單位資金歸集工作,資金歸集后,省財政廳也迅速進行確認處理,保障了單位資金的及時、高效使用,各單位預算管理水平也在此次規范管理過程中得到了進一步提升。”省農科院財務處負責人說。

“省財政按‘上繳財政收回、申請財政代管、單位留用’三種方式對資金實施規范管理。”該負責人介紹,一方面增強了財政資源統籌能力,有效提升了對省委、省政府重大戰略任務保障能力﹔另一方面摸清了預算單位的“家底”,增強預算完整性,統一預算分配權。

將進一步加強預算單位賬戶管理

為鞏固和提升單位賬戶資金分類管理成效,下一步,省財政廳將通過強化非財政撥款資金管理、優化賬戶管理、激發事業單位增收活力等機制,進一步提升財政聚財能力和科學管理水平。

據介紹,省財政將建立非財政撥款資金預算管理閉環機制,逐步將預算單位的非財政撥款資金全部納入財政代管專戶,實施“收支兩條線”管理。這一舉措旨在打破預算編制中的條塊分割,實現財政撥款與非財政撥款的統籌協調。同時,推進預算單位賬戶資金零余額化管理,參照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研究出台《非財政撥款資金集中收付管理辦法》,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在賬戶管理方面,江蘇將全面清理單位賬戶,撤銷閑置賬戶,歸並同類賬戶,並嚴格控制新開賬戶。自2025年起,所有預算單位賬戶將全部納入一體化系統賬戶管理模塊,實現統一管理。

為尊重事業單位勞動創造價值,省財政探索建立事業單位績效與增收挂鉤的激勵和約束機制。通過明確激勵目標、優化收入分配機制、強化預算管理、完善績效考核等措施,鼓勵事業單位充分運用國有資源資產,發揮政策、人才、技術和資金優勢,在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更好地“生財”“聚財”。(楊民仆)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

(責編:張鑫、龔世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