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非遺蘇繡傳承人姚卓:在針線間繡出春天
2025年03月19日06:4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2025年3月19日14版 版面截圖
蘇繡玉蘭白鷺圖。姚 卓供圖
原題:在針線間繡出春天
江蘇蘇州的春天,由玉蘭花喚醒。
家住蘇州高新區的非遺蘇繡傳承人姚卓,每年都要繡一些關於春天的蘇繡。今年,她繡出的是一幅玉蘭白鷺圖。
一米見方的畫布上,一對身姿優雅的白鷺輕盈地立在枝頭,像是在迎著和煦春風翩躚起舞﹔一朵朵千姿百態的玉蘭花競相綻放,仿佛有縷縷清香溢出,細微之處,生機勃勃、春意盎然。
“把春天‘搬上’蘇繡作品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一針一線都得精雕細琢。”姚卓說,從畫線稿、選底料、勾繃,再到刺繡,每一步都十分講究。比如白鷺的眼睛、尾部羽毛、玉蘭花的花蕊等部位,要密針細線,絲絲入扣,隻能用直徑不到頭發絲1/10的細線來繡,所以得通過“劈絲”,將一根桑蠶絲“劈”成64份,甚至是128份。
排針的疏密、用色的格調等也得講究,繡出來的畫面才有立體感、層次感。姚卓說,白鷺的翅膀處需要密密縫綴,而尾部的羽毛處則需線條輕盈稀疏,這樣畫面看上去靈動逼真,讓小小的蘇繡作品展現出春色滿園的意境。
在鎮湖街道,繡娘們正用針線描繪著春天。走進95后繡娘張露的工作室,隻見她正在繃架前飛針走線。前不久,蘇州太湖國家濕地公園櫻花綻放,她連著仔細觀察了兩天,創作出一幅櫻花蘇繡作品,將其制作成一把團扇,取名《櫻之戀》。
“把‘春天’握在手中,每一扇都是春的氣息。”張露說。
春天不僅看得到,還能摸得著。在蘇繡作品《與春共舞》上,外形酷似音符的苔花,竟然能從繡面上“長出來”。作者之一的盛夢菲告訴記者,幾年前的一個初春,她在太湖漫山島採風,無意間看到樹樁上長滿苔花,她將這種自然之景融入刺繡藝術,用蘇繡來展現“蓬勃向上、生態和諧”的春天。
(責編:張鑫、龔世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