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科技支撐,江蘇因地制宜培育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2025年03月20日06:57 |
小字號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當三月的春風吹過江蘇廣袤田野,一場關乎糧食增產的變革正悄然上演,5G技術、農機托管服務、水肥一體化等眾多科技力量正讓江蘇春耕煥發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活力。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關鍵靠科技。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農業新質生產力”,江蘇省委一號文件把“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專章部署,將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擺到更高的位置,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得益於科技創新助力,近年來江蘇因地制宜培育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讓土地釋放出巨大的生產潛力,江蘇也成為穩產高產、產業集聚、優質高效的糧食安全產業省份。

藏糧於技,

廣袤“糧田”變為“良田”

進入三月,江蘇迎來春季耕種的黃金時節。踏入濱海正紅鎮一處百畝田地,機器的轟鳴聲不絕於耳,現代化農業科技裝備令人目不暇接。農機手們操作著旋耕施肥播種復式機、高速插秧機、無人植保機等一系列高質高效的農機來回作業,成為麥田裡的一道風景。看著田間的“鐵牛”成為春耕春管戰場上的主角,種糧大戶李慶滿面笑容地說:“以前春耕全靠人力,智能時代來臨,現代化科技裝備不僅提高了勞動效率,還大大提升了農產品的產量與品質。”

李慶介紹,近年來村裡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積極推廣無人機播種、智能灌溉、精准施肥等現代農業技術,讓春耕生產更加高效便捷。他算了筆賬,以春耕最為重要的植保環節為例,種植300畝地一年要打7遍藥,傳統的人力作業,每次需要30個人工,各項成本加起來折合每畝每次20元。現在,以15元/畝的價格購買專業化服務,臂展達8米的大型植保機或無人機來作業,一天就能完成。

當人工智能技術滲入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種植戶曾幻想的“無人農機夢”也照進了現實。種植基地裡,種植戶劉希坐在電腦前,左手拿著保溫杯,右手按下手機上的啟動鍵,一台無人植保機從倉庫緩緩飛出,沿著提前設定好的路線,進入待植保田地裡,待農藥噴洒工序結束,機器自動返回。面對這樣的場景,宜興市芳橋街道金蘭村的村民已經習以為常了。劉希介紹,北斗導航定位給農機裝上了智能“眼睛”和智慧“大腦”,村裡2500畝麥田引入搭載北斗導航的智能無人機,日作業300畝,效率提升超90%,人力節省近80%。

在“鎬鋤鐮犁”到“數字農具”的巨變中,不少種植戶實現了精細整地、精量播種、精准施肥以及精確收獲,而類似的機械化種植情景在江蘇並不少見。江蘇是農機制造和使用大省,近年來,江蘇加速發展大功率、高性能、智能化、復式作業農機裝備,農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總保有量2.34萬台,居全國第一位,佔比高達14.4%。面對新發展形勢,今年省委一號文件提出,推進標准化、智慧化農業設施改造﹔加快大型大馬力高端智能農機裝備自主研發制造,深化全國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械研發制造推廣應用先導區建設﹔拓展農用無人機應用場景,進一步助推江蘇農業加速“起飛”。

培育良種,

“糧袋子”充盈“菜籃子”豐盛

如果說芯片是現代工業的核心和靈魂,那麼小小的種子便是現代農業的“芯片”。對於農人而言,一顆種子甚至可以改變世界。翻開去年江蘇農業產業“答卷”,可以清晰地發現,得益於種質的賦能,江蘇不僅端牢了飯碗,還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通過科技賦能大力發展肉蛋奶、果菜魚、菌菇藻,在更大范圍、更優結構、更高水平上裝滿群眾的“米袋子”“菜籃子”“肉盤子”和“魚簍子”,進一步滿足群眾日益多元化的消費需求。特別是在糧食種植方面,江蘇糧食實現豐產穩產,總產達到762億斤,為穩定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撐。

距離常州市區不遠的江蘇(武進)水稻研究所,被業內人士稱為江蘇水稻育種的心臟,這裡孕育出的武科粳210、豐粳3227等89個水稻新品種引領常州水稻單產實現全省“十三連冠”,創造了水稻推廣面積超4億畝的奇跡,增產稻谷130多億公斤,為種植戶增加經濟效益220多億元。江蘇(武進)水稻研究所是江蘇種業發展的縮影,我省在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方面連續取得突破,特別是生物育種鐘山實驗室圍繞水稻、小麥、大豆等主要農作物,在基因編輯、合成生物、智能育種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原創性重大成果。

而除了糧食作物外,家禽、畜牧、水產也是重要的種質資源。走進位於揚州的江蘇省家禽科學研究所科研基地,遠遠望去,一個佔地20多公頃的現代化養殖基地映入眼帘。養殖區內,一台台智能化設備自動監測並及時調整雞舍內的空氣含氧量、濕度、溫度等。畜禽育種專家束婧婷和其所在的課題組成員正在對新培育的黃羽肉雞配套系進行數據比對。為了培育家禽“中國芯”,束婧婷和團隊一直在對黃羽肉雞種質資源進行評價、利用研究。她介紹,黃羽肉雞是具有特色的本土雞種,年出欄約45億隻。為適應市場需求,他們正在培育適合規模化屠宰加工的黃羽肉雞新品種,倒逼黃羽肉雞產業的轉型升級。

有好消息傳來,束婧婷的課題組與江蘇立華牧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培育的黃羽肉雞配套系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鑒定,成為我國首例培育的屠宰加工型黃羽肉雞配套系。該配套系填補了目前市場上黃羽肉雞普遍不適於規模化屠宰加工的空白。而配套系的培育成功,對於打好種業翻身仗、加快推進家禽種業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全球種業已進入“4.0時代”,育種效率大幅提高,正由“經驗”向“科學”轉變。

聚焦高水平建設農業強省和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重大任務,今年省委一號文件提出,強化農業科技支撐。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趙建國介紹,江蘇將著力在建設高能級農業科技創新平台、打好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打造南京國家農高區等農業新質生產力主陣地和提升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水平四個方面下功夫,增強農業科技支撐能力,大力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

人才更替,

“新農人”成為田間地頭的主力軍

在東台的一座智慧果蔬園裡,一壟壟草莓苗青翠欲滴,顆顆紅果點綴其間,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果香,一個小小傳感器正將棚內溫度濕度等數據精准地傳送至“新農人”王鑫的手機上,隻見他輕點手機,很快調控完棚內的溫度濕度,然后繼續研究新引進的果蔬苗。時間撥回到2020年,王鑫辭去在城市的工作,回到老家創業。他打破了傳統種植模式,建造了集生態、休閑、親子體驗多功能於一體的智慧果蔬採摘園,帶動當地10多人就業,培育了增收超10萬元的果蔬採摘新業態。

江蘇的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燦若繁星,而王鑫只是其中的一顆小星星。宿遷經濟技術開發區漁樵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姚路路也是其中之一,在返鄉創業的時光裡,姚路路憑借著對農業的熱愛,通過自身“造血”,探索出自然水體、無土種植的生態產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畜禽菜魚生態循環、多層次種養的“漁樵”模式,為全國200多家養殖場提供治污方案,年創產值達3000余萬元,還帶動了120余人就業,成為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領頭雁”“金種子”。

為了助推更多的“新農人”加速涌現,讓農業登上科技賦能農業的“快車”,我省出台了《江蘇省“新農人”培育三年行動計劃》。當前,江蘇農業科技貢獻率已達70%,數字農業發展水平全國領先,但鄉村人才流失、結構性短缺等問題仍制約著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為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鄉村振興之中,我省瞄准了“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的核心痛點,聚焦返鄉大學生、退伍軍人、能人等群體,通過打造“新農創”“新農匠”“新農服”“新農商”“新農干”5支隊伍,政策既覆蓋傳統農業技術領域,又延伸至電商營銷、全產業鏈服務等新興業態,形成多層次人才矩陣,為鄉村產業多元化發展提供支撐。

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季輝表示,針對省委一號文件提出的完善鄉村人才培育和發展機制要求,省農業農村廳將實施“新農人”培育三年行動計劃,培育1000名以上“新農人”頭雁,帶動形成萬人雁陣,輻射帶動培育更多的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等主體。同時,聚焦糧食安全、鄉村特色產業等重大科技需求,綜合組建100個左右農業科技團隊,結合區域展示基地開展巡回指導,構建“專家+地方+基地”高效服務機制,提供定制化、全鏈條精准科技服務。(張韓虹)

來源:江蘇經濟報

(責編:張鑫、龔世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