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帶火江蘇文旅,各地如何接住“潑天流量”

近年來,熱播影視劇往往能迅速為一座城市帶來巨大的關注度,“一部劇帶火一座城”的現象屢見不鮮。不過,如何將現象級流量轉化為持久吸引力,考驗著城市文旅智慧。3月以來,電視劇《北上》在央視熱播,一場人文經濟學的熱潮同時在江蘇涌動。各地的運河風光、沿線景點被“帶飛”,文旅部門紛紛進入“劇宣模式”,影視劇與城市文旅深度聯動,雙向奔赴……文化的力量,讓江蘇的春天更精彩。
“這就是劇裡的場景,來,我們拍個照。”作為電視劇《北上》的核心取景地,位於江蘇蘇州的昆山巴城老街率先迎接旅游熱潮。在這裡,《北上》劇組實景搭建充滿江南特色的“花街小院”,該拍攝點在進行修繕改造后已全面對外開放,眾多游客到此打卡,“穿越”20世紀90年代的運河市井。為承載單日達1.8萬的游客量,管理部門實施了“預約准入+時空分流”的數字化管控方案。數據顯示,《北上》開播首周即帶動沿線城市游客量增加40%,與大運河相關的江蘇美景也成為熱門。蘇州市吳江區平望鎮是一座運河小鎮,憑借劇中11分鐘的運河貨運鏡頭新晉網紅打卡地,鎮上由老糧倉改造的“運河書房”周末預約需提前近一個月,浴室改建的民宿供不應求。
對於淮安花街上的老住戶而言,這段時間深切感受到了景點的IP價值和流量經濟的影響。花街原型是位於“運河之都”淮安市清江浦區的一條老街,《北上》熱播后,各地游客慕名而來,日均客流量實現翻倍增長。老街上的璞園糖水店,在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台上的相關話題播放量近200萬。店主於杰說,為了接住這波流量,在劇播之前好多天就召集團隊開會,確保產品穩定和服務質量。
“淮安、蘇州、揚州、無錫……《北上》播出這幾天,這些與運河、與電視劇、與原作者有關聯的地方宣傳都卷起來了。”江蘇各地文旅部門迅速開啟“劇宣模式”,借勢聯動的敏銳性和反應力收獲了很多關注和善意調侃。互聯網時代,流量來得快去得也快,維持熱度需要更多的有效觸達,借助熱門影視IP,利用社交媒體和網絡平台進行文旅信息的傳播與分享,不失為高效低成本的好方法。
熱門花絮、劇情切片、主創受訪高光片段……鏡頭會“說話”,一個觸動人心的畫面,或許就能觸發一場旅行的發生。有網友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留言表示,以前從未關注過這些目的地,但在刷到此類“劇宣”后感到向往,“除了花街,劇中涉及的常熟古裡鎮、無錫三國水滸城景區等地,都打算去走一下。”不僅如此,在抖音、小紅書等平台上發起的“跟著《北上》游江蘇”話題,吸引網友打卡分享,以“自來水”式的多元傳播讓流量裂變形成持續熱度,使大運河江蘇段的風光之美、人文之韻觸達更多受眾。
影視旅游熱不能止於“打卡經濟”,完成文化價值的深層轉化才能走向持續性體驗。
步入淮安花街的“百年老秤”店,出生於1959年的店主古連俊正在回憶花街的“前世今生”﹔在花街微書局,翻開徐則臣的小說自選集《花街九故事》,聽90后主理人於杰娓娓道來一個有魅力有故事的清江浦——在這裡,文化解說能力明顯提高了商戶轉化率。挖掘文化內涵,以情感共鳴撬動經濟增量,為文旅發展提供了“輕資產、低成本”的破圈路徑。
將影視劇熱度與城市文化底蘊相結合,方顯長效運營的功力。《北上》熱播期間,沿線景點推出同款美食、文創產品,通過創新業態延長文旅產業鏈。劇中暖胃又暖心的“長魚面”,帶動淮安河下古鎮長魚面店銷量提升超3倍﹔劇中女主角手持的《運河千裡圖》繡品帶火亂針繡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孫燕雲說,近期每天接到定制咨詢電話超300通。“水韻江蘇”“揚州文旅”在微博上發起“北上解鎖同款打卡地圖”,和網友一起探尋大運河的沿岸風景,參與者眾多。這周六,江蘇文投將啟動“跟著《北上》游運河”系列活動,以主題旅游的形式,邀請劇迷、文旅從業者、自媒體達人走進春光無限的巴城老街,看風景,學昆曲,體驗運河人家的生活方式。從旁觀者到參與者的身份轉變,讓游客產生更深的情感連接,進一步提升城市文旅的吸引力。(吳雨陽)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