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社區"微經濟"多點發力做好城市"大文章"

雲龍湖畔霓虹閃爍,“雲湖7號”藝術市集即將開市,為周邊居民提供一處社交新平台﹔在泉山區,街道級日間照料中心不僅能夠提供標准化居家養老服務,還通過中央廚房配餐滿足社區助餐需求﹔在鼓樓區,智慧驛站則提供代收快遞、衣物干洗等12項便民服務……這些場景,正是徐州“社區經濟”蓬勃發展的生動寫照。
社區,作為城市的微縮景觀,承載著居民的日常生活與情感紐帶。而社區經濟,則如同城市消費系統的“毛細血管網”,在徐州正展現出新的活力。近年來,隨著“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日益成熟,徐州以社區“微經濟”為切口,在方寸之間書寫著城市治理的大文章——便民商業設施更加完善,網點布局更加合理,居民消費更加便利﹔同時,各類主題創意市集、文化市集在徐州蓬勃興起,成為社區經濟的新亮點,這些市集以“15分鐘生活圈”為核心,兼具社會屬性和高黏合度,成為徐州社區經濟的一大特色。
眼下,徐州社區經濟發展現狀如何?商業模式、服務質量等與群眾需求是否匹配?對社區居民來說,新的社區商業業態如何改變了他們的生活?近日,記者通過走訪調查,為徐州社區經濟描邊畫線,帶你深入了解這片充滿煙火氣的“經濟藍海”。
政策領航
頂層設計勾勒發展藍圖
在當前經濟環境下,社區經濟的發展得益於政策層面的有力推動。近年來,中央及省市層面紛紛出台政策,為社區商業的繁榮發展指明方向,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商務部等13部門發布《全面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對優化社區商業網點布局、改善社區消費條件、創新社區消費場景、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等作出部署,為社區商業發展繪制了清晰的路線圖。
《江蘇省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提出徐州要科學布局、均衡配置,打造15分鐘城鎮社區生活圈,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旨在通過完善社區配套設施,提升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和舒適度。
2022年,徐州出台《徐州市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方案》,進一步細化了社區商業發展的具體措施。方案強調以服務民生、推動消費為核心,優化基本保障類業態布局,補齊品質提升類業態短板。
自2022年起,徐州市連續三年將“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列為市重點項目。截至2024年11月,全市已累計完成46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示范社區建設,其中商業網點4017個,服務社區居民56萬人,帶動就業人數3.8萬人,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顯著提升。
圍繞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建設,徐州不斷探索研究,持續出台相關政策,逐步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政策體系:養老服務方面,相繼出台了《徐州市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實施方案》等 35 項涉老惠老相關政策性文件,並結合實際調整主城區養老服務補貼,推進養老服務體系高質量供給,提高財政政策補貼的精准性。
托育服務方面,出台了《關於促進 3 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政策涵蓋了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扶持引導、人才隊伍培養、財政補貼激勵、服務供給優化等全領域全要素,為嬰幼兒照護服務的發展提供了全方位支持。
在政策的有力推動下,商業布局不斷優化,服務質量不斷提升,徐州社區經濟正朝著更加便民、利民、惠民的方向發展。
徐州實踐
煙火氣與商業價值的融合
在政策的東風下,全市上下積極培育“一區一品”便民服務品牌,打造特色服務品牌,徐州的社區經濟綻放出多樣化的實踐之花。
鼓樓區充分利用電子商務,整合19家部門資源,集四大服務功能於一體,讓400余項便民服務和139項政務審批在線公示、遠程辦理,助力居民生活難題在“雲上”一鍵化解。
雲龍區打造的“雲龍便民100”項目,將零散商超升級為家門口的綜合商業體,提供家政、養老、閱讀等多元化服務,滿足居民日常需求,讓便捷觸手可及。
泉山區探索運用“數字化+社區商業服務”,打包整合社區周邊商戶服務資源,上線包含政務、家政、商超、餐飲、休閑、教育等服務的平台,成功打造“泉馨生活”社區服務品牌。
以此為標杆,目前,徐州已構建起一個涵蓋基本保障和品質提升的多元化社區商業體系,為居民織就了一張全方位、多層次、廣覆蓋的社區服務網,讓居民在步行15分鐘內即可觸達生活的便利與溫暖。
——精准畫像,回應民生需求
在雲龍區黃山街道綠地社區,居民梁女士的生活軌跡頗具代表性:清晨在社區健身區鍛煉后,步行5分鐘到小區門口的超市選購新鮮蔬果,中午通過智慧社區App預約“媽媽崗”鐘點工上門保潔,傍晚帶孩子到弋果教育參加英語培訓,周末到雲龍萬達體驗手作課程。這種“全生命周期服務”的實現,得益於徐州對社區商業的精准畫像。
“我們通過專題調研及大數據分析居民消費習慣,結合社區基礎特點與居民訴求,明確建設方向和目標,補齊設施短板,促進‘一站式’便民服務。”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徐州從2010年推進新建(或改造)農貿市場,到2013年建設街坊中心,再到目前打造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徐州社區商業業態更加豐富多元,社區居民生活便利化程度不斷提高,實現了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升級路徑。
根據商務部門採集的居民消費數據顯示,其中,“在社區周邊1公裡范圍之內消費支出佔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10%至30%”的群眾達到了近4成,家門口“最后一公裡”的社區消費圈,成為城市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業態創新,激活發展潛力
與商圈經濟不同,社區商業的邊界感和回頭客特性催生獨特生態。社區經濟面對的是固定人群,這意味著商家與顧客建立長期穩定的關系,顧客在社區商業中不僅是消費者,更是社區成員,他們與商家頻繁互動,逐漸形成信任與默契。這種長期關系促使商家更注重服務質量和口碑,以維持顧客忠誠度。同時,顧客也更傾向於選擇熟悉的商家,形成穩定的消費習慣和社區商業生態。
記者觀察發現,近年來,羅森、7-11、瑞幸咖啡等一批知名連鎖品牌,以及智慧零售、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新興領域相繼落地徐州各大社區商業街區,社區經濟的業態隨著需求的增加正在日漸多元,服務模式日趨完善。
作為徐州社區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大亮點,近年來越來越多不同主題的創意市集、文化市集等在徐州各個社區落地生長,成為社區居民的休閑新選擇。
這個春季,徐州有大大小小十多個鄰裡市集開集:如匯聚網紅美食與創意手工,頗受市民和游客青睞的1818市集﹔集合風箏、美食和手工飾品,能夠在逛集的同時樂享春日時光的大龍湖風箏文化市集﹔融合了“文藝市集 +藝術展覽 +電影放映 +音樂盛宴”等眾多元素的“雲湖7號”藝術市集,正在召集更多熱愛文化藝術的人前往……
與此同時,鄰裡市集與夜經濟的結合,讓徐州的夜晚充滿活力。網紅美食與創意市集在霓虹燈下交織,徐州老味與新潮品牌共存,吸引著眾多年輕人。他們在這裡不僅享受美食,還感受徐州獨特的生活氣息。
——智慧賦能,重構商業生態
社區商業銜接了“家”和“社區”,“智慧”是重要的紐帶。
每天下班回家前,家住泉山區榮景社區的趙璇都會在一個小區業主買菜群裡下單當天晚飯所需要的食材,很快配送員就將蔬菜、肉類、水果等新鮮食材送達家門口。
《徐州市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方案》提出,加快經營模式向“實體店+互聯網”數字化模式轉型,為傳統業態賦能,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為社區居民提供品質化、多樣化、便利化的生鮮農副產品。
近年來,徐州許多社區紛紛創新智慧模式,培育打造便民生活線上服務平台。目前,徐州市已上線並完善了“馬上到家”“泉馨生活”等多個“智慧平台”,包括智慧商城、智慧停車、智慧食堂、智慧社區等服務新場景。同時,引導便利店、社區超市“一店多能”,拓展便民服務,推廣網訂店取、線上下單、配送到家、服務上門等線上線下融合新模式,將服務半徑在步行15分鐘的社區商圈打造成居民便利消費新場景,打造消費增長新引擎。
未來展望
多元探索共享美好生活
不過,在發展的道路上,徐州的社區經濟並非一帆風順。記者通過實地調查,發現徐州的社區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公益性業態短缺、數字化融合不足、智慧服務平台覆蓋不夠以及商業設施老舊等挑戰。
這些問題的存在,提醒我們需要全面、深入地分析其成因,並針對性地提出解決策略,以推動徐州社區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江蘇師范大學商學院教授司增綽提出建議,在服務業態上,鼓勵商家深耕社區,提供定制化服務,滿足居民日益多元的需求。同時,加速數字化轉型,建設便民惠民的智慧服務圈,通過“互聯網+”創新服務模式,實現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例如,利用大數據分析居民消費習慣,提供個性化的商品推薦與服務﹔通過智能設備提升購物體驗,讓社區商業在科技賦能下更具競爭力。
“按照規劃,到2026年,徐州將建成75個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優質的生活服務。”市商務局市場建設處處長趙玉國表示,徐州將強化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工作聯席會議的統籌協調作用,明確部門職責,整合資源,通過將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與政務服務圈、健身圈、居家養老圈等已有服務圈相銜接,實現“一圈多能”“多圈合一”,形成工作合力,提升社區服務的綜合效能。
同時,聚焦補齊基本保障類業態,發展品質提升類業態,科學配置各類業態﹔利用農貿市場空置攤位和社區閑置空間,發展小修小補等公益性業態,確保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利用空置攤位和閑置空間配齊公益性業態,支持更多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業態進駐生活圈,保障生活必需,提升生活品質。通過分類施策,補齊微利和公益業態短板,改善民生服務,促進消費升級,暢通城市經濟“微循環”。
下一步,徐州將持續創新消費場景,著力推動社區便利店、農貿市場等業態的創新發展。一方面,推進智慧菜場建設,推進社區示范性智慧菜場建設,推動標准化菜市場改造升級,提升市場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通過智能化手段,強化市場保供能力,實現市場管理提效、商戶降本增收、政府調控有力、消費體驗升級的多方共贏。
按照規劃,到2026年,徐州將建成75個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優質的生活服務。通過將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與政務服務圈、健身圈、居家養老圈等已有服務圈相銜接,實現“一圈多能”“多圈合一”,提升社區服務的綜合效能。(鄭微)
來源:徐州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