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薈客廳︱羅一民:傳承張謇精神 再創蘇商輝煌

3月21日,人民網江蘇頻道打造的圓桌會議“人民薈客廳”在南京舉辦,首期主題為“充分發揮民營經濟在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中的生力軍作用”。江蘇省政協原副主席、江蘇省張謇研究會名譽會長、江蘇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長羅一民應邀參會,並做《傳承張謇精神,再創蘇商輝煌》的主旨演講。羅一民同志曾任江蘇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長,南通市市長、市委書記,江蘇省政協副主席,江蘇省委統戰部部長等職。他在職時對民營經濟情有獨鐘,退休后對張謇精神精於研究。現刊出此文,以饗讀者。
羅一民做《傳承張謇精神,再創蘇商輝煌》主旨演講。人民網 李昱辰攝
蘇商是指生長、奮斗在江蘇大地上的企業家群體,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五大商幫之一。它起源於明清,盛於民初,源遠流長,亦特色鮮明。回溯歷史可見,蘇商歷來對江蘇的經濟社會和全國工商業的發展貢獻較大﹔特別是進入近代以來,蘇商步入了領跑全國民營企業發展的輝煌時期。當下,以江蘇民營企業家為主體的蘇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以昂然的雄姿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大局中發揮著重要的生力軍作用。作為近代蘇商的典型代表,張謇是“愛國企業家的典范”“民族企業家的楷模”。如何傳承張謇精神,再創新時代輝煌,是當代蘇商的群體使命和不懈追求。
一、蘇商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重要影響
蘇商在歷史上的影響和作用,可以從“典范”、“楷模”、“挑大梁”三個方面進行概括。
2020年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說:“從清末民初的張謇,到抗戰時期的盧作孚、陳嘉庚,再到新中國成立后的榮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愛國企業家的典范。”這五位“愛國企業家典范”,其中有兩位就是蘇商的代表——南通的張謇和無錫的榮毅仁,由此可以看出蘇商的地位和影響。
同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南通時指出,張謇提倡實干興邦,起而行之,興辦了一系列實業、教育、醫療、社會公益事業,幫助群眾,造福鄉梓,是我國民族企業家的楷模。這也充分顯示了張謇在我國民族企業家中的示范表率作用。
由於歷史、文化、地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原因,江蘇在近代成為民族工業發祥地,蘇商則成了民族工商業勇挑大梁的領軍者。這從當時的幾位蘇商代表人物可以清楚地看出來。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在1925年共擁有紗錠16.03萬枚,佔全國華商廠紗錠總數的7.65%﹔布機1342台,佔華商廠布機總數的10.04%。大生紗廠從1899年到1921年,實現連續23年盈利,總利潤超過1662萬兩白銀。
榮毅仁父輩榮氏兄弟1932年創辦申新系統棉紡織廠,共有紗錠521552枚、錢錠40040枚、布機5357台,年產棉紗306248件、棉布2798486匹,分別約佔全國棉紡織廠紗、布總產量的18.4%和29.3%。他們創辦的9家面粉廠,生產能力佔我國民族資本面粉廠的31.4%。用榮宗敬的話說,榮氏企業解決了半個中國的穿衣吃飯問題。
劉國鈞1930年集資創辦常州大成紡織印染公司,到1933年印染能力達日產5000匹,居全國之首,紗錠佔全國華商紗廠的2%左右,紡織機佔7%左右。1930年到1937年,大成公司的規模和產量翻了8倍。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贊嘆道:“像大成這樣,八年增長8倍的速度,在民族工商業中實在是一個罕見的奇跡。”
出生於常州的盛宣懷被譽為“中國實業之父”,曾經創造了我國經濟領域的諸多“第一”,如第一家輪船招商局、第一家電信企業、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第一家國人自辦的近代銀行、第一條南北干線鐵路等等。他的開創性貢獻不僅廣泛影響於當時,還惠及后世。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蘇商秉承歷史優秀傳統,立足江蘇大地,奮進時代前沿,為江蘇的現代化建設和全國民營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數據顯示,2024年,江蘇民營經濟增加值已達到7.98萬億元,佔全省GDP比重為58.2%﹔民營企業共上繳稅金9408.3億元,佔稅務部門直接征稅總額的61.8%﹔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累計達2215家,位列全國第一,其中新增民營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65家﹔89家企業入選“2024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位列全國第二。
二、張謇代表和展現的蘇商精神特質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我們要在新時代實踐中發揚傳承好蘇商精神,在發揚傳承蘇商精神中做大做強企業,推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目前,尤其需要傳承發揚以張謇為代表的蘇商精神。總體來看,張謇代表和展現的蘇商精神具有六大特質:
1、愛國愛鄉情懷
作為愛國企業家典范,張謇的愛國表現是多方面的。一是實業報國。在積貧積弱、內憂外患嚴重的清末民初,張謇以“舍身喂虎”的勇氣,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實業報國的道路。他奉行“棉鐵主義”,創辦了中國近代最早的民紡工業及一系列相關的近代化產業,力圖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
二是教育興國。張謇以獨到的眼光,先人一步認識到,要使國家興旺發達,必須大興教育,培養人才,振興文化。他依據“父教育而母實業”的先進理念,僅在南通就興辦了370多所各種各類的學校,包括全國第一所師范學校、第一所盲啞人學校等。
三是富民強國。張謇重民生、廣就業、倡慈善,濟貧困、興農墾、幫農戶、助鄉裡,使地方開源生利,以造福民生、惠及百姓。他以大生紗廠為基礎創辦了涵蓋各類產業的數十家現代企業,不僅大大改善了南通民眾的生活,也為當時的中國增添了實力。
四是政治救國。從根本上說,張謇是一位政治家。他一貫主張“企業之命脈,無不系於政治”,“非改革政體不足以系人心而回天命”。他一生都在通過改良政治,推動經濟,拯救國家。
五是興鄉助國。張謇認為:“士負國家之責,必自其鄉裡始”,愛國必愛鄉,強國必強鄉。他興辦各業,造福桑梓,全力打造“中國近代第一城”,既體現了他濃郁的愛國情懷,又反映了他通過地方發展促進國家強盛的理想追求。外國人曾驚嘆,中國若有十個張謇、十個南通,必然會強盛發達。
2、開拓創新意識
較強的開拓創新意識是蘇商的普遍特點,也是張謇的突出品格。張謇勇做敢為人先的拓荒者,這僅從他在民智未開、國運日衰時所開拓的諸多全國“第一”中就可以看出來。他亦善於吸納一切合理有用的新事物、新觀念,特別善於在吸納的基礎上創新,在創新的基礎上創業。張謇不僅力倡新學,還積極引進歐美各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機器設備,同時加緊培養技術力量,進行改良和仿制,從而實現企業本土化創新。他在學習、借鑒、吸收、利用基礎上的創新,是多領域、全方位、深層次的。用胡適的話來說:“他開辟了無數新路,做了幾十年的開路先鋒,造福於一方,影響及於全國。”
3、務實低調風格
蘇商剛起步時,偏重於在本鄉本土創業經營,被稱之為“坐地商”。受江蘇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熏陶,源遠流長的蘇商文化注重務實低調,求實效而不圖虛名。
張謇在不斷開創事業上輝煌的同時,始終保持著為人處事的低調。他不事張揚,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在南通人的心目中,他既不是位高權重的高官,也不是富甲一方的豪門商賈,而是彬彬有禮的“張四先生”。張謇給正在上學的兒子張孝若的家書中特別告誡兒子要“自重自愛”,“養成一種高尚靜遠沉毅之風,不致墮入浮囂淺薄誕妄之路”。這既是他對兒子的教誨和期望,也是他自己內在品行的寫照。
張謇務實低調的風格,影響了一代代蘇商。
4、精良細致品質
蘇商在企業管理和產品制造等方面秉持精細、精致、精進的理念,特別注重以專促精,以他們的專長、專注促進企業和產品的精良。這些品質在張謇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在大生紗廠創辦之初,他親自執筆撰寫《廠約》,對自己和幾個董事做了分工,明確每個人的工作職責,並對獎懲措施、利潤分配方式等,都有具體而細致的規定。
張謇的精細管理也同樣體現在所辦教育事業中。他到日本去考察,親自測量學校桌椅的長寬高,回通后依樣制作,不留寬緊。通州師范學校開學的前一天,他親手給每一間教室訂上門牌號,還囑咐后勤人員,一定要把廚房、廁所的衛生搞好。
5、崇文重德稟賦
江蘇自古文風鼎盛,士人文化、儒家傳統深厚,蘇商的儒商本色也十分突出。一是企業家文化素養較高,書生經商,文人辦廠較多。清末江北南通的張謇,江南蘇州的陸潤庠,兩個狀元同時辦廠,空前絕后。二是擁有濃郁的家國情懷,具有更多的人文追求和社會擔當,而不僅僅是“在商言商”。三是在注重企業自身文化建設的同時,熱心興教助文,支持社會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四是重道德、講誠信、守規矩,不僅“崇文”而且“重德”:堅持以德興商,注重個人和企業的道德修養和道德形象﹔奉行正確的義利觀,“義利兼顧,以義為先”﹔誠信守法、忠實不欺,嚴守契約精神和做人底線。
6、強毅力行品格
意志堅強,不畏艱難,百折不撓,是歷代蘇商的鮮明品格。張謇在1911年6月20日對北京商業學校的學生演講時,不講具體商業技能,專講企業家的修行和品德,特別強調“人患無志,患不能以強毅之力行其志耳”。他主要突出了三點:一要立志,志存高遠﹔二要力行,艱苦奮斗﹔三要堅毅,百折不撓。
因為有切身體會,張謇對“強毅力行”的闡發是:“一個人到了危難的境地,還是要抱定牙齒打落在嘴裡和血吞,連手都用不著去摸肚子。”他在中國科學社年會致辭中說道:“立時冷暖,人非受其熏蒸不可,能至大冷不覺其冷,大暖不覺其暖之一境,即庄子所謂入水不濡,入火不熱者,便可以處事,便可以成事。”他還針對當時一些年輕企業家的不良現象,諄諄告誡道:“而所謂實業家者,駟馬高車,酒食游戲相征逐,或五六年,或三四年,所業既虧倒,而股東之本息,悉付之無何有之鄉。吾觀於此,乃知勤勉節儉任勞耐苦諸美德,唯成功之不二法門。”
三、新時代如何再創蘇商輝煌
蘇商精神成就了蘇商的三次輝煌:第一次是在清末民初產業報國、實業救國的浪潮中悄然崛起,獨領風騷﹔第二次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市場經濟萌芽破土時,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享譽全國﹔第三次是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民營經濟與外向型經濟比翼雙飛,助推江蘇經濟領跑全國。翻開蘇商發展史,就是一部在時代潮流中爭榮耀、創輝煌的歷史。如今,如何傳承張謇精神,再創蘇商輝煌,是擺在每一位江蘇企業家面前的課題。
1、順大勢,抓機遇,有作為
2025年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指出,“新時代新征程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正當其時。”當前國內經濟形勢總體向好,但有困難、有挑戰,這正是需要民營經濟發揮生力軍作用的時候。與此同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國內形勢復雜多變,民營經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同生共存。當代蘇商需保持發展定力,增強發展信心,努力像張謇等前輩蘇商那樣順勢而為,搶抓機遇,勇攀高峰。
2、善創新,敢爭先,走在前
創新是蘇商的立足之本和靚麗底色。目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全球創新鏈和產業鏈加快重構,江蘇“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蘇商義不容辭。蘇商要發揚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在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大膽探索、勇於實踐,力爭做到生產智能化、制造精細化、產品個性化、管理信息化、服務便利化、產業高端化,使江蘇的工商業特別是制造業持續走在全國前列。
3、立江蘇,靠全國,向世界
所謂“立江蘇”,就是情系家鄉,立足江蘇,造福鄉梓,全力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同時,依托江蘇良好的經濟、文化、社會條件,在為江蘇發展大局做貢獻的同時,贏得自身的既好又快發展。所謂“靠全國”,就是依靠全國的各類要素資源,加強與各地企業的合作交流和互動互補,積極參與國內市場大循環。所謂“向世界”,就是面向世界,既對標世界先進,取長補短,奮力趕超,又發展外向型經濟,融入國際市場大循環。當下,我們要向張謇等前輩蘇商那樣,緊跟世界潮流,勇立時代潮頭,在強、精、優、特方面趕超國際水平,鍛造一批新興產業加高新技術的領軍企業,勇當佼佼者和領跑者。
4、政商親,同協力,優環境
歷史和現實的經驗表明,良好的政商關系和營商環境是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不二法門。在這裡,形成“親”“清”的政商關系,創造官民同心協力干事創業的氛圍至為重要。從政府層面而言,一方面要制定更多合理有效的政策,江蘇過去和現在做的很好,將來應該更好﹔另一方面要在實際工作中加大幫扶力度,盡心竭力幫助民營企業解決具體問題和實際困難,既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和“兩個健康”,又要實施“兩個給予”。
近年來,我們欣喜地看到,江蘇支持民營經濟發展不斷推出新舉措。一是加強政策落地組織保障。在全國較早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建立完善民營經濟服務體系,加大統籌協調力度,推動全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任務落地落實。二是加強政策落實的跟蹤問效。去年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20條”措施,並建立健全政策跟蹤與評估、督促與落實機制,通過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政務流程,切實提升民營企業受惠於政策的便利度和滿意度。三是加強已有政策的集成創新。在以往已出台相關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工作舉措,在全國創新建立省級民營投資重點產業項目庫,對入庫企業在項目計劃、用地等要素保障方面予以扶持,並設立總規模500億元的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支持重點產業發展。目前,江蘇正聚焦政策、市場、政務、法治、人文“五個環境”,落實2025年營商環境改革創新事項清單,持續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總之,當代蘇商要向張謇等先賢學習,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傳承好既有優秀歷史傳統又有新時代內涵的企業家精神,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再創新輝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