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南博特展聚焦傳統織繡工藝 展現經緯之間的文明畫卷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3月25日7版 版面截圖
觀眾觀賞“錦繡江南”特展展出的影視劇服飾。
清代紅地如意牡丹紋天華錦。
北京服裝學院收藏的APEC會議“新中裝”。
清代紫檀邊緙絲花卉圖挂屏之一。南京博物院供圖
原題:南博特展聚焦傳統織繡工藝
展現經緯之間的文明畫卷(文化中國行)
近期,“錦繡江南——中國傳統織繡工藝的巔峰創造”特展在南京博物院開展。作為“文物裡的中華文明”系列展之一,此次展覽分為“織·神機妙算”“繡·巧奪天工”“染·五色斑斕”3個主要單元,呈現江南地區紡織工藝數千年發展創新的歷史。
此次展覽策展人、南京博物院副研究館員張茹介紹,展覽中薈萃了江南織繡精品,尤其是宋代以來巔峰創造的江南織繡品。它們不僅體現了中華傳統工藝的精湛,還反映了自古以來“中國設計”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和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
織錦璀璨
江南紡織史的源頭可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其中出現了陶質和石質的紡輪等紡織工具。在諸多紡輪刻紋中,有一種稱為“勝”的紋樣,描繪的是原始織機卷經軸側端的部件,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和浙江杭州良渚遺址都出土過這種織機部件。中國紡織服飾研究的開拓者沈從文認為,勝紋后來可能演化成婦女的首飾,象征男耕女織的分工。
江蘇蘇州草鞋山遺址發現了3塊距今約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葛布殘片,這是中國目前已知出土最早的紡織品實物,已經出現了山形、菱形的斜紋和羅紋等較為復雜的提花織物組織結構。緯線起花的羅紋織物經密度達到每厘米約10根,緯密度為每厘米26至28根。
春秋時期,越國產紗﹔三國時期,東吳有“八輩之蠶”(一年可出繭8次的蠶)﹔五代時期,出吳綾、越錦﹔至宋代,江南地區成為全國絲織業中心。從三國時期東吳設立官辦織造機構“織室”開始,宋、元、明都在江南設立官方織造機構,清代在江南設立江寧織造局、蘇州織造局、杭州織造局(統稱“江南三織造”),不斷將中國織造技藝推向巔峰。
緙絲是一種“通經斷緯”的絲織工藝,被譽為“織中之聖”,織造工序繁復,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說。宋代緙絲技藝發展至高峰,題材多為院體書畫,多用作高檔藝術品。此次展出的南京博物院藏清代紫檀邊緙絲花卉圖挂屏為乾隆時期作品,原來陳設於紫禁城養心殿中。其花卉圖以月白色經線為底,以綠、藍、棕等冷色調作為全圖的基調,緙出梅花、桃花、竹石、靈芝等景物,採用齊緙、勾緙、朱緙等多種技法,經緯絲理結構緊密。
清代康熙到乾隆年間,歐洲流行一種緙織挂毯,常懸挂於室內牆壁上。這種挂毯採用通經斷緯的工藝織造出巨幅畫面,一般以彩色羊毛緙織而成。展廳中央,一塊富麗華美的大型挂毯格外引人注目。根據本次展覽另一位策展人、南京博物院研究館員楊海濤介紹,這塊挂毯名為《宴會》,是法國國王路易十五送給乾隆的“中國題材”緙織挂毯之一。“中國題材”系列挂毯根據法國藝術大師弗朗索瓦·布歇1742年創作的中國風情畫設計,由博韋皇家挂毯廠制作而成,尺幅宏大,工藝精湛,深受乾隆喜愛,被布置在圓明園中。這是南京博物院首次展出這件文物,將它與同時期養心殿的緙絲挂屏對照展示,呈現了中西緙織技術的不同表現風格。
宋錦主產地為蘇州,與雲錦、蜀錦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名錦。宋錦採用經線緯線聯合顯花的組織結構和彩拋換色工藝,風格古朴典雅,在古代多用於書畫裝裱,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清代紅地如意牡丹紋天華錦為宮廷用宋式錦,紅緞地上以彩色絲線和金線作緯顯花,圖案基本骨架為典型的宋錦紋樣——“米”字狀八達暈式樣,飾有牡丹、蓮花、如意紋等,寓意富貴安康、吉祥如意。
雲錦因“燦若雲霞”而得名,作為貢品大量用於龍袍等高等級服飾中。妝花是雲錦織造工藝中最復雜的品類,特點是通經斷緯、色彩對比強、變化豐富。南京博物院藏清光緒絳地彩雲金龍紋妝花緞袍料是此類織物的代表,機頭有“蘇州織造臣崇啟”織款,織造時織物背面向上,經線被提起,通過緯線挖花盤織形成花紋。清乾隆綠地妝花緞彩雲金龍紋男蟒是古代戲服的巔峰之作,工藝堪比龍袍,充分體現了雲錦工藝的華麗精巧。
展覽中還有一件五色聖旨——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織錦誥命卷。這種誥命聖旨為五色提花織錦緞,聖旨上的文字由五色絲線一體織成,堪稱古代“高科技”防偽的典范。
染色繽紛
元代以來,江南地區人民改進了棉紡織技術,並將其推廣普及,推動了棉紡織業蓬勃發展,還帶動了靛藍染色的廣泛應用。江南地區創造的藍印花布、色織土布等棉染工藝,彰顯了獨特的文化魅力。
四纈是中國傳統印染技藝,主要包括夾纈、蠟纈、絞纈和灰纈(在江南地區也稱夾染、蠟染、扎染和藍印花布)。明清以來,四纈在民間普及,主要用於棉染。藍印花布興起於鬆江(今上海)和蘇州,以黃豆和石灰為防染劑原料,印染的布料藍白分明,給人以寧靜雅致之感,且不易褪色、不易蛀霉、吸濕透氣,適合江南溫潤多雨的氣候。直到20世紀80年代,蘇州甪直等地的女性還經常穿著棉布藍染的傳統服飾。
中國絲綢染色工藝歷史悠久,不僅在技藝上不斷進步,而且注重色彩精神世界的構建。據《考工記》記載:“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五色對應五行、五方,反映出古人天人合一的觀念。
黃色是五色中象征“土德”的中央之色。從唐代開始,黃色成為皇室專用服色。南京博物院藏清代黃地團龍紋江綢是杭州織造進獻宮廷的貢品,為黃地織團龍紋暗花,織物機頭有“浙江鹽政監管杭州織造臣延豐”織款。
“人際和諧”的色彩觀在明代江南地區的“百家衣”上有所體現。明崇禎末年,江南地區出現了一種用各色零碎絲綢料拼合縫衲而成的服裝,俗名“水田衣”,形似僧人的百衲衣,后演變為新生兒常用的服裝,布料來自親朋鄰裡,俗稱“百家衣”,寓意孩子未來可以穿百家衣、吃百家飯,衣食無憂。
清光緒紅緞繡花宮衣絢麗精美、光彩奪目,展現了清代絲染工藝的高超。這是戲曲中皇妃、公主等角色所穿的服裝,常與戲曲鳳冠搭配,民間也常將其作為“鳳冠霞帔”嫁衣的替代品使用。
繡工精妙
刺繡在傳統女性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將傳說故事和吉祥圖案繡於生活物件之上,既能起到裝飾作用,又能傳達價值觀念和吉祥寓意。清光緒十四年大紅貢緞繡百子圖壁挂表達了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壁挂背面有“坤寧宮,冬暖屏,玻璃擋”字樣,應為“江南三織造”為光緒帝大婚准備的貢品,尺幅較大,保存完好,十分珍貴,是清末刺繡貢品中的精品。
蘇繡是江南地區刺繡品種的總稱,為中國傳統四大名繡之一,以精細雅潔著稱。宋代以來,蘇繡逐漸從實用繡蛻變為藝術繡。明代露香園顧氏女眷將傳統書畫藝術與刺繡技法巧妙融合,開創了“以針為筆,以纖素為紙,以絲線為顏色”的畫繡藝術,被稱為“顧繡”。清代顧繡逐漸走向商品化生產,成為最上乘蘇繡的代名詞。
南京博物院藏《顧繡鬆鹿圖軸》為顧繡中的吉祥題材,畫面上部鶴翔山嶺,中部青鬆傲立,下部鹿游山谷,鬆、鶴皆象征長壽。山石以筆繪渲染,其余皆用彩線繡制。上部繡款題“鶴翔緱嶺鬆間日,鹿蹤崇山芒上霞”,款下繡“露香園”和“青碧齋”兩印,為顧繡中的珍品。
近代蘇繡藝術大師沈壽將西洋攝影和美術題材融入蘇繡,創立了仿真繡,並開創了近代刺繡工藝美術教育,推動蘇繡傳承發展。《刺繡女優倍克像》是沈壽仿真繡代表作之一,歷時3年繡成。1920年,該作品在美國紐約展出,引起關注,倍克本人欲購買收藏,張謇以“此乃國寶,隻展不賣”為由婉拒,后由張謇后人捐給南京博物院。
近年來,“新中式”服裝掀起時尚風潮,傳統織繡染工藝運用於現代服飾生產中,煥發新活力。2014年,各國領導人身穿宋錦華服亮相北京APEC(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東方之美驚艷了世界。在展覽的尾聲部分,展示了北京服裝學院收藏的6套APEC會議“新中裝”,讓觀眾領略蘇繡、宋錦等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結合的魅力。
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織繡非遺,此次展覽還與15部熱播影視劇原班服裝造型師方思哲團隊合作,以靜態與動態相結合的方式,分批展示約40套珍藏版影視服裝,它們均為演員拍攝用原件,九成以上為首次公開展出。除了在南博的多個展陳空間進行展示外,還打造了一場影視劇服裝秀,重現了劇中經典造型。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以“文化無礙,融合有愛”為主題,設計了全融合無障礙展陳及活動模式,滿足視障、聽障、行走障礙、老年人等群體的需求。互動體驗區陳列著江南常用織物原料與成品,視障觀眾可以通過觸摸感受其質地。此外,還從展覽中選取10件文物,錄制了手語導覽視頻,並制成二維碼。視頻不僅有手語圖像和字幕,還有聲音,方便使用人工耳蝸的聽障觀眾進行聲音校正和口語訓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