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大梁,揚州泰州能做什麼?這場調研指明方向

3月24日至25日,省委書記信長星到揚州、泰州調研。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全國人代會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堅定信心、奮發作為,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邁上新台階,為全省扛好挑大梁責任多作貢獻。
揚州與泰州,如江南水鄉中生出的一朵並蒂蓮,根系同源。
瘦西湖的亭台曾倒映隋唐運河的檣櫓,鳳城河的碧波蕩漾著宋代鹽漕的帆影,二者攜手見証了千百年的江河潮汐。時至今日,在江蘇13個設區市GDP榜單的梯度結構中,兩座城市站在七千億級的頭尾兩端,共同撐起全省高質量發展中部支點,還相繼定下沖擊萬億的目標。
“為全省扛好挑大梁責任多作貢獻”,省委的最新要求,不僅是期許揚州、泰州為全省發展貢獻更多作為,讓兩市的奮進目標更加清晰,也讓他們沖擊“萬億之城”的步點更加快速,時間更加緊密。透過此次調研重點,我們能看到兩座城市各有側重的解題思路。
科創名城
在揚州,信長星先后來到亞威機床、納力新材料科技公司、和熠光顯科技公司,詳細了解企業產品研發、市場拓展、技術創新、工藝流程等相關情況。他在亞威機床調研時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產業創新,要守牢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堅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賽道並重。
談起揚州,淮左名都,竹西佳處。不論是二十四橋明月夜的玉人簫聲,還是個園竹影搖曳下的瘦金筆意,似乎都和“硬工業”不搭邊。但事實上,早在上世紀90年代,揚州工業經濟便開始從遍地開花到重點發展,逐漸創造出“車、船、機、箱、器、化、服、特”“八龍齊舞”的揚州模式。時代幾經變遷,刻在城市發展脈絡裡的“工業基因”卻不曾改變。在揚州全力推動“三個名城”建設的今天,“產業科創名城”依然被擺在首位。
以調研點位之一亞威機床為例。2024年10月,江蘇省工信廳公布2024年度江蘇省首台(套)重大裝備名單,亞威股份研制的數控板料沖剪切割折彎自動化生產線榜上有名。該生產線為國內率先研發,實現了對國際同類產品的進口替代,有力提升國內鈑金加工行業智能化水平,再摘技術創新“皇冠上的明珠”。
近年來,以揚鍛、揚力、亞威為代表的工業母機“揚州軍團”不斷加大科技研發力度,讓傳統機床制造主動擁抱新技術、踏入新領域,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新質生產力賦能傳統產業“煥新”路徑日漸明晰。
像這樣從傳統行業逐步發展為全國“領頭羊”的揚州企業還有很多。以新化舊、先立后破,聚焦科產深融,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正在這裡加速形成。更具體地說,在把握自身功能定位、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基礎上,揚州探索出了適合自身的打法——圍繞“613”產業體系,鞏固提升六大主導產業集群,攻堅突破13條新興產業鏈,並致力形成協同聯動、競合共生、良性循環的產業生態。
沿鏈而走,一個個節點性坐標在揚州落下:
過去一年,揚州有效高企數量突破2500家,入選國家卓越級智能工廠2家、5G工廠13家,新增省級“智改數轉網聯”企業212家,新增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265家,航空航天、數智電子信息融合入選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母基金……一系列可量化的數字,背后承載的是一座城市不可估量的創新之力。
在上周舉辦的2025揚州產業科創名城創新場景發布對接會上,揚州市委書記王進健亮出新一年計劃表:全市預計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1200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3000家,工業開票銷售沖刺1萬億元,加快打造長三角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產業科創高地。
魚米之鄉
再說泰州。
唐代詩人王維曾驚嘆泰州,“浮於淮泗,浩然天波,海潮噴於乾坤,江城入於泱漭”。“人融三水”謂之“泰”,水的靈動,賦予這座城特殊的發展機遇。
且不說依水而生的全國最大民營造船基地、國家級船舶出口基地,也不提“幸福水天堂”概念延伸下的康養名城與大健康產業,僅僅將目光聚焦在農業板塊,就能一窺“水之於城”的重要意義。
調研中,信長星來到伽力森食品生物科技公司,察看乳制品、冷鮮米面等出口產品。他指出,食品產業是永遠的朝陽產業,要樹立大食物觀,依托當地資源,做強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健全聯農帶農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提農業,看興化。這片位於裡下河地區腹部的魚米之鄉,擁有令人矚目的“四個一”:垛田花海全球唯一,水稻單產全國第一,河蟹產量全國第一,健康食品全省第一。這裡以不足全國1‰的人口和耕地,產出全國近2‰的糧食,高標准農田累計佔比已達72%。當地淡水產品總產量更是連續34年居江蘇省內陸漁業縣市之首,國內市場上每8隻大閘蟹就有1隻產自興化。
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優越的生態條件和堅實的農業產業化基礎,讓興化健康食品產業應運而生。現在,綠色健康食品產業已與不鏽鋼產業和高端裝備產業共同構成興化的三大主導產業。
剖析興化從“傳統生產大戶”到“食品工業百強”的躍遷之道,要從江蘇省首家農副產品加工區在此成立說起。此間發展邏輯,是要把本地“小而散”的企業聚起來,還要把全國“大而強”的龍頭引過來。
加工區成立后,頂新集團、五得利面粉兩個“種子選手”率先筑巢,22萬畝香蔥基地和40多家以香蔥等為原料的加工企業隨之而來,“興化香蔥”成為國家原產地保護產品。在這之后,興化又規劃8平方公裡打造調味品產業集聚區,一批行業龍頭企業接連落地。當地現已擁有相關企業300多家,產銷雞精、蝦精、調味油等100多種復合調味料,調味品產業規模佔近全國的1/5。
視野向外。泰州正處於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蝶變的加速期,更多農業領域的創新故事在這裡輪番上演。
泰州市農業開發區加速構建“種業研發、科技孵化、成果轉化、人才培養”於一體的新型農業科技平台,加快形成“水禽、水稻、水產”三大特色種業產業﹔靖江市聚焦休閑食品、糧油加工、精品水產等特色優勢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全域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泰興市精耕“營養補充、運動修復、特醫食品”三大方向,全力推動新型食品產業轉型升級,“舌尖上的產業”新高地呼之欲出。
文旅興城
接著泰州農業,繼續探討這裡的文旅。
眼下,興化千垛油菜花進入盛花期。千萬朵鵝黃自風起處翻涌,河道裡的烏篷船推開粼粼碎光,被船頭撞碎的花影在青荇間沉浮。
黃花,雲隙,新綠,是自然給予城市最豐厚的禮物。正如信長星實地察看垛田風貌后指出,垛田具有獨特的生態、農業和文化價值,要在科學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做好農文旅融合大文章,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泰州的生態文化稟賦,不止體現在興化一處。
當四月的湖上鑼鼓被敲響,各色船隻劈開碧浪,八百年未歇的篤篤之聲化作此刻的千篙萬槳。再往遠處看,溱湖八鮮的蒸汽氤氳了雕花窗櫺,老茶館裡飄來古戲台上的皮黃京韻,從“垛田花海”帶動興化6萬余人增收致富,到“溱潼會船”將鄉村民宿、農業採摘、電商經營等“串珠成鏈”,再到“泰州早茶”不斷延伸產業新觸角,深嵌城市的自然文化基因正逐步轉化為帶動一方百姓致富的經濟密碼。
當前,泰州提出要努力把旅游業打造成泰州戰略性支柱產業,把泰州建設成為長三角旅游一體化的重要節點城市和國內知名的康養旅游目的地。在此目標之下,全市深挖四時節氣之美,依托自然與文化資源,唱響文旅“四季歌”。如今,20余條“幸福泰州”系列旅游線路相繼推出,2個鄉村旅游點入選“鄉村四時好風光”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全市國家A級旅游景區數量增至44家,這座馬可·波羅筆下“塵世幸福極多”的城市,找到了新時代的人文經濟坐標。
提起文旅融合的個中翹楚,揚州是繞不開的城市。
穿過“東關”城門,青石板鋪就長長的路,千年滄桑在青磚灰瓦間流轉﹔鳥瞰仁豐裡,“巷城”之名有了具形,魚脊狀的老街向兩側衍生無數條支巷﹔佇步運河三灣,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如巨船泊岸,游船燈影映出千年運河的繁華盛景……近年來,揚州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力打造既有古城古韻又有新貌新顏,特色鮮明的旅游目的地城市。頭部OTA(在線旅游)平台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全市旅游到達人次同比增長19.65%,“2024年度文旅新勢力”城市實至名歸。
當傳統文化產業連片成林,揚州也不忘栽下“產業新苗”。
在揚州影視基地,信長星聽取基地運營模式、影片拍攝等情況介紹后指出,電影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基地要強化運營管理、完善配套服務、注重科技賦能,助力打造更多兼具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和市場影響力的精品力作,著力培育文化產業新增長點。
2024年9月,基地19棟影棚正式投入運營。據了解,項目全部投入運營后,可容納20個劇組同時拍攝,滿足數千人交通、住宿、餐飲等需求,每年可產出影視劇50多部(集)。
50公裡之外,投資達30.2億元的川奇光電高端展示產業園項目也在醞釀新的產業增長點。項目投產后,可年產7000噸光學膜、720萬片電子紙母片及4320萬片電子紙。屆時,揚州將擁有全球首個集電子紙上中下游為一體的產業園區,成為全球電子紙產業核心重鎮。
目前,揚州已形成以寶應教玩具、儀征文化大數據、江都影視基地、經開區數字出版等為代表的一批特色文化產業園區。集聚企業、項目、園區、人才要素,揚州將加快構建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爭取到2027年,全市規上文化產業營業收入達700億元以上,使文化產業成為揚州壯大新質生產力的新增長點、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柏麗娟)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