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三項成果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3月27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上發布202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江蘇取得歷史性突破,有3項成果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分別是凝聚態物質中引力子模的實驗發現、高能量轉化效率錒系輻射光伏微核電池的創制、發現超大質量黑洞影響宿主星系形成演化的重要証據。
“凝聚態物質中引力子模的實驗發現”主要完成人為杜靈杰教授,主要完成單位為南京大學。這項科學進展的貢獻,在於自上世紀30年代引力子概念提出以來,人類歷史上首次觀測到有引力子特征的准粒子。
“高能量轉化效率錒系輻射光伏微核電池的創制”主要完成人為王殳凹、王亞星和歐陽曉平,主要完成單位為蘇州大學、西北核技術研究所和湘潭大學。王殳凹、王亞星為蘇州大學放射醫學與防護學院、放射醫學與輻射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這項科學進展,通過創新設計,將核廢料中錒系核素衰變釋放的能量轉化為持久電能,實現變廢為寶。
“發現超大質量黑洞影響宿主星系形成演化的重要証據”主要完成人為王濤教授,主要完成單位為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韓佔文認為,這項科學進展創新性地探索星系中心黑洞質量與星系冷氣體含量之間的關系,向著解開星系生死轉變之謎邁出關鍵一步。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活動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已成功舉辦20屆,成為盤點我國基礎研究領域年度成果的重要品牌活動。202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主要分布在數理天文信息、化學材料能源、地球環境和生命醫學等科學領域。
據統計,2015年度至2024年度的“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江蘇共有8項科研成果入選。最新遴選結果表明,江蘇基礎研究厚積薄發、成果喜人。記者從省科技廳獲悉,去年省政府設立24.8億元的基礎研究專項資金,推進省“應用基礎研究特區”改革試點,加快物理、應用數學、合成生物三大省基礎科學中心運行,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設立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100余項、居全國第一。今年,江蘇將繼續大力實施“1820”基礎研究策源行動,深化“應用基礎研究特區”建設、推動三大省基礎科學中心能級躍升,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原創突破。
新聞鏈接
202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 嫦娥六號返回樣品揭示月背28億年前火山活動
○ 實現大規模光計算芯片的智能推理與訓練
○ 闡明單胺類神經遞質轉運機制及相關精神疾病藥物調控機理
○ 實現原子級特征尺度與可重構光頻相控陣的納米激光器
○ 發現自旋超固態巨磁卡效應與極低溫制冷新機制
○ 異體CAR-T細胞療法治療自身免疫病
○ 額外X染色體多維度影響男性生殖細胞發育
○ 凝聚態物質中引力子模的實驗發現
○ 高能量轉化效率錒系輻射光伏微核電池的創制
○ 發現超大質量黑洞影響宿主星系形成演化的重要証據
(徐冠英 張宣 楊頻萍)
來源:新華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