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202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江蘇獨佔三席

2025年03月29日07:28 |
小字號

原標題:202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江蘇獨佔三席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總開關。在最新公布的202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江蘇共有3項基礎研究成果入選。這不僅刷新了江蘇在該榜單的歷史最佳成績,更彰顯出江蘇基礎研究領域厚積薄發的強勁動能。

梳理江蘇此次入選的三項成果,均為基礎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來自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的杜靈杰帶領團隊潛心五年科研,在世界上首次觀察到引力子激發。這是自上世紀30年代引力子概念提出以來,人類歷史上首次觀測到有引力子特征的准粒子。這位“80后”青年科學家告訴記者,他此前從未承擔過重大科研項目,之所以能夠堅持五年耕耘不輟,離不開學校和科技部門的政策支撐。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杜靈杰說:“做基礎研究,中途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做完,所以充滿了波折。在這個過程中,省裡給了很多支持,比如科技部門發起的攀登項目。省物理科學研究中心在我們項目經費緊缺的時候,給出了關鍵性的幫助,可以說雪中送炭,讓我們有信心把冷板凳坐熱,在基礎研究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

基礎研究“急不得”,需要長期穩定支持。近年來,江蘇著力夯實基礎研究,省政府設立24.8億元的基礎研究專項資金,特別是對青年科技人才加大扶持力度,鼓勵科研人員自由探索科技創新的最前沿。同杜靈杰一樣,另外兩位入選此次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的科學家也是“80后”。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王濤團隊,揭示黑洞調控星系生死機制,推動宇宙演化研究邁上新維度。蘇州大學放射醫學與輻射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殳凹,攻克錒系核電池技術,實現核廢料高效轉化。兩位青年科學家,均在各自領域實現了原創性、引領性的重大突破。

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王濤說:“之前的理論認為黑洞是造成星系從生到死的一個關鍵的因素,但是觀測証據一直缺乏。我們現在相當於找到了觀測証據,對星系行為演化規律的認識有了很大提高。”

蘇州大學放射醫學與輻射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殳凹說:“針對核廢料裡面有很多長壽命的放射性污染物,我們發展起來了一種錒系框架電池結構。發展起來了目前報道的能量轉化效率最高的光伏核電池,相比傳統結構提升了8000倍。”

從出台加強基礎研究行動方案到實施“1820”基礎研究策源行動,從開展省“應用基礎研究特區”改革試點到布局建設物理、應用數學、合成生物三大省基礎科學中心,江蘇快馬揚鞭夯實創新基石,在基礎研究的高原上豎起更多高峰。2024年,江蘇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設立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100余項,數量位居全國省份第一。

江蘇省科技廳基礎研究處處長酈雅芳說:“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全國兩會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實施前沿基礎研究策源行動,深化拓展‘應用基礎研究特區’試點,對標國際領先高水平建設三大基礎科學中心,設立‘AI for Science’專項,實施60項基礎研究重點項目,努力產出更多原創性、顛覆性成果,加快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為經濟大省挑大梁提供堅實基礎。”

(江蘇廣電總台·荔枝新聞中心記者/黃蒙 張正 郭藝 俞銘義 王建華 仇煜 耿昊東 編輯/張萌)

(責編:龔世俊、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