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紡織“出海”,如何逆勢破局?

原題:江蘇紡織“出海”,如何逆勢破局?
大國博弈加劇,區域沖突僵持,全球供應鏈重構加速……眼下,國際形勢的劇烈變化,讓紡織服裝企業的出海之路愈發艱難,產業鏈轉型升級勢在必行。但是如何“轉”,怎樣“闖”?
3月28日,一場紡織企業走出去拓市場專場對接活動在南京舉行,作為紡織大省,省內紡織企業紛紛來會場為出海“找出路”。
堅定信心,累積的優勢為轉型留下了時間空間
“出海越來越難了。”這是對接會上,紡織服裝企業普遍的心聲,也是整個行業面臨的顯性難題。
當前,我國紡織企業面臨的壓力有二:一方面,國際市場需求增長放緩,國際供應鏈效率下降。世界貿易組織的數據最能說明問題:世界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年均增速逐年下降,2001—2005年年均增速為6.4%,到2016—2019年,年均增速降為1.9%,2020—2023年僅為1.2%。
另一方面,國際供應鏈採購格局發生重要調整,發達國家推進採購多元化策略,驅動國際產業鏈分布更趨垂直化、分散化﹔外部環境的變化,也增加了我國紡織行業外貿環境長期不確定性。
盡管困難重重,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研究室主任、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華珊建議在座企業不要過分擔心,“之前巨大的優勢為我國產業鏈轉型留下了時間和空間。”她拿出一組數據: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在全世界佔比,疫情前一度達到38%,疫情后也一直維持在35%左右,“得益於我國紡織產業鏈國際競爭力穩定釋放及部分市場需求略有改善,2024年以來,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呈現承壓恢復態勢,出口總額基本保持增長。”
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紡織服裝外貿出口額達3011.3億美元,增長2.8%,在復雜環境中展現出極大韌性。其中,江蘇作為紡織大省和出口大省,2024年全省紡織品出口478.6億美元、同比增長8.7%,佔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15.9%,總量僅次於浙江,位列全國第二。
專家分析認為,這得益於全行業通過持續轉型升級進行“突圍”:一是產品結構持續優化,比如紗線面料出口額同比增長6.1%,超過紡織品服裝出口整體漲幅。二是傳統市場維護取得重要成果,對美國、歐盟兩大傳統重點市場出口止跌回升,對東盟等新興市場出口保持上漲,RCEP紅利持續釋放。這些趨勢也延續到了今年,前兩個月,美國、東盟、歐盟依舊是我國紡織品出口的前三大市場。三是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已成為拉動出口的主要力量。據海關總署初步統計分析,2024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2.63萬億元,同比增長10.8%,其中紡織服裝是重要品類。
現場支招,如何用跨境電商推動產品出海
跨境電商,是這場對接會的主題之一。
省工信廳消費品工業處負責人透露,在與省紡織工業協會的專題調研中,很多企業反映,以往主要採取參加國內外展會、拜訪客戶、郵件等形式與國外企業、品牌商開展出口業務,但跨境電商到貨快、費用低、更容易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希望通過跨境電商推動品牌產品出海,但苦於沒有具體方向。
“真正投身跨境電商,對企業來說有很多問題。”活動現場,一家紡織企業負責人就向記者坦言,首先在起步環節,如何選擇企業適合的跨境電商市場及平台就是難題。其次是“合規難”,不同國家進出口政策、稅務要求以及知識產權保護規定等,復雜多樣。此外,在合作伙伴遴選方面,如何選擇合適的物流、支付網關等第三方服務商,在供應鏈整合方面,怎樣構建穩定的全球供應鏈網絡,這些都需要綜合判斷。
從當天現場企業發布的出海需求中,可以看出企業間的不同發展思路:有的企業希望通過B2B方式與海外企業、品牌商對接,有的則希望通過B2C方式與亞馬遜等網站合作向消費者直接銷售服裝家紡等終端產品。
究竟選擇什麼樣的“跨境”方式最適合?中國跨境電商50人論壇副秘書長楊學海為企業現場解惑。
他認為,跨境電商基礎邏輯,無非如何選擇“商流”“物流”——什麼產品通過什麼平台、什麼模式,把貨賣給哪個國家的哪類最終消費者﹔誰來用哪種清關模式、哪種物流方式,把貨更快、更好、更省地交付給消費者。據此,企業可基於自身實際能力,採取單純供貨、自運營、聯營、托管運營四種模式。
為滿足企業的各類需求,當天的對接活動邀請了多家跨境電商服務平台。“企業出海的不同需求,都可以通過好的服務平台實現。”蘇豪雲商公司業務六部總經理劉濤現場介紹了“蘇豪雲”跨境電商綜合服務平台。
蘇豪雲商自2016年開始拓展跨境電商出口業務,是省屬企業第一家實體跨境電商公司。“‘蘇豪雲’致力於為中小微企業提供‘低成本、高效率、零門檻’跨境服務。”劉濤表示,簡言之就是通過區塊鏈、AI大模型等前沿技術,為企業打造B2C品牌獨立網站,還可以鏈接知識產權、物流倉儲等生態資源,最后通過“關稅匯”提供合規通關服務,從而全方位滿足企業跨境需求。他舉了一個例子,杭州一家羊毛衫公司借助“蘇豪雲”,建立一個隻屬於該企業的“獨立站”,針對美區和歐洲亞馬遜開展業務,去年銷售額達150萬美元。
防范風險,提升發展韌性和國際競爭力
當然,跨境電商也並非紡織服裝企業出海的“萬能鑰匙”。從全國到我省,還有大量處在“微笑曲線”中端的制造企業,需要向附加值更高的設計技術和品牌服務兩頭延伸,從而深度參與到全球供應鏈當中,提升發展韌性和國際競爭力。
“我們企業主要做長毛絨面料和服裝的外貿出口代工,暫時還沒有開展跨境電商業務。”南京海欣麗寧長毛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嘯十分珍惜這次對接機會。他透露,公司產品主要出口到北美,因為關稅等問題,面臨向外轉移。“未來,我們要加大境外工廠的開發力度,同時,加強設計開發等自身能力的提升。假如我們在設計上有很強的話語權和議價能力,能夠提升單價、不懼成本上升,或許就不必將所有訂單都轉移出去了。”
企業走出去國際化發展,做好法律風險防范同樣至關重要。為給企業“出海”上“保險”,當天的對接會還請來了法律和保險專家。
“紡織服裝企業一定要注意海外投資的架構設計。”上海博和漢商(常州)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蔡國興發現,不少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時,直接將境內公司作為海外公司的股東設立項目公司,沒有做適當的“隔離”。這樣簡單的架構不僅在稅務減免上得不到優化處理,而且在法律責任的規避、投資撤出的便利性方面均可能產生比較大的問題。他建議,企業海外投資應充分利用國際法、東道國法律,以設立離岸公司等方式最大程度減少風險。
當前,我國紡織行業已經結束總量快速擴張周期,將長期以存量調整優化為發展主線﹔世界經濟及纖維需求中長期增長放緩也是客觀經濟規律。長期來看,當如何應對?
專家建議,專注出口市場的紡織企業需要考慮布局國際化的生產網絡體系,自主掌握紡織供應鏈上印染、化纖、紡機等核心環節,構建高效、穩定、安全的國際化供應鏈體系。
“現階段,海外投資環境成熟度較低,企業出海不能隻考慮勞動力成本等單一因素,要明確投資目標,綜合多方因素選擇最適合的目的國。”華珊提醒,紡織企業無論是否選擇跨境電商,穩妥推進國際化生產力布局才是當務之急。(付奇 李軼嘉)
來源:新華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