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之歌——歌聲裡的新四軍》音樂黨課在南京展演

原題:《勝利之歌——歌聲裡的新四軍》音樂黨課正式展演
3月31日下午,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由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南京師范大學共同創排的《勝利之歌——歌聲裡的新四軍》音樂黨課,在武警江蘇總隊某部禮堂正式展演。
18首歌曲,展現新四軍戰斗生活
此次演出以新四軍在江蘇大地留存的珍貴戰地歌曲為藍本,分為“烽火初燃”“魚水情深”“浴火重生”“勝利曙光”“薪火傳承”五個篇章,充分展現了新四軍的戰斗生活和軍民魚水深情。
據了解,演出共包含18首歌曲,其中有16首歌曲誕生於江蘇或描寫了新四軍在江蘇的戰斗生活,如《白菜心》《保衛郭村》《黃橋燒餅歌》《劉老庄連連歌》《淮寶戰歌》《石臼漁歌》《九九艷陽天》《茉莉花》等,是江蘇寶貴的紅色非物質資源。
在中國新四軍研究會相關專家看來,這既是一台謳歌新四軍“不怕困難、不畏艱險、勇於斗爭、敢於勝利”革命精神的歌舞劇,又是一堂抒發“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深厚情懷的音樂黨課。
160名師生,庚續紅色文藝薪火
本場演出的演員來自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160名師生歷經180天排練,獻映了這堂精彩的音樂黨課。
18歲的大一新生王正玥說,“6個月的排練像一場軍訓,軍姿站立時汗水浸透戲服,讓我真正讀懂了‘鐵軍’二字。”這段經歷也讓她逐漸理解了革命樂觀主義的深刻內涵,“《九九艷陽天》讓我驚喜,原來鐵血與浪漫可以如此交融。”
來自澳門的學生司徒穎瑤坦言,初讀劇本時,“黃橋燒餅”“軍民魚水情”等詞匯還只是書本裡的符號,如今卻在《白菜心》的排練中具象化為百姓推著小車送物資的身影,“那些歌詞突然就有了溫度”。作為澳門新生代,她計劃將《歌聲裡的新四軍》帶回澳門校園,“讓‘劉老庄連’的故事在氹仔島的教室裡生根發芽”。
徐子祺同學眉骨受傷縫針,第二天便貼著紗布出現在排練場,“老師多方關心,同學替我補妝,這種戰友情誼比任何止痛片都管用。”
一次紅色資源的創新轉化
《歌聲裡的新四軍》音樂黨課,是一次紅色非物質資源創新性轉化、創造性發展的生動實踐。南師大音樂學院副院長張昱煜表示,此次在音樂編創上保留了歷史原味,同時融入現代編曲與舞台技術,讓青年學子在藝術體驗中感受紅色精神內核。“我有幸飾演新四軍戰地服務團團長朱克靖,這不僅是寶貴的學習機會,更希望以此為契機,鍛造一支新時代的鐵軍戰地服務團,以文藝為媒,講好紅色故事。”
本場演出不僅面向觀眾傳播紅色文化,更通過創作過程實現參與者心靈的“內化教育”。青年教師劉淼谷說,學生從最初對紅色題材陌生到逐漸理解、感動,最終在舞台表演中實現專業能力與精神共鳴的統一。“尤其當武警戰士參演的《強軍戰歌》亮相舞台,一種代代相傳的精神力量在那一刻具象化了,也帶給同學們深深的震撼,從而更好地將表演升華為情感傳遞。”
音樂黨課的導演李凱偉介紹說,團隊通過實地考察、專家指導厘清歷史脈絡,以舞蹈、音樂劇等形式還原戰斗場景。同時,為了增強真實感,演出道具多為1:1還原。
南師大音樂學院黨委書記梁江歌表示,傳承紅色音樂是藝術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擔當,需以“浸潤式演繹”拉近青年與歷史的距離。以《白菜心》《淮寶戰歌》為例,在編創中通過場景化敘事展現軍民情感與戰斗壯烈,讓觀眾在藝術震撼中重走紅色精神之旅。演出編創是該院師生與革命精神的同頻共振,既提升藝術能力,同時深化黨史軍史認知,實現文藝與思想的深度融合。《歌聲裡的新四軍》音樂黨課以藝術創新激活紅色基因,用青春創演開啟傳承共鳴,為高校思政課教育提供了“可感、可學、可傳”的啟迪。
本次《歌聲裡的新四軍》音樂黨課展演,由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與南京師范大學共同主辦,新華日報交匯點薪火頻道、新華美溧傳媒、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承辦,接下來還將陸續走進革命老區、紅色場館、部隊、學校,以“行走的紅色課堂”持續傳遞鐵軍革命精神。
來源:交匯點新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