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蘇州探索文物數據轉化利用 一片絲綢紋樣賣出30多萬元

《人民日報》2025年4月1日8版 版面截圖
根據蘇州絲綢博物館館藏文物紋樣設計的“福桶”。施 意攝(人民視覺)
原題:江蘇蘇州探索文物數據轉化利用
一片絲綢紋樣賣出30多萬元
30多萬元!
這是在江蘇蘇州絲綢博物館裡,一片小小的絲綢紋樣經過數字化后帶來的授權收益。
從一件沉睡在博物館裡的絲綢文物中解構、提取出來的小小紋樣,為何這麼值錢?
“通過對絲綢紋樣的數字化採集、解構、提取、二次創作,古老的絲綢紋樣就變成了數據要素。”蘇州絲綢博物館館長錢兆悅說。
據介紹,蘇州絲綢博物館裡收藏著6000多件(套)絲綢文物,各種紋樣加起來近10萬片。過去,這些寶貝隻進行展出,沒有進一步開發其價值,產生不了很高的經濟效益。為了讓絲綢文物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2023年以來,蘇州絲綢博物館與國有企業蘇文投集團深度合作,探索“1+1+N”的授權合作模式,對絲綢紋樣進行再開發利用。由資源方蘇州絲綢博物館進行數據的初步採集,蘇文投集團負責具體運營,並通過搭建平台,引入民營企業等多種社會力量參與絲綢紋樣的活化利用,一條上下游分工合作的產業鏈已經逐步形成。
從絲綢文物上進行高清掃描採集並不難,難的是如何在採集過程中探索制定數字化採集標准。蘇文投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祁麟介紹,2023年底,集團與北京郵電大學合作建立“蘇州文化元宇宙實驗室”,利用原真採集和紋樣解構技術,打造出一套在地化的文化超計算應用系統,並在此過程中著力建立數字化採集標准、構建標識標注體系、建設絲綢紋樣數據庫。“傳統絲綢紋樣經過二次創作后,將產生新的設計和著作版權,從而產生經濟效益。”祁麟說。
走進蘇州絲綢博物館未來館一樓展廳,各種“腦洞大開”的潮品令人目不暇接。創意織機玩具不僅讓人了解織機的基礎架構,還能進行實物編織,絲綢專用洗滌液“穿”上了紋樣專屬色彩的“外衣”,絲綢紋樣還被運用到虛擬世界成為游戲角色的裝扮……
在這個展廳裡,有部分作品出自蘇州95后設計師施意之手。在施意創辦的“大施裁縫鋪”裡,她向記者展示自己設計的“福桶”——一款外形酷似水桶、小巧時尚的手提包。
施意告訴記者,她從蘇州絲綢博物館館藏文物中,找出了一片傳統的纏枝牡丹紋,對其進行二次創作。通過加入鮮亮的色彩,並對牡丹紋的造型進行修飾,紋樣更加具象,看上去栩栩如生,更符合年輕人的審美。在施意的精心設計之下,這款“福桶”受到了消費者喜愛。在與蘇文投集團合作的一年多時間裡,像“福桶”這樣的潮品,施意已經設計了上百款。
插上數字翅膀后的傳統絲綢紋樣,不僅吸引了大量設計師的關注,還獲得了品牌方的青睞。某國產化妝品品牌與蘇州絲綢博物館合作,打造出一款聯名禮盒,禮盒圖案取自館藏絲綢文物的紋樣。“當下年輕人喜歡國風、國潮,用絲綢紋樣設計出的禮盒更具古典與現代的融合之美,消費者很喜歡。”該品牌相關負責人說,這款產品推出不到一個月時間,就賣出了數十萬套。
一年多來,蘇文投集團與多個文化創意企業跨界合作,開發出一系列時尚文創、定制產品。祁麟告訴記者,接下來集團會對更多的絲綢藏品進行數字化開發利用,讓更多的絲綢紋樣走向千家萬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