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徐州激活文旅“底蘊” 變城市流量為發展能量

2025年04月01日15:33 |
小字號

原題:從城市流量轉化為發展能量

文旅經濟,作為多產業聯動的復合型經濟形態,在穩就業、保民生、鞏固經營主體等方面發揮著戰略支撐作用,其長效性特征對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價值。

對於徐州而言,“出圈”帶來的直接收益是重要的,但更應乘勢而上,促進文旅新消費,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支柱產業,帶動區域多產業多領域共同發展,以城市流量轉化為發展能量。

如何變“高流量”為“高長尾”、變“網紅”為“長紅”,用文旅融合為城市的長久發展鋪路?

與文化交織

看文旅“底蘊”如何激活

釋放文旅潛力,離不開文化的賦能。

漫步在“彭城七裡”,時空交錯的奇幻體驗扑面而來:雲龍山摩崖石刻的滄桑與回龍窩“劇本游”的奇幻交織,文廟街區的全息投影將蘇軾筆下的“明月幾時有”化作漫天星河……

“都說‘暢游彭城七裡,穿越千年徐州’,今天是真的感受到了。”剛從“寶寶巴士”下車的游客王博宇,正開心地和商丘的親友分享自己的旅徐感受。

近年來,徐州以“彭城七裡”為軸線,串聯黃樓、戶部山、文廟街區等235處歷史遺存,用“微更新”替代大拆建,讓沉睡的歷史遺存成為可觸摸、可感知、可消費的文旅場景。

正如戶部山—回龍窩歷史文化街區將非遺漆扇、香包融入現代消費鏈條,年銷售額突破千萬元的背后,是文化價值從“博物館陳列”向“市井煙火氣”的生動寫照。

如果說徐州文旅的突圍,始於對文化根脈的深度激活,那科技雨露則催生了體驗維度的裂變。

徐州方特樂園的《大風歌》,以真人表演與幻影成像交織,重現漢代風雲﹔雲龍湖景區內,千年山水與數字孿生技術共振。“科技+”的探索,打破了徐州文旅產業對自然資源的單一依賴。

更值得關注的是,徐州並未止步於技術炫技,而是以應用場景為試驗田,構建“線上傳播—線下體驗—消費轉化”的閉環。

去年,“寶藏徐州”話題一度沖上抖音Top5,數萬觀眾因明星演唱會涌入城市,帶來千萬級消費增量,印証了流量與文化的化學反應。

而徐州文旅更深層的突破,在於對產業邏輯的重構。

潘安湖濕地以生態修復撬動文旅開發,探索碳匯交易﹔淮海國際跨境電商產業園裡,鄉土文化借直播電商煥發國際范兒。跨界融合讓徐州文旅從單一業態升維為生產要素的整合者。

去年國慶期間,蘇寧廣場61%的外來消費佔比,更揭示了一個深刻轉變——文旅不再是城市的“配套產業”,而是驅動經濟結構重塑的重要引擎。

當文化深度嵌入城市肌理,文旅便不再是風景的搬運工,而是激活城市生命力的源代碼。

在破界與重構之間,徐州正以文旅為切口,完成從資源依賴到創新驅動的蛻變,為當代城市的文旅融合提供了充滿想象力的解題路徑。

與城市共生

觀文旅“動能”如何升級

文旅產業的長紅密碼,本質在於實現民生福祉與經濟發展的同頻共振。在徐州,文旅不僅是產業,更是民生工程。

戶部山的青磚小院飄出家常菜香,雲龍湖畔的晨練市民與寫生游客共享一片波光……徐州將文旅基因植入城市運營的毛細血管,通過“主客共享”的實踐,獲取勃勃的向上生命力。

那麼,如何實現文旅勢能與民生動能的相互轉化?從一項項民生工程中,我們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地鐵2號線如文化動脈,串聯起雲龍湖、戶部山等文旅地標﹔3532個機關車位免費開放,化解“停車難”痼疾﹔定制公交專線穿梭於街巷,將散落的文旅明珠串珠成鏈。

這些看似細微的舉措,實則是徐州“以游客體驗倒逼城市升級”的系統工程。而在“讓流量轉化為口碑、讓風景升華為生活”的背后,徐州所做的遠不止於此。

在雲龍區圖書館,咖啡香與書香交融的“館店融合”模式,讓公共文化空間成為市民的“第三客廳”。彭城壹號正斥資億元改造,國潮首店與非遺工坊將碰撞出年輕磁場。

細膩的“城市針灸術”,既避免了文旅開發與城市功能的割裂,又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重塑著城市氣質。

正如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所言,共享美好生活是文旅生命力之源。徐州以系統思維推動要素重組,讓文旅成為撬動高質量發展的支點。

在賈汪區馬庄村,香包工坊織就千萬元產值,村民巧手托起非遺傳承與致富夢想。在邳州銀杏景區,“農民變股東”模式讓村民實現多形式增收。徐州市民生產生活與游客探索的深度交織,讓每一處風景都承載著生活的溫度。

文旅的可持續發展,本質是城市生命力的延續。當交通網絡化作文化紐帶,當公共空間成為情感容器,當技術賦能深化主客共享,文旅便會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

今年,徐州將實施文旅場所全齡友好服務提升工程,優化重點景區和文博場館管理服務,以富有溫度、善待游客的服務,贏得贊譽、贏得口碑、贏得市場。

與區域協同

探文旅“樞紐”如何構建

文旅“出圈”絕非一城之事,唯有打破行政藩籬、激活要素流動,方能使“流量高地”進階為“區域增長極”。

日前,蘇皖魯豫四省20市文旅代表在徐州共啟“2025‘水韻江蘇·有你會更美’文旅消費推廣季”,他們遞出的不僅是文旅禮包,更是區域共贏的發展請柬。

作為區域中心城市,徐州一直致力於擴大文旅“出圈”流量經濟的輻射帶動效應,以形成驅動區域發展的長期引擎。

每日超80列高鐵穿梭於徐州與商丘、棗庄等地,這不僅縮短了地理距離,更催生出“軌道上的文旅經濟帶”。

在2025新春消費季十城聯動活動中,徐州非遺香包走進棗庄台兒庄古城,商丘火神台廟會引入徐州梆子戲。

十城聯動的文旅消費季讓要素流動突破省界藩籬,高鐵鋼軌猶如血脈,將20個節點城市串聯成有機整體,一個客源互送、產品共推的“文旅共同體”雛形初現。

協同發展絕非資源堆砌,而是通過要素重組形成“1+1>2”的增值效應。

徐州文旅大數據平台與四省20市共享客流預警信息,周邊城市農特產通過徐州樞紐集散,徐州的文旅流量正轉化為區域生產要素整合的催化劑。

與此同時,四省交界處相似不相同的文化,正在成為區域共生的獨特養分。徐州漢墓與商丘殷墟共述華夏文明源流,雲龍湖與微山湖共繪水系生態畫卷。

從高鐵織就的物理網絡到文化共生的價值網絡,從客源互送的消費同盟到產業共榮的生態圈層,徐州以文旅為紐帶,編織出一張跨省協同的“活力之網”,著力打造區域新增長極。

真正的“出圈”不是獨善其身的耀眼,而是美美與共的照亮。當河南豫劇與江蘇柳琴戲在徐州同台競技、山東快書與安徽黃梅戲在戶部山街區交融共鳴,徐州正以樞紐之姿,書寫區域協同發展的新范式。

以文旅為支點,讓歷史文脈與現代生活共鳴,讓流量紅利轉化為發展動能,徐州撬動城市能級的全面提升,用文旅賦能高質量發展。

來源:徐州日報

(責編:張鑫、李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