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健康

江蘇鹽城創新機制 有力提升醫療服務質效

2025年03月31日15:36 |
小字號

原題:家門口就醫有哪些“新變化”?

今年兩會期間,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再次肯定了鹽城的緊密型縣域數字化醫共體工作。那緊密型縣域數字化醫共體到底是啥意思?會給普通老百姓看病帶來哪些好處呢?

——我言客戶端網友

3月26日,東台市梁垛鎮臨塔村衛生室,68歲的李大爺躺上檢查床,村醫姚循將便攜式心電儀貼片輕按在他胸口。隨著設備輕響,心電圖實時傳至15公裡外的東台市心電診斷中心。

“報告顯示有點心肌缺血,考慮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我先開點藥,如仍有胸悶症狀,建議到人民醫院做冠狀動脈造影,進一步明確冠脈狹窄情況,必要時進行冠脈支架植入治療。”10分鐘后,視頻會診中的東台市人民醫院心內科副主任葉志冬給出診斷。李大爺感慨:“以前跑市裡要折騰大半天,現在家門口就把病瞧明白了。”

這樣便捷的醫療場景,正在鹽城15個醫共體、163個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2228家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中穩步推進。自2019年鹽城啟動緊密型縣域數字化醫共體建設,“數字紐帶”串起縣、鎮、村三級醫療機構,讓優質醫療資源翻越地理阻隔,送到田間地頭。

究竟什麼是“緊密型縣域數字化醫共體”?

簡單來說,就是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基礎,通過統一管理、資源共享、服務協同,構建縣、鄉、村三級聯動的醫療服務網絡。市衛生健康委黨委書記、主任王正打了個比方:就像是打造“醫療資源的高鐵網絡”,其中縣級醫院是“總站”,鄉鎮衛生院是“換乘點”,村衛生室是“家門口的小站點”,通過數字化軌道實現資源高速流通。

這樣的“醫療高鐵”如何跑出“加速度”?

2月21日16時30分,濱海縣數字醫共體駕駛中心警報驟響:濱淮鎮公玉村衛生室上傳了71歲潘大爺的心電圖,顯示急性心梗特征。1分鐘內,最近的救護車已載著急救設備、藥品出發﹔3分鐘后,濱海縣人民醫院導管室完成術前准備﹔當患者抵達時,救治綠色通道全程亮燈。從首診到手術完成僅40分鐘,比國家標准縮短20分鐘。“這就是數字醫共體的‘救命加速度’。”濱海縣濱淮鎮中心衛生院院長單體超說。

花錢少、治病快,這是醫共體運行以來群眾最直觀的感受。射陽縣興橋鎮幸福居居民臧女士因雙側甲狀腺腫大需要治療,“縣院兩位下派醫生的精心手術全程1小時25分,自己就用500元。”而開展的全民健康體檢服務,更是“點穴式”精准服務。射陽縣特庸鎮金山村72歲的李奶奶通過結直腸癌免費篩查發現早期腸癌,術后恢復良好:“要不是村裡體檢查得細,哪能這麼快揪出病根。”

讓群眾少生病,才是醫共體更深層的價值。在阜寧縣,醫共體不僅治病,更管“未病”。益林鎮居民張大爺患有高血壓,他的健康檔案被標注為“黃燈”。“系統提示我血壓波動,第二天家庭醫生就上門調整用藥。”張大爺說。該縣對慢性病患者實行“紅黃綠”分級管理,通過症狀監測動態預警,實現早干預。益林鎮衛生院與阜寧縣人民醫院共建耳鼻喉科協作中心,西南片區群眾無需奔波即可享受同質化診療。

改革成效最終要經得起檢驗。翻開鹽城醫共體2024年的“民生賬單”,幾組數據格外亮眼:全市數字化醫共體“十張網”為基層出具影像、心電、檢驗診斷報告份數73.6萬份﹔構建15分鐘急救服務圈,搶救患者9.3萬人次﹔為基層配送藥品1.94萬次、集中審方1187萬份,處方合格率95%以上﹔選派244名骨干醫生到鄉鎮派駐服務,強化“聯合病房1+1”建設,巡回醫療惠及群眾近30萬人次。

“醫共體不是簡單的機構‘拉郎配’。”王正說,鹽城創新機制,實施檢查結果互認、醫保支付協同等相關舉措,以“十張網”建設等為數字紐帶,讓每一級醫療機構找准位置,核心目標在於實現群眾“大病不出縣、小病就近看、未病共同防”,有力提升醫療服務質效和群眾健康水平。(陶秋鳳)

來源:鹽阜大眾報

(責編:張鑫、耿志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