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春招攬才從“拼政策”轉向“拼生態”

原題:引鳳來,從“拼政策”轉向“拼生態”
—— 江蘇春招攬才“新觀察”(下)
一個城市適不適合留下來發展?人才往往用腳投票。當下,凝聚多方力量為人才營造更好的創業就業環境,成為各地孜孜以求的目標。正逢人才春招“黃金期”,記者在和人才部門以及求職者們的一次次對話中感受到,我省各地正通過制度創新和資源傾斜,逐步從“拼政策”轉向“拼生態”,打造一個更多主體參與、更具競爭力的“人才磁場”。
架橋——
為人才與企業搭建深度對話平台
3月30日,蘇州獅山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25蘇州春季招聘大會,迎來2.5萬名求職者。21歲的周蓉從山西連夜坐火車趕來,拎著行李箱就直奔心儀點位。大連民族大學教師前來替學生“打前站”,手裡緊握著600份統一裝訂的簡歷。
近年來,蘇州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納米技術等前沿領域持續發力,對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的需求愈發迫切。當天,這場招聘會622家用人單位現場擺攤,提供崗位16229個,線上推出超10萬個優質崗位。就在前一天,蘇州最新發布《關於加快集聚青年人才的若干措施》,對新引進的全日制應屆博士、碩士和本科生分別給予每月不低於1500元、1000元、800元租房補貼。
此次,面向蘇州“1030”產業體系中10個重點產業鏈,招聘會對應打造10個特色化產業招聘專區,每個專區由1至2家鏈主企業牽頭,聯合上下游企業組成“產業艦隊”,形成“鏈主企業釋放‘燈塔崗位’、產業中小企業提供‘適配備選’的梯度化崗位”供給策略。關於這次創新安排,蘇州市委人才辦有關負責人說,“優質崗位的釋放反映經濟活力和發展預期,也代表一個城市和企業對於未來的信心。這種信心,正是我們希望傳導給青年就業群體的。”
這個春招季,泰州聚焦“大海新晨”產業體系,精心打造一張產業研學地圖,串聯重點開發園區、產業鏈重點企業以及青年友好場景,制定4條研學線路,針對重點高校應屆畢業生,分批次分專業開展10余場產業研學活動。“不同於參加集中招聘時的走馬觀花,這是一次與企業直接對話的絕佳機會。”實地感受后, 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筑工程學院畢業的王越洋和江蘇新揚子造船有限公司達成了初步就業意向。
同樣積極為人才與企業“牽紅線”的,還有近年來站在新能源等產業發展風口的常州。今年3月,常州制定出台《關於支持企業發揮引才用才主體作用的若干措施》,措施明確:對企業引進的戰略頂尖人才和院士(團隊),“一人一策”“一事一議”量身打造個性化支持政策﹔對企業自主培育博士等人才給予獎勵﹔建立“人才舉薦白名單”,給予產業鏈鏈主企業更多人才評價、認定自主權……可以說,這是一份為企業獨家打造的攬才“助推器”。
破圈——
多元力量參與做大引才“朋友圈”
提升城市的愛才氛圍,產業、政策和政務服務環境缺一不可。從不少城市的探索來看,機制上的創新突破,多元力量的培育引入,讓產業厚度和政策溫度更好地疊加,托舉青年人才實現夢想。
作為經濟大市、產業強市,常州目前緊缺的是具有原創性、引領性的高端人才,具備較強研發能力、熟悉產業技術的科研人才,以及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青年人才等。如何更有針對性地把這些急需人才請進來?
“我們通過‘嵌入式’做法,讓資源更好地‘破圈’‘聚合’。”常州市委組織部人才處有關負責人向記者“劇透”即將開展的新動作。今年4月,常州將面向國內頂尖的30多所高校院所派駐“新質生產力技術轉移官”,精挑細選近50名政治素質高、協調能力強,熟悉產業、科技、人才政策的優秀年輕干部,定向對接高校院所科創資源,積極推進科研成果落地轉化,為常州導入更多頂尖科創資源和人才資源。
無錫實施的“城市伯樂計劃”“城市合伙人計劃”亦有異曲同工之處。“兩個計劃”旨在廣泛動員人力資源等專業服務機構、社會組織和個人等社會力量參與人才招引工作,大力集聚和培育產業發展急需緊缺的各類人才。其中,“城市伯樂計劃”,將在市縣兩級滾動培育20名人事總監、100名人事經理、1000名人事專員,讓從事人才工作的人具備更專業的視野和能力。無錫將對引才成效顯著的機構和個人給予最高100萬元獎勵,將引才成效較好的組織或個人作為人才,並且提供相應服務待遇。
南通充分發揮數字賦能作用,建立引才專屬全息通道,與前程無憂、智聯招聘、獵聘等頭部人力資源公司開展特色招引活動,實現“一鍵匹配+智能推送”全流程數字化,變人才線下跑現場為人崗線上自動匹配,提高應聘效率、降低求職成本。一季度累計吸引534家企業發布招聘職位,收到簡歷總計22.83萬份,達成初步就業意向47142人。
共生——
不僅是求職者更是城市未來“合伙人”
“希望薪水高職業前景好,但更在乎這座城市有沒有家的感覺。”“大到房價物價、交通便捷度,小到咖啡館密度和消費業態,都是我的評判維度。”……在招聘會現場,記者聽到不少洋溢青春氣息的探討。擇一城而棲,年輕人確實有自己的一套標准:希望能更好地融入城市,成為這座城市的未來“合伙人”。
當青年人才涌入,城市配套服務能否跟上?如何將人才落戶的“物理反應”轉化為城市與人才共同成長的“化學反應”?人才生態的涵養,離不開對人才需求的深度解構。
某一線城市團市委的調研顯示,該市非本地戶籍青年中,約70%靠租房解決居住問題,然而年輕人能付得起租金的房子區位不便,區位比較好的租金又較貴,這是不少青年在城市安居樂業面臨的現實困難。
如何解決住得起、住得穩的需求?江蘇不僅僅滿足於向青年人才提供免費過渡驛站和高性價比的人才公寓,這個春天,多個城市加碼實施“人才購房券”“人才房票”等,補貼最高達200萬元,可直接用於抵扣購房首付款,減輕人才購房首付壓力。同時,不少城市對應屆畢業生提前發放“人才房票”兌換券,讓不少青年人才走出校園就能實現安居夢想。
因城市產業能級持續提升,宿遷近年來各類人才需求量激增。“我們進一步擴大人才‘購房券’受益面,不僅將支持范圍擴大至所有大專生、高級工,還將‘三年兌付’縮短為‘一次性發放’,支持企業引進緊缺急需的技術技能人才,將直接惠及高技能人才逾3.5萬人。”宿遷市委人才辦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宿遷強化政策集成、資金集約,爭取讓新房消費券、家裝消費券、商業貸款貼息等政策協同享受,平均降低人才購房成本5%以上,1名落戶博士可零首付購買一套120平方米的住房。
昆山用“鏈式”思維營造人才樂居、樂享、樂創的一流生態,3月30日,面向青年人才推出首批人工智能零租孵化器,為“背包創客”提供科創孵化空間免費工位,為人工智能創業者提供“拎包研發”的硬支撐。“我們希望盡全力助力‘背包創客’甩掉成本枷鎖,更輕盈地追逐創新創業的‘星辰大海’。”昆山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孫勇說。(林元沁)
來源:新華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