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江蘇海安:三鏈拉動“兩創”融合

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
2025年04月03日06:48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受高端人才項目招引來到江蘇海安,傅臏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就在磁性材料領域形成13個研發成果,其中有7個已經投入使用。

“由傅臏自主研發的寬溫低損耗錳鋅功率鐵氧體材料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這對完善我們磁性材料產業鏈是一個新的項目突破。”海安高新區科技人才局副局長孫雯說,高層次人才紛至沓來,離不開海安產業科創的發展空間和求才若渴的政策環境。

近年來,海安市堅持產業發展、人才培養、科技創新一體推進,圍繞重點產業打造一流創新生態,抓好高層次人才引育工作和高能級創新平台建設,以“產業鏈”布局“人才鏈”,以“人才鏈”反哺“創新鏈”,全方位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兩創”融合,構建更具韌性和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2024年,當地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07億元,其中二產增加值855.7億元,佔比過半。

海安商貿物流園一角。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海安商貿物流產業園一角。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聚焦重點產業補鏈強鏈

優化公鐵水交通優勢,持續叫響“樞紐海安,物流天下”的城市名片,當地以海安商貿物流產業園為載體,積極創建國家物流樞紐經濟區。

作為海安商貿物流產業園首個實體化大宗生產原料現貨市場,江蘇季銘國際塑料城董事長莫海峰正在忙著開業前的准備工作,“目前已簽約入駐商戶106家,其中23家開展大宗貿易業務”。

據了解,季銘國際塑料城總投資20億元,是當地鏈長項目,其上游為石化煉化工廠,下游為本地及周邊新材料企業,建成后將有效降低周邊塑料粒子需求企業原料成本,以完備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成為海安物流樞紐經濟區的重要產業板塊,志在打造成為華東區域最有影響力的塑料交易市場。

為保障塑料城5月份順利開業運營,海安市委常委、副市長盧林帶隊赴蘇州昆山、浙江余姚等地持續開展招商,以確保開業前入駐商戶達到70%。當地還成立了塑料城服務專班,做好供應鏈金融、倉儲物流配套、大宗貿易商激勵政策、入駐商戶生活及子女入學等全方面服務。

近年來,海安市實行產業鏈挂鉤市領導招商,形成了高端紡織、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五大產業集群,以及化纖、紡織絲綢、電工電氣等十大重點產業鏈在內的“兩高三新、五群十鏈”產業格局。

汽車(軌道交通)零部件是海安優勢產業之一,產業鏈企業近百家,年應稅銷售超過百億元。今年一季度,海安市政協副主席、汽車(軌道交通)零部件產業鏈挂鉤市領導陳錦璜率隊赴蘇州、常州等地招商,與多個專家團隊達成了合作意向。“我們致力於打造產業高地,聚力鍛造創新平台,全力落實惠企助企政策,吸引更多鏈上企業項目投資興業。”他說。

記者從海安市發改委獲悉,截至3月20日,海安市各產業鏈今年已組織招商活動29次,掌握有效在談項目32個(其中5億元以上8個),服務和推動新招及二期項目開工7個(其中5億元以上2個)。下一步,當地將有計劃地組織精准對接活動,目標招引強鏈補鏈項目20個,資源整合盤活閑置用地項目10個,服務落地科創項目50個,跟蹤落實央企增資擴股項目5個。

王飛(左)向來賓介紹介紹企業研發情況。受訪者供圖

王飛(左)向參觀者介紹企業研發情況。受訪者供圖

以“產業鏈”布局“人才鏈”

產業的賽道延伸到哪裡,人才的根系就扎到哪裡。海安聚焦主導產業、新興產業技術和人才需求,著力引進一批產業緊缺的高端人才。

以當地重點培育的新材料產業為例,現已細分為磁性材料、高溫合金材料、功能膜材料三條產業鏈。與傅臏發力磁性材料領域不同,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研究員王飛則在高溫合金材料上取得了新的技術突破。

2021年,王飛作為高層次人才到海安創辦了南通佰能新材料有限公司。前不久,其“鋰電池高容量微米硅碳負極材料”項目打破了國外技術壁壘,“這種材料主要用於3C產品的鋰離子電池和高比能動力電池,具有容量大、成本低的優勢”,預計3年內產值可達3億元。

據了解,海安在實施“人才強市”戰略中,圍繞優勢產業鏈出台“海安英才”計劃,引進帶技術、帶項目、帶資金來海安創業的高層次人才(團隊),給予團隊200萬—600萬元、個人100萬—500萬元的創業啟動資金資助。王飛說,其上述項目自立項以來已累計獲得“海安英才”計劃補貼200余萬元。

2024年,海安全年引培入選國家級人才19人、省“雙創人才”13人,6名培養對象入選省第七期“333工程”第二層次,均處於南通市前列。此外,當地還組織“雙招雙引”專員赴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以及北京、武漢、西安等城市,累計對接園區載體、高校院所等機構49家、科創人才項目89個,引進落地人才項目47個﹔組織120余家重點企業赴省內外院校累計開展48場線下校園招聘系列活動,完成高校大學生招引4800余人。

北辰互邦電力工作人員正在調試鐵芯自動疊裝生產線。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江蘇北辰互邦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調試鐵芯自動疊裝生產線。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以“人才鏈”反哺“創新鏈”

海安經開區立發大道169號,坐落著海安上海交通大學智能裝備研究院。該院現有一支52人的科研服務團隊,與當地企業開展核心技術攻關、應用型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合作,先后服務企業超過200家,與企業建立聯合實驗室13家,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241項,建有省級眾創空間,已孵化高科技企業6家。

該研究院副院長楊立擁安排完試驗任務,便與記者一同來到結對挂鉤的江蘇北辰互邦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我們在做的是幫助企業實現智能化,也就是機器換人。”楊立擁邊說邊幫著調試企業新近升級的變壓器鐵芯自動疊裝生產線。

雙方成立的聯合研發中心負責人張亞華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和每天人工疊裝2台相比,自動化疊裝可節約500元的人工疊裝成本。”

“不光是節約了生產成本,關鍵還確保了變壓器在疊裝過程中的品質。”楊立擁補充說。

像海安上海交通大學智能裝備研究院這樣的產業研究院,海安有10家。近年來,海安市建好用好產業研究院等高能級創新平台,推動產業協同創新,連續舉辦“創新創業在海安”“兩院專家走進海安”等活動,引導高層次人才智力資源集聚、轉化。通過“市場導向+科技創新”打通技術革新關鍵環節,鼓勵重點企業與高等院校開展定向合作,引導領軍人才參與“揭榜領題”,突破人才創新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裡”。

眼下,海安南京大學高新技術研究院研究員賀驍勇正忙著為海安快活霖新材料有限公司研發無磷滅火劑。去年12月,他在調研中得知該公司迫切需要優化工藝,便與團隊一起“揭榜領題”進行攻堅。“我們已經進行了幾輪斑馬豆生物試驗,目前正在申報3C認証。”賀驍勇說。

從“人才跟著產業走”到“產業隨著人才興”,海安悄然完成了從“制造之城”向“科創新城”的躍遷。

(責編:張鑫、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