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人民日報︱“宜興龍窯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吳永兵:窯火中的傳承

本報記者 姚雪青
2025年04月03日06:3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人民日報》2025年4月3日15版 版面截圖

《人民日報》2025年4月3日15版 版面截圖

原題:“宜興龍窯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吳永兵——

窯火中的傳承

熊熊火焰從龍窯的鱗眼洞裡躥出來,吳永兵一邊往裡添柴一邊觀察火候——這張照片被放在吳永兵工作室最醒目的位置上。

吳永兵是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宜興龍窯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的工作室就在前墅龍窯的對面。

吳永兵是三洞橋村人,高中畢業后在村裡的生產隊務農。20歲那年,燒窯大師傅來挑選學徒,能吃苦又機靈的吳永兵被選中了。“在20世紀80年代,龍窯燒制的產品以日用陶為主,質量如何全靠一把火——燒窯大師傅是最受尊重的人。”吳永兵介紹,燒窯需要4名窯工協力配合,聽大師傅發號施令。

整個燒制的過程分為裝窯、燒窯、開窯等步驟。“裝窯,就是將要燒制的陶陶罐罐裝進窯身。每窯最多能裝8000件,總重量26噸到28噸。別看這是個體力活,但對技術的要求很高。”吳永兵告訴記者,因為火勢往上走,龍窯是依山而建,前墅龍窯的坡度在8到35度,要想產品在斜坡上站得住,其中大有學問——老師傅們代代相傳的經驗包括:從龍尾開始自上往下裝,產品底部用墊石來支撐,上部稍微靠攏,作“抱頭”狀。為了裝貨多,用正反兩個匣缽為“一合”,裡面裝數個產品,既能放得多,也可站得穩。

緊接著就是燒窯,窯工用磚石將門封住,在外面涂上含沙量高的白土,防止開裂和透氣。這時,負責挑柴的工人已把柴火准備好,分放在龍窯兩邊——最早是鬆枝,后來用宜興生產的竹枝做原料。“1,2,3!”大師傅一聲令下,點火正式開始。“點火是燒炭,不能一下子燒得很旺,而要慢慢加炭,分成5個步驟:從小火開始,小中火、中火、大中火,到最后是大火,一共要22到24個小時,溫度達到1200攝氏度左右。”吳永兵告訴記者,前墅龍窯有41對鱗眼洞,這是用來添加柴火及觀察火候的地方。4名窯工兩人一邊,互相配合,從龍頭到龍尾,一節一節往上燒。當觀察到窯裡的溫度是1200攝氏度時,這一節就燒好了,窯工們用長得像龜背殼一樣的陶土塞子將鱗眼洞堵上,並用草木灰封好,繼續往上挪。

等到龍窯冷卻48小時左右,就可以開窯了。窯工們將5個窯門重新打開,弓著腰鑽進去,把匣缽及其中的陶藝產品一個個取出來。這是全村最激動人心的時刻,也是檢驗大師傅水平的時候。

“通過精准掌握火候、改善匣缽材質,燒制成功率從以前的七成左右上升到了現在的八九成。”吳永兵說,隨著時代發展,陶藝產品類型、用時、材質等也在逐漸改變,大師傅的風光也許不再,但守護龍窯燒制這項技藝,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仍具有重要意義。

(責編:張鑫、耿志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