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南通海門:水天聯動 立體加強環境監管

《人民日報》2025年4月4日7版 版面截圖
原題:江蘇南通海門區運用無人機、無人船助力環境執法
水天聯動 立體監管
“嗡嗡嗡……”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青龍港閘,一架黑色無人機盤旋著飛上天空,沿著18公裡長的青龍河從南往北飛行,開展常態化巡邏。
海門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三局副局長孫偉從手中的顯示屏上,看到高清攝像頭傳回的實時畫面:靜靜流淌的河道兩邊,分布著樹木和工業企業,雨水排口也清晰可見。他將畫面切換至紅外模式,隻見在滿屏深深淺淺的紅色中,突然出現了一處顏色加深的區域。放大查看后,孫偉發現這裡正是青龍河邊的一處工業集中區。
海門南靠長江、北依黃海,通江達海、水域縱橫,擁有8個省考斷面、6個市考斷面,水環境脆弱敏感﹔同時,該區經濟比較發達,擁有工業企業超千家,其中環境監管重點企業約有百家。青龍河邊的這處工業集中區,由化工園區撤銷后轉型升級而來,是重點管理對象。
紅色加深,意味著水溫異常,存在偷排可能。孫偉通過對講機,聯系上海門生態環境監測站監測能手仲佳鑫。仲佳鑫正帶隊同步在沿岸執法檢查。收到消息后,他迅速在大慶路岸邊放下一艘無人船。
無人船下水后,來回行駛在工業集中區旁1.5公裡河段上,利用水下聲吶系統,掃描探測是否有暗管存在。無人機則飛到上空,將無人船工作的全過程拍攝下來,以便固定証據、日后取証。
“這次沒有發現暗管。紅色加深是因為日光照射引起水溫升高。”仲佳鑫介紹,一旦發現有暗管,無人船能夠深入污染禁區採樣,打破傳統方式隻能通過岸基採樣的難題。“‘水陸空’協同配合,避免了執法檢查打擾企業生產﹔如果發現問題,也可以第一時間固定証據。”
執法工作中,“無人船定位”與“無人機溯源”,有多種組合方式。
前不久,海門港新區一名網格員在工作群裡上報:轄區一條河道出現不明油污。孫偉介紹,此處蘆葦叢生、水深2米,存在著“人所不能及”的執法死角。執法人員先操控無人船,發現了一處地下排口正在排放廢水,再通過無人機對沿岸幾家企業進行溯源。很快,“千裡眼”就傳回“探報”:一家企業有個露天食堂,地面上有油污。
順著這個線索,工作人員現場執法了解到,該企業幾天前剛完成食堂改造,誤將油污管道接至雨水排口。在數據、畫面等証據前,這家企業不僅第一時間整改了管道,還派出人員對河面上的油污進行清理。
南通市海門生態環境局局長劉華軍介紹,傳統人工排查效率低、盲區多,無人機+無人船的“水陸空”立體監測,可以突破時空限制,快速到達現場,獲取第一手資料,對污染源實現全時段、全方位監測,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精准性。同時,“非現場執法模式”,既對企業“無事不擾”,又能找到問題所在,以高水平保護助力高質量發展。
記者了解到,2024年以來,海門通過“無人機+無人船”的協同作戰,累計查處環境違法行為28起,涉及違規設置排污口、危廢貯存不合規、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黑煙等違法行為。目前,海門企業環境違法行為數量不斷減少,環境執法工作向智能化、精細化邁出堅實步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