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這樣一群人接力為遺體器官捐獻事業奉獻30年

原題:這樣一群人,接力為遺體器官捐獻事業默默奉獻30年
無聲的告別 永恆的重逢
1995年,14位老人用一紙遺體捐獻倡議書,寫下對生命最后的深情告白。這份以骨血澆灌的善意,在30載春秋裡生根發芽,如今化作一片庇佑醫學與人心的綠蔭。
1996年,全國首個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組織在南京成立。從最初的不被理解到收獲善意與尊重,從曾經的踽踽獨行到數萬人並肩向前,這群志願者的故事,說了30年,仍不會停止。
一座城的生命契約
捐獻遺體主要用於教學和研究,對於醫學領域乃至整個社會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國這項工作始於20世紀80年代,相較國外先進國家起步較晚。進入90年代后,南京、北京、上海等城市同步開展遺體捐獻工作。1995年,南京14位退休老人倡導去世后無償捐獻遺體以供醫學教學和科研之用,提倡“三不、兩獻、一育”,即:去世后不開追悼會、不接受花圈挽聯、不用骨灰盒建墓土葬,捐遺體供醫學研究、獻器官供臨床移植,骨灰用於植樹育林。
1996年,“南京市紅十字會捐獻遺體志願者之友”組織成立,2017年更名為“南京市紅十字會捐獻遺體器官志願者之友協會”,志願者們之間互稱“捐友”。
“南京很多老人的思想觀念走在時代前面。”捐友崔旭打開手機相冊,向記者展示一些泛黃的申請書。
“我志願將自己的遺體無條件地奉獻給醫學科學事業,為祖國醫學教育和提高疾病防治工作水平,貢獻自己最后一份力量。”申請書上市民的名字叫仲達,落款日期為1986年12月24日。
“這是我們整理辦公室資料時找出來的,我覺得太珍貴了,就拍了一些放在手機裡保存。”崔旭說,如今這些資料都被南京市紅十字會珍藏。
今年97歲的殷明是捐友協會第一代成員。他說,自己從戰爭年代走來,能留條命,已是不幸中之大幸了。“如果離世,我的軀體捐獻作醫學科學發展之用那多好。”殷明回憶,南京遺體捐獻工作,在全國都有一定影響,在他為捐友工作的十年內,全國不少省市都來參觀學習過。
殷明兒媳婦張女士回憶,“老爺子當年忙得很,沒事就去協會值班。沒想到,還真給他們忙出點名堂,現在每年清明掃墓,我們都會去紀念林看看,石碑上的名字每年都在增加。”
2015年12月1日起,《南京市遺體和器官捐獻條例》實施,對登記者權益,捐獻后人文關懷、遺體尊重,遺體接收站規范等進行詳細規定。同年,國內面積最大的“南京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林”建成,紀念林佔地約1萬平方米,成為緬懷“遺體器官捐獻者”固定場所。2018年,南京市政府決定,將每年3月31日確定為“南京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日”。
如今,協會共有300多位骨干成員負責捐友工作。李美娣和丈夫是1996年簽署申請書的最早一批捐友。崔旭告訴記者,“我始終記得李美娣的一句話,‘我現在離不開了,組織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組織’,我想這可能就是支撐大家一直奉獻的原因。”
一群人的無私付出
“我們的工作常常不被理解。”捐友黃培昇2015年加入捐友協會,這十年來感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早些年,他們自己帶著小桌子,到各個社區去做宣傳,很多居民不理解。“人家看到我們的橫幅,又聽我們一直講遺體器官,覺得不吉利,拼命趕我們走。”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入土為安”,也避談生死話題。但黃培昇告訴記者,他曾經胃出血嚴重,多次輸血治療,當時他就想,接受了陌生人的愛心,有朝一日要回報。“人死了就死了,要是還能最后給醫學發展作貢獻,回報社會,這不是很好嘛。”
2017年起,黃培昇負責南京江北新區分會工作,倡導發起臨終關懷小組,為遺體器官捐獻者做告別儀式。
2021年,一位老人去世時因搶救得急,沒來得及換衣服。黃培昇和同事宋含江趕到醫院,二話沒說替爺爺穿好壽衣、整理遺容。沒有靈堂,隻有三鞠躬與悼詞,卻讓這位爺爺的老伴泣不成聲:“是你們給了他最后的體面。”
“兩位老人沒有子女,我們身體力行做些小事,給逝者整理遺容,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宋含江說,“現在我們送別人,后面會有別人送我們,一樣的。”
讓黃培昇感到欣慰的是,越來越多人理解了捐友的工作,無論是在醫院還是在逝者家中、小區內舉辦簡單告別儀式,很多人表示理解和尊重。在他們的影響下,有越來越多親朋好友加入到捐友隊伍中來。“大家就像親人一樣,因為未來我們將去往一樣的地方。”
一份愛的千萬種重逢
捐友工作的負責人都是“社會時鐘”裡超過65歲的“老年人”,但在採訪過程中,記者感受到他們身上有種超乎尋常的精氣神。
崔旭說,這可能就是做熱愛的事,“服務他人、開心自己”的魔力。捐友協會熱線都轉接到崔旭手機,她要保持手機24小時暢通。採訪中,崔旭一直把手機放在身邊,不論是彈出信息還是有電話響起,她都會第一時間處理手機上的信息。
好多電話是半夜打來的,經常讓她聽了心裡一驚,“我愛人也已經習慣被電話‘嚇’醒。”崔旭已經74歲了,在應該含飴弄孫的年紀,她還和眾多捐友一樣,是家裡的“大忙人”,一心扑在捐友工作上。
在大家的努力下,遺體器官捐獻被越來越多人接受。100多歲的老人、出生十多天的嬰兒、千裡之外的異鄉人……越來越多生命以另一種方式“重逢”。如今,江蘇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登記人數達52.5萬人,遺體捐獻6814例,器官捐獻1911例。其中,南京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登記人數達9萬人,遺體捐獻3744例,器官捐獻461例。
2023年3月,一位處於彌留之際的浙江老人通過兒子打來電話,老人曾是抗美援朝老兵,其戰友曾在南京實現捐獻,老爺子堅持要將遺體捐給南京,希望和戰友“重聚”。“他兒子在電話那頭說,老爺子當兵就是為了國家,死后也要把自己上交給國家。”崔旭回憶道。
宋含江說,每年年底,紅十字會會對捐友家庭進行摸底,防止有人因病致貧。之前有一位70多歲的捐友,身患多種疾病,平時以收廢品為生,在登記時工作人員發現她生活非常困難,於是專門通過“99公益日”等途徑,為她申請救助款項。
30年前種下的那顆種子,如今亭亭如蓋。當醫學課堂的燈光次第亮起,當移植患者眼角淌下熱淚,當春風拂過紀念林漫山的“生命樹”……那些沉默的捐友,終將以千萬種方式,繼續深愛著人間。(蔣明睿)
來源:新華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