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探索6G未來,江蘇加快搶佔通信技術制高點

2025年04月09日06:40 |
小字號

原題:6G產業生態加速構建,江蘇如何搶佔未來通信技術制高點?

4月10日至12日,由未來移動通信論壇、紫金山實驗室主辦的2025全球6G技術與產業生態大會(原全球6G技術大會)將在南京上秦淮國際文化交流中心開幕。本次大會以 “共筑創新 同享未來” 為主題,屆時,全球6G領域的思想巨擘、技術先鋒以及產業領軍人物將再度聚首金陵,一同為6G技術創新與未來產業生態的發展藍圖出謀劃策。

2025年作為6G發展的關鍵轉折點,是6G標准制定元年,全球統一標准的推進將在此期間邁出重要步伐。本屆大會將以“推動全球6G標准共識的形成”為切入點,進一步邁向全行業的協同共創,實現價值的深度挖掘與創造。同時,大會更名為全球6G技術與產業生態大會,將關注焦點投向未來產業生態,致力於推動創新策源地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探尋助力科技成果轉化的最佳路徑。

南京領跑6G賽道,打造產業生態高地

在剛剛結束的2025全國兩會上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裡,“6G” 首次被寫入其中。習近平總書記於今年3月5日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提出江蘇要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在大會舉辦地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的紫金山實驗室,省、市、地三級正全力構建起6G技術創新到產業培育的完整鏈條。

作為連續多年舉辦全球6G技術大會的城市,南京在6G技術發展領域始終走在前列。近年來,南京市大力支持紫金山實驗室等科研機構開展6G技術研發工作,為6G技術創新營造了優良的科研環境,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時,通過舉辦全球6G技術大會等國際會議,吸引了全球頂尖專家學者和企業匯聚南京,共同探討6G技術發展趨勢,有力推動了6G技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在3月30日發布的《中國新賽道體系發展報告2025》指出,南京在未來網絡賽道“領跑全國”。未來網絡作為南京布局最早的戰略性產業,已形成超200億元規模集群,重點錨定6G通信、網絡安全、光通信三大主攻方向:依托紫金山實驗室這一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產業鏈上下游集聚效應顯著,既誕生了網絡安全國家隊“賽寧信息”、雲安全領軍企業“亞信安全”,也培育出光通信芯片黑馬“美辰微電子”、工業互聯網安全新銳“致網科技”,形成“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產業落地”的完整生態閉環。

紫金山實驗室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構成部分,在6G技術研發領域勇挑重擔。實驗室現已建立業界首個6G綜合實驗室,初步建成了6G端到端實驗平台,創造了6G太赫茲實時無線傳輸10余項“世界第一”,並將6G技術創新性地應用於5G系統,實現頻譜效率提升10倍以上,極大增強了5G應用的可靠性和適用性。此外,實驗室在6G空口技術、無線傳輸技術、新型網絡演進以及無蜂窩通信系統等方面均取得重要突破,為6G技術的發展筑牢了堅實基礎。

3月30日,紫金山實驗室6G領域概念驗証中心揭牌成立,旨在支撐6G六大場景技術驗証,對接應用需求,促進6G技術提前落地。目前,中心已建成一個總控指揮中心和太湖超遠距離漁業資源保護、上秦淮超大容量城鄉綜合治理、無線谷超低時延智能網聯交通、浦口超廣覆蓋低空經濟、天文台城市覆蓋等5個試驗場。

紫金山實驗室持續探索6G在不同行業、應用場景的表現。其中,低空經濟應用方面,6G技術已初顯強大效能。科研人員運用6G無蜂窩通信技術,在雲南怒江開展了“一塔一城”低空通信方案的外場試驗。依托當地城市至高點,一塔建成,即可覆蓋整座城市。試驗中,無人機完成了短航線飛行、編隊飛行與森林防火巡檢等多個任務,最大通信距離超過40公裡,依然可實現高清視頻回傳,打通了低空通信“最后一公裡”。

4月2日,由全國高校信息通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以下簡稱“信息通信分中心”)與紫金山實驗室聯合建設的6G概念驗証試飛場正在進行多項前沿技術驗証。試飛場上,一架模擬“入侵”的四旋軸無人機在外場上空500米盤旋,周邊部署的16台毫米波射頻單元立刻識別,將感知的相關信息傳回后台,隨后24小時值守的場巡無人機、攔截無人機相繼發出警告,直至驅離。

6G概念驗証試飛場主要面向紫金山實驗室、高校團隊等,圍繞6G通信感知一體化、通信智能一體化、泛在接入、大規模連接、超低時延高可靠通信、沉浸式通信等6G六大應用場景進行技術概念驗証測試,提供實際的數據和支持,加速成果轉化。近期,東南大學、南京郵電大學等一批概念驗証項目正在該試驗場進行技術驗証。

把握發展機遇,南京已出台多項政策支持紫金山實驗室開展重大科技任務攻關。比如,在去年全球6G技術大會開幕式上,江寧開發區發布了紫金山科技城加速培育以6G技術引領未來產業行動計劃。計劃錨定3+x重點領域,實施6項紫金工程,出台10條紫金政策,開展2個紫金招募。

此外,南京還聯合紫金山實驗室共同探索“團隊控股”“撥投結合”模式,設立“社會服務型教師”職稱,擴大職務科技成果的長期使用權賦予范圍,多渠道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

產學研共同攜手,大會亮點紛呈

4月10日至12日,南京這座6G領跑城市,將迎來一場全球技術交流盛會。2025全球6G技術與產業生態大會將匯聚來自全球的頂尖科研機構、行業組織與科技企業,共同呈現一場思想與技術的高峰盛會。會議期間,海內外專家學者將就6G技術前沿與產業發展趨勢展開深入交流,分享前瞻洞見,展示最新科研成果與概念驗証,呈現全球創新生態體系的最新探索。

大會現場將邀請眾多國際頂級專家帶來精彩演講,涵蓋從基礎研究到應用場景的多個維度,賦予與會者多視角的學術啟發與產業洞察。IEEE ComSoc主席Robert Schober、美國工程院院士Khaled Ben Letaief、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教授Sherman Shen、阿聯酋哈裡發大學教授Mérouane Debbah等將親臨現場﹔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芬蘭奧盧大學、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希臘美國學院、新加坡技術與設計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法國巴黎薩克雷大學、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等機構的權威學者也將參與其中,為大會注入全球前沿智慧。

此外,3GPP工作組主席將再次出席,聚焦6G標准牽引下的技術演進﹔歐盟Hexa-X-II項目、芬蘭6G旗艦計劃、日本XGMF、韓國6GForum等國際重點科研計劃代表也將齊聚一堂,共同探討6G未來圖景。

國內方面,鄔賀銓、尤肖虎、鄔江興、劉韻潔、尹浩、毛軍發、王沙飛、崔鐵軍、王懷民、張平等多位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信創海河實驗室主任龔克、清華大學教授牛志升、中國移動首席科學家王曉雲、中國電信首席科學家畢奇、中國移動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易芝玲、中國聯通科技創新部總經理馬紅兵等國內知名專家將悉數到場,圍繞6G技術突破、未來產業生態構建等議題,分享他們的最新研究與思考成果。

本屆大會還將圍繞多個方向設立平行會議與成果展示,立體呈現6G技術的最新進展與場景,重點聚焦人工智能、無線通感融合、空天地一體化、網絡架構及關鍵技術、毫米波與太赫茲通信等領域。這些前沿技術致力於提升極致的連接能力,並著眼於突破傳統邊界,在“通感”“天地”“數實”的深度融合中構建6G的新圖景。

全國高校信息通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紫金山實驗室、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華為、中興通訊、中信科移動、高通、小米、是德科技、國博電子、南京市交通集團、佳賢通信、鵬城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中關村泛聯院、東南大學、北京郵電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同濟大學、中山大學、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國內外24家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將亮相2025全球6G技術與產業生態大會6G前沿成果展示,展示6G領域的最新技術成果、創新應用場景以及未來發展趨勢。

同時,為進一步激發青年科研力量的創新活力,大會延續“6G星辰”青年科學家展示平台,鼓勵全球青年才俊積極分享他們在6G領域的前沿探索。通過搭建多學科、跨代際的交流場域,大會持續營造“敢想、敢研、敢試”的創新文化氛圍,厚植6G未來發展的青春土壤。

探索6G未來,專家暢聊前瞻洞見

本屆大會將通過一系列平行主題論壇、成果展覽,全方位展現6G領域的技術創新,重點聚焦人工智能、無線通感融合、空天地一體化、網絡架構及關鍵技術、毫米波與太赫茲通信等前沿技術。這些技術不僅著眼於通信網絡高效性和可靠性的提升,更致力於探討6G技術如何突破傳統通信范疇與瓶頸,實現計算、感知、通信的深度融合。大會前夕,多個平行論壇嘉賓做客大會“6G洞見”訪談欄目,暢聊6G科研、產業生態新趨勢。

“網絡架構及關鍵技術”平行論壇執行主席、中國移動首席專家劉光毅在接受“6G洞見”訪談欄目採訪時表示,目前,多領域融合的趨勢已經成為全球行業共識。6G不僅僅是傳統的移動通信網絡,而是一個真正的移動信息網絡。它將超越以往單一的通信功能,深入融合通信、感知、計算、AI、大數據、安全等多個技術領域,同時實現天地一體化。

劉光毅提出,6G網絡架構研究的重點之一,便是如何拓展網絡自身的能力,使其成為網絡的原生服務,構建“X as a Service”新范式。通過“X as a Service”模式,運營商不僅提供通信管道,還能夠基於平台化網絡模式,為企業和用戶提供更豐富的應用支持。這將是未來6G網絡商業模式的重要演進方向。

例如,中國移動正與機器人、低空經濟、XR等領域企業合作,探索6G如何優化AI智能體、無人機及新型終端,推動產業閉環發展。他表示,希望未來能有更多行業加入6G的生態建設中,共同定義6G的未來形態。

“無線通感融合”平行會議執行主席、電子科技大學武剛教授接受採訪時表示,行業需求是通感融合技術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他指出,通感技術在車聯網、低空經濟、工業場景中潛力巨大,但需構建可持續生態鏈,協調多方訴求。

武剛指出,過去,物聯網中的感知功能僅限於將採集的數據進行傳輸,而如今,通感技術通過利用無線信號作為感知手段,實現了通信與感知的互惠融合。隨著汽車雷達的普及應用,以及低空經濟領域的快速發展,為通感技術在城市生活中的多元化應用場景提供了重要支撐。比如,在工業場景中,港口物流等傳統封閉作業空間對人員定位與物料追蹤的需求長期存在。以往此類需求依賴獨立部署的專用感知網絡,而當前無線通信技術,尤其是蜂窩通信網絡即可實現廣域的感知功能。此外,在工廠內部署的AGV導航及新興的自主機器人的路徑規劃等場景中,通感技術同樣具備應用潛力。

“6G綠色與可持續發展”平行論壇執行主席、華中科技大學葛曉虎教授對AI等先進技術如何賦能6G和可持續發展做了詳細解讀。他表示,AI在降低通信網絡能耗和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AI通過資源調度、設備能效管理及物理層優化等層面,顯著降低能耗。

葛曉虎表示,在5G-A向6G演進過程中,AI已廣泛應用於綠色化、節能化和高效化目標,為未來網絡的低碳發展提供可行路徑。比如,AI結合大數據分析與強化學習,對基站的流量進行預測,並智能調節基站功率或動態關停低負載基站﹔在5G-A網絡中,AI用於優化大規模MIMO系統,提升頻譜利用率並增強信號覆蓋﹔今年年初,中國電信等進行的無線AI新型調度技術現網試驗表明,在不新增現網基站智算能力的情況下,應用輕量級AI模型即可實現波束級時頻空多維資源的協同調度﹔此外,AI驅動的自優化網絡(SON)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5G-A網絡,以提高頻譜、功率和負載等網絡資源的利用效率。

“軟件與開源”平行論壇執行主席、北京郵電大學尹長川教授建議,讓開源成為加速6G標准演進的重要驅動力。在6G的發展過程中,開源確實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6G的許多關鍵候選技術,如通感一體化通信(ISAC)、智能超表面(RIS)、數字孿生(Digital Twin)等,仍處於研究和探索階段。開源可以促進全球科研機構、企業和開發者的協同創新,加速這些技術的成熟和標准化進程。

開源的行業類平台可以為工業互聯網、自動駕駛等垂直行業提供更具適配性的網絡架構和服務接口,降低行業企業的技術門檻﹔另一方面,行業類平台的開源也可以為新技術的引入提供一個開放測試和驗証環境,在推動技術研究、標准制定也具有重要意義。

尹長川認為,在面向6G的開源化和軟件化進程中,仍然有關鍵技術和產業挑戰需要突破,包括全雲化網絡架構與智能化升級,從芯片到應用的全棧開源技術研究等。此外,當前底層算力的開源,目前還是6G開源體系裡面相對薄弱的一個環節。實現一個開源化和軟件化的6G,還需要產業鏈各方,包括運營商、設備商、科研機構的共同努力,營造生態,制定標准。

“6G產業生態”平行論壇的執行主席、中興通訊副總裁段向陽認為,6G的願景不再只是更高速率、更低時延,而是要支撐數字經濟發展,圍繞真實的業務場景、產業需求和商業閉環來定義技術方向。

他提到,中興一直在積極推動6G的跨行業探索。早在2018年,中興就啟動了6G相關的技術研究,並與多個行業伙伴展開合作。在今年巴塞羅那MWC展會上,中興與國內的機器人企業開展了具身智能機器人方向的6G技術研究﹔探索如何通過6G網絡的高效連接、計算與雲端智能協同,為機器人提供更強的感知能力和計算能力,助力其應用場景拓展。此外,中興在6G的通感一體、天地一體化、端-邊-雲協同等技術方向上,也與多個行業伙伴展開聯合研究。未來6G的價值不僅體現在網絡能力的提升,更在於其如何賦能各行各業,實現跨行業融合。

“空天地一體化與數字低空”平行會議聯合主席、希臘美國學院(ACG)副院長、Constantinos B. Papadias教授通過視頻表示對參加此次大會充滿期待。他認為,6G相關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拓展了各領域邊界,還促進了通信、雷達、汽車、無人機等跨行業協作。這些技術融合源於機會與需求,如降低能耗、成本及實現廣泛覆蓋。他強調,研究要產生市場影響,需從一開始聚焦實際問題,應盡早開展實驗驗証,以提升技術成熟度、加速產業化,產學研早期合作能推動6G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創造商業價值。(楊易臻 蔡姝雯 張宣)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

(責編:張鑫、龔世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