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連雲港:實施18項海洋開放創新發展行動

2025年04月09日15:41 |
小字號

春風裹挾著海浪拍打著1500噸重的中尺度試驗船船殼,一根高10米、直徑1.8米的圓筒在風中急速轉動。原來,這個大圓筒是風力助推轉子,可以利用逆風側氣壓增大和順風側氣壓降低產生的升力,並通過電機驅動轉筒旋轉,為船舶提供推力。

這艘由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和中船集團七〇二所共同研制的中尺度試驗船,名為“創智號”。該船總長55米,型寬10米,型深5米,排水量約1500噸,其可用於船舶創新節能技術的應用驗証、船舶基礎水動力性能的研究。

這是連雲港市海洋開放創新發展行動中最重要的科技大平台。據連雲港市發改委消息,今年,該市將實施18項海洋開放創新發展行動,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促進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深化海洋開放合作,構筑海洋人才集聚高地。

眾所周知,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推動藍色經濟的蓬勃發展對於連雲港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深遠意義,一場從大洋深處發出的開放創新吶喊正在噴薄而出。

春天已來,夏日將至。北半球,西太平洋海域正在醞釀12級的熱帶氣旋。這些被大家稱為台風的熱帶氣旋其實與海洋的渦旋息息相關。

要想更好地預報台風,必須了解這些渦旋的前世今生,增強對渦旋的海氣界面水文氣象要素觀測分析。為此,我國各科研單位組織了“聽風”團隊。而為這個“聽風”團隊提供無人艇技術的正是江蘇海洋大學無人艇技術團隊。

江蘇海洋大學的海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靜靜地停放著一艘長5.6米、寬2.4米的橙色船艇。“我們的無人艇不僅開得快,而且智能感知航行,智慧又聰明。”江蘇海洋大學測繪與海洋信息學院教授周立介紹,這源於無人艇上部配置了雷達及其視覺系統和氣象傳感器,在船的水下部分又有聲學傳感器,因此可以“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完成科考船上科研人員布置的任務。

今年,這樣的海洋新技術正成為連雲港市海洋開放創新發展行動的重點。該市科技部門將編制海洋科技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清單,征集涉海企業技術需求、發布涉海科技成果榜單,支持海洋產業關鍵核心技術迭代升級。

與此同時,連雲港將推進海洋科學等海洋領域優勢學科和涉海類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建設,開展涉海類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舉辦第七屆區域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研討會等活動,促進科技和產業融合發展。預計全年將新增涉海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3家以上、認定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0家以上。

此外,連雲港還將在市級科技計劃中支持發展海洋尖端智能技術、無人技術、重大裝備和高端產業﹔支持太湖實驗室連雲港中心建設,打造深遠海裝備海邊試驗與綜合保障基地,推動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試運行,建設“一帶一路”技術轉移中心和“一帶一路”海洋信息共享平台、創新資源對接平台與技術轉移配套服務平台﹔積極促進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新建涉海企業研發機構3家以上,讓科技成為當地深耕藍色國土的平台載體。

創新是推進海洋產業發展的動力,改革開放不斷拓展海洋產業的龐大市場。

隨著最后一倉混凝土澆筑完成,連雲港國際糧食集散中心一期工程第4組筒倉順利封頂,這標志著該工程筒倉主體結構全面完工。該項目將建設4組筒倉群,包含45個立筒倉和22個星倉,單倉內徑16.5米、高度達52.5米,總佔地面積超1.1萬平方米,是目前江蘇省內規模最大、高度最高的筒倉群。該項目建成后將充分發揮哈國小麥過境中國唯一離境口岸的功能,成為服務“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隴海蘭新經濟帶的核心糧食倉儲中轉基地。

今年,連雲港市將提升“兩基地一班列”運營質效,聯合徐州建設中歐班列(陸海)集結中心,力爭全年完成國際班列開行超900列,並將爭取新開或加密8條集裝箱航線,建設內貿集裝箱區域中轉中心。並推出“鐵路/長江+連申快航”物流產品,力爭“連申快航”突破13萬標箱。

與此同時,連雲港還將推進旗台作業區至上合物流園全封閉廊道建設,完善上合物流園集疏運設施,拓展上合物流園綜合功能,推進阿克套港集裝箱樞紐項目建設,持續擦亮連雲港“一帶一路”強支點城市名片。

無論是創新還是開放,核心是通過生產要素組合的優化與躍升,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人才正是其中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今年,連雲港將積極推進涉海學院計劃,並研究制定海洋經濟人才地圖。

此刻,黃海的潮汐正將港城的創新基因帶向深藍。每一組筒倉的垂直生長都在丈量海洋經濟的新高度,每條加密航線都在延伸開放合作的新維度。在這場沒有終點的科技長征中,港城正將“向海圖強”的誓言轉化為跨越式發展的現實動能。當春日的海風掠過智能船塢,新時代海洋強市的澎湃潮音讓蔚藍疆域奏響港城新時代的“趕海之歌”。(周瑩 連發 連科)

來源:連雲港發布

(責編:龔世俊、張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