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民生

南通海安:工業“優等生”頻摘文藝桂冠

2025年04月11日06:52 |
小字號

原題:海安以文化“軟實力”涵養發展“硬支撐”

工業“優等生”頻摘文藝桂冠

3月29日,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主辦的2025工業經濟年度會議在海安召開。同一天,中國作協副主席、江蘇省作協主席畢飛宇在南通參加閱讀推廣活動,特別點贊海安濃厚文學氛圍:“光一個海安,就出了那麼多作家!”

經濟建設快馬加鞭,文化事業紅紅火火,海安高質量發展的“雙面繡”令人艷羨——去年,海安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620.9億元,在江蘇長江以北縣級城市中排名第一。與此同時,《濱江警事》(第1部)獲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成為全國三部獲此殊榮的網絡文學作品之一﹔舞蹈《青墩玉影》入選“荷花獎”終評,實現了全省縣級地區歷史性突破。

不僅如此,海安作為全國第十個榮膺“中國文學之鄉”的城市,先后涌現出夏堅勇、吳義勤、何平3位魯迅文學獎得主以及劉旭東、汪政、丁捷等一大批知名作家。截至目前,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省作家協會、網絡作家協會的海安籍會員有近70人,加入海安市作家協會、網絡作家協會的會員近200人。一縣之域而文華璀璨,在當代中國文壇極具辨識度。

海安文化的殷厚“家底”,離不開源遠流長的青墩文化、雄厚的基礎教育實力,以及裡下河水鄉的人文滋養,更源於該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不斷推動文藝創作深度融入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入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形成了創作人才眾多、優秀作品眾多、獲獎作品眾多的“百花齊放”良好局面。

“堅定文化自信,推動高質量發展,以人文與經濟相融共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海安新實踐。”海安市委書記譚真打了個比方:建設“文化強市”就好比構筑一座現代化“文化大廈”,“大廈”的“底座”是基礎文化設施,“主體”是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屋頂”則是名人名作。隻有底座堅實、主體活躍,才能長出“看得見”的繁花和碩果。

先看“底座”:走進江蘇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間佳山書館,周末和節假日很多家長帶著孩子盡享親子閱讀時光。目前,海安累計建成圖書館總分館18個、城市書房5家、文化館總分館11個、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231個。遍布城鄉的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讓這座城市處處氤氳書香。泛書房、海迅集團等民營企業積極參與文化公益事業,建起慧源夜校、魏建功紀念館等公共文化服務陣地。

再看“主體”:青墩遺址博物館常年游客如織,人們在此觸摸五千年江海文明。近年來,海安發力青墩題材文藝創作,舞蹈《青墩玉影》就是將“考古學者”與“出土玉器”相結合,打造海安標志性的文化符號。4月1日,2025上海時裝周迎來了一場東華大學與江蘇華藝集團校企合作人才孵化作品秀。在華藝等文化龍頭企業帶動下,去年海安文化產業營收增幅20%,新增規上文化企業近30家……時至今日,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已成海安建設“文化強市”的最大底氣。

文藝作品不但出彩,更“出圈”。在海安,一年一度的群眾文藝創作節(劇)目會演堅持一辦就是41年。海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顧黎峰說,各區鎮、部門的原創節目同台競技,通過群眾演、演群眾、演給群眾看,培養造就了一批高素質的文藝人才,選拔了一批高品質的優秀文藝作品。

每年設立1500萬元專項文化事業產業發展資金,專列100萬元獎勵專項資金、100萬元扶持資金,用於文藝精品生產,連續頒發11屆“青墩文學藝術獎”,扶持文學作品60多件……海安市市長趙男男說,將更加注重以文興業、以文聚力,不斷推動人文與經濟相融共榮,努力以文化“軟實力”涵養發展“硬支撐”。

耐人尋味的是,獲評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后,面對很多地方拋來的橄欖枝,《濱江警事》作者卓牧閑不為所動,選擇留在海安。在卓牧閑、暗魔師、顧小白、隔壁江叔叔等37名網絡作家帶領下,海安網絡文學聲名鵲起,30余部正能量網絡文學作品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海安是教育之鄉,滋養了我的文學基因,也為文學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活水。”卓牧閑說。(王世停 丁宏波)

來源:新華日報

(責編:張鑫、龔世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