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田變良田 江蘇建成高標准農田面積4401萬畝

原標題:江蘇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准農田
糧田變良田,土裡捧出“金飯碗”
四月春光好,萬物生長時。沛縣沛城街道高標准農田項目現場,田塊平整、道路通暢、溝渠完善,一片片田地,遠眺宛若一汪綠海。“這些年,我家500多畝水稻顆粒歸倉,平均畝產1300斤左右,比高標准農田建成之前畝產增加300多斤。”李集傳宇糧食種植家庭農場農場主陳修全說。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建設高標准農田是一個重要抓手。中辦、國辦近日印發《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准農田實施方案》,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目前,全省永久基本農田中,已建成高標准農田面積4401萬畝,佔比82%。作為糧食生產大省,江蘇下一步如何貫徹國家要求,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准農田?
主要特點體現在四個“高”
“高標准農田建設開展以來,路修好了,農用車能開到田間地頭,溝、渠、涵、閘、站等設施都配套了,還有各種高水平農機,讓我的種植規模越來越大。”陳修全一邊在田間忙活,一邊向記者介紹,高標准農田讓機械化作業變成現實,不僅大大解放人力、節肥省水,產量也比過去提高不少。
近年來,沛城街道通過高標准農田建設完善了泵站、防滲渠、機耕橋、田間道路、農電線路等基礎設施,在項目區實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等工程,打造智慧農田數字平台,並在農田面源污染上做好減法,立足“高標准”,錨定建設“噸糧田”目標。沛城街道農技中心主任鹿啟智報出一串數字——高標准農田實施建設后,項目區畝均減少碳排放20%,可節約人工成本20%、節省用肥用藥量15%﹔通過精細化管理,實現小麥平均畝產520公斤、水稻630公斤,全年單產達1150公斤,畝均可增產糧食100公斤、增收270元。
沛城街道是江蘇高標准農田建設的一個縮影。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何益軍表示,江蘇建成的高標准農田,主要特點體現在四個“高”,即農田質量高、產出水平高、抗災能力高、資源利用效率高。
“具體來講,就是田塊相對平整,適宜機械化耕作,機械化水平提高5—10個百分點﹔糧食產能較建設前普遍提高每畝50公斤以上,灌溉保証率基本達到90%,排澇標准普遍達到10—15年一遇,耕地質量等級明顯提升。”何益軍說。
看著自家農田一步步變成“金飯碗”,陳修全喜笑顏開:“建設高標准農田富了咱老百姓口袋,是利國利民的好政策。”
改造提升多管齊下破除堵點
隨著高標准農田建設覆蓋面的不斷擴大,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准農田還面臨一些堵點。何益軍舉例說,部分地塊碎片化、田塊平整度差,原先建設的部分高標准農田與現代農業發展不相適應,迫切需要改造提升,建成的農田基礎設施點多線長、面廣量大、布局分散,長效管護仍需加強等。
以地塊碎片化為例,建湖縣高作鎮陳甲村農田耕地面積總共3768.9畝,田塊分成3200多個,細碎零散、雜亂無章,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生產效率提高。“像我們村的王玉波大叔,他有7.6畝地,分散在6個田塊,最遠的地塊離家3裡多路。”陳甲村黨總支書記魯曼說。
對此,江蘇統籌推進高標准農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工作,適當降低對單個項目的立項規模要求,以村為單元、鎮為單位整區域實施,推進零散地塊打包建設。同時,自然資源部門積極開展土地綜合整治。
“土地‘打包’后,王玉波自家耕地分毫不少,他每天少跑幾裡路,節約了不少成本。”魯曼表示,實施高標准農田建設后,陳甲村淨增耕地488畝,田塊被整合成69塊,大大提升了耕地連片化、規模化種植水平,村集體經營收入從2019年的21.43萬元提至2024年的93.47萬元﹔開展社會化綜合服務,在耕種管收全流程畝均可節約成本120元,保底稻麥畝均產量可達2150斤。
江蘇還推出多項措施,多管齊下破除堵點:加快開展高標准農田調查摸底上圖入庫工作,精准掌握每個田塊的具體位置、設施運行、土壤質量、種植經營、糧食產能等信息,為有針對性地改造提升和高效利用提供依據﹔推廣應用高標准農田建設全過程信息化系統,實現全過程可追溯建設監管﹔探索多元化管護,鼓勵政府購買服務或委托專業機構開展專業化管護,調動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民積極性,直接參與使用率高的小型設施管護工作。
全域建設高產穩產現代化良田
中辦、國辦印發的《方案》明確,長江中下游地區要重點做好田間設施現代化配套升級,開展旱、澇、漬綜合治理。“對江蘇而言,這是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一項重要建設措施。”何益軍表示,近幾年,江蘇順應適度規模經營、宜機化作業、標准化生產的發展需求,堅持集中連片、規模建設、綜合治理,加快推進農田基礎設施現代化配套建設,取得良好進展與建設成效。
近兩年,江蘇在智能化、綠色化農田建設方面不斷加大探索力度,建成一批配套全、質量好的智慧農田。比如,昆山市陸家未來智慧田園選址45畝建設具備國際先進水平的A+溫室工場,安排300畝農田布局稻麥無人農場,同步實施多類新型農業設備試驗、示范載體等項目。海安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標准農田項目區實施排灌系統生態化改造試點工作,主要利用已有的灌排渠道、溝塘等,構建灌排水循環體系,打造4000畝生態農田。
何益軍還向記者介紹了江蘇下一步“建設清單”——
根據不同地域特點,開展田間灌排設施升級改造,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技術,積極推進智能泵站建設,探索已建泵站智能化改造等。適應農業機械化作業需要,加大平田整地力度,促進碎地變整田﹔集成土壤改良等技術措施,著力提升地力水平。科學規劃農田路網,優化布局機耕路生產路。合理安排農田林網,加強農田溝渠坡面防護,探索排灌系統生態化改造,鼓勵利用現有溝塘建設退水收集淨化設施,促進農田退水淨化再利用。
根據《江蘇省高標准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十四五”“十五五”全省將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准農田3000萬畝,到2028年底前把目前具備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准農田,力爭到2035年將符合建設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現代化良田。(吳瓊 姚政宇)
來源:新華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