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海安:“以才興產”賦能縣域經濟

原題:海安“以才興產”賦能縣域經濟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纖維樣品放大至2萬倍后的微觀分子結構。”4月3日,在江蘇聯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內,一台高精度電鏡設備正在工作。該設備系企業自主研發,南通唯一,最大可將纖維樣品放大至30萬倍。
另一邊,今年剛進站的浙江理工大學博士郭慶正在操作靜電紡絲機(中式機)。在強磁場作用下,功能顆粒迅速而牢固地附著在面料上,使之增強功能性。郭慶說,傳統技術整理出的面料耐洗性差,且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污水,而用靜電紡納米技術整理無須用水,耐水洗次數從七八次增至50次以上。
“依托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每年4500萬元的研發投入,公司每年都有一批特色功能紗線及面料新產品問世。”聯發紡織總經理於擁軍說,用靜電紡納米技術生產的面料目前已經形成1.5億元銷售額,與傳統技術相比能耗成本下降30%。
在海安,一場以“博士后工作站”為引擎,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突圍之戰正在上演,並成為縣域經濟撬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支點。海安市人社局統計,海安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通過科技創新,累計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49.7億元,利潤4.75億元,納稅總額2.2億元。
留得住,在站人數全市最多
3月18日,省人社廳公布2024年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備案情況。海安金鍛工業有限公司正式獲批設立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至此,海安已有29家省級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數量位列南通市第一。其中,國家級25家。
近年來,海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高端人才引育載體平台建設工作,建立“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工作體系,全方位、大力度鼓勵和支持博士后工作站建設和運行。海安市人社局以“優化博士后工作站的空間布局、產業布局、支持政策,持續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提升放大博士后工作站的功能平台作用”的“三優化、兩提升”工作部署,持續推進博士后工作站建設。
“通過在海安開發區、海安高新區設立國家級區域性博士后工作總站,形成兩翼齊飛,其他區鎮互為補充,協同競爭發展的新格局。”海安市人社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晨說,海安的特點是緊緊圍繞“五群十鏈”現代產業體系,精准嵌入博士后工作站,實現每個產業集群、產業鏈設有博士后工作站的龍頭企業不少於1家。
海安不斷優化支持政策,調整在站博士后的生活補貼政策、增設開題項目資助,吸引更多的博士后人才到海安創新創業。
“我們每年從運行情況良好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選取一定數目的優質設站單位,給予10萬元至15萬元的專項補助獎勵。”海安市人社局副局長朱明說。
今年3月,海安出台新的人才強市政策,其中,對企業進站博士后,全職在海安工作的,三年內可享受每月5000元的生活津貼﹔出站的博士后留在海安創新創業的,三年內可每月享受3000元的生活津貼。近4年累計發放623萬元。
政策吸引人才,服務留住人才。3月31日,江蘇繁華與南開大學聯合招聘張瑞博士進站﹔4月1日,中國天楹與中國科學院過程研究所聯合招聘張宇燕博士進站。至此,海安先后有59位博士后進站,現有47位博士同時在站,在站博士人數南通各縣(市、區)最多。2024年新增博士6位,今年已新增博士6位,新增博士后人數在南通各縣(市、區)也是最多。
活力強,運行模式將成省標
4月3日,中國天楹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實驗分析中心內,各類先進儀器有序排列。研究人員專注投入酸度實驗,其結果將為水質分析提供更為精准的數據支撐,進而推動相關科研工作。
天楹集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果轉化率強。廢塑料利用是實現碳中和、固廢資源化的一大難點,迄今為止,國內外鮮有利用生活垃圾中的廢塑料制備垃圾袋和垃圾桶的產業化應用。2018年進站的韓丹博士不斷嘗試,通過大量實驗充分証明,生活垃圾中的廢塑料也可以通過改性完成再生利用,為從事該行業的企業提供了產業化基礎和參考。
天楹集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自2017年建站以來,經過多年發展,已實現從建站到示范的轉變,課題研究從垃圾分類到“無廢城市”的建設,縱橫跨越六七十個小分支。2021年,該站榮獲江蘇省示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稱號。該站博士后成功申請《江蘇省餐廚垃圾焚燒協同技術標准》和《江蘇省餐廚垃圾收運服務規范》兩項江蘇省省級標准。
海安注重博士后工作站建站標准建設,推動更多企業建站,去年起草的地方標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蘇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建設管理規范》正式實施,填補南通市空白,並在省立項,即將成為江蘇省地方標准。
從“野蠻生長”到“標准引領”,海安以制度創新重塑博士后工作站質量內核。2024年,有6位在站博士后成功獲批6項國家級博士后科研項目,鑫緣集團李萍、周衛紅,曙光機電劉海東,文鳳化纖李穎果,亞太輕合金錢煒等5位博士同時獲批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8萬元﹔興華膠帶何艷芳博士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資金30萬元。
成果豐,陪伴企業走向高端
江蘇鐵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汽車玻璃、軌道玻璃、大飛機玻璃、特種玻璃生產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公司能取得現在的成就,主要得益於科技創新,這背后博士后工作站發揮了巨大作用。”上周,江蘇鐵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銀茂接受採訪時說。
2022年10月27日,鐵錨科技獲批設立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站至今,共有3名博士進站。2018年,江蘇大學博士王雙進站,主攻應用於軌道交通前擋風玻璃新材料研究,此前該材料一直依靠進口。經過共同研發,產品成功實現國產化。如今,光是國內市場,該公司軌道交通前擋風玻璃的市場佔有率就超過60%,並出口韓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創新技術促進行業技術進步,已經成為海安龍頭企業增強市場競爭力的利器。
鑫緣繭絲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江蘇的優秀站,2010年8月成立,先后與蘇州大學、江蘇大學、江蘇科技大學聯合招收培養了7名博士后,承擔了20多項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特別資助項目,攻關產業關鍵性技術,形成20多項發明專利,10多項科技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
我國是絲綢大國,每年生產約15萬噸生絲,脫膠過程中產生3.5萬多噸絲膠。鑫緣集團建站不久,邢鐵玲博士就開展《絲膠回收與綜合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研究,開發了回收絲膠的應用工藝及技術,科研成果榮獲2013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關晉平博士致力於紡織品生態阻燃改性技術的研發,獲評江蘇省雙創博士,科研成果獲中國紡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鑫緣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儲呈平說:“隨著絲膠回收,功能性蠶絲棉、功能性絲綢材料開發利用等科研成果的及時轉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經為公司創造了10多億元的經濟效益,同時帶動了行業技術進步。”
持續推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設,深度引進博士后人才,已經成為海安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的“核反應堆”。截至目前,海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員共發表專著4篇,發表論文86篇,17名人才承擔國家級項目,11名人才承擔省級項目,7人獲省科技進步獎以上獎勵,1人入選省卓越博士后計劃。
十年磨一劍。海安市人社局統計,海安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通過科技創新,累計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49.7億元,利潤4.75億元,納稅總額2.2億元。
記者 趙勇進 通訊員 蔡誠 顧愛東 謝志軍
來源:南通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