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人民日報海外版︱江蘇連雲港:“海上菜園”致富經

本報記者 丁美棟
2025年04月18日06:5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4月18日10版 版面截圖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4月18日10版 版面截圖

漁民在連雲港市海州灣漁場養殖區收獲紫菜。王健民攝(新華社發)

漁民在連雲港市海州灣漁場養殖區收獲紫菜。王健民攝(新華社發)

在連雲港市的一處紫菜一次加工企業,工人們在檢查干紫菜。本報記者 丁美棟攝

在連雲港市的一處紫菜一次加工企業,工人們在檢查干紫菜。本報記者 丁美棟攝

原題:“中國紫菜之都”江蘇連雲港——

“海上菜園”致富經

紫菜飯團、紫菜醬、海苔卷……紫菜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人們日常餐桌上的“常客”。在江蘇省連雲港市,紫菜不僅是一道“鮮味”,還是一座“富礦”,成為當地沿海各縣區重要的海洋富民產業。

連雲港紫菜產業有50多年的發展歷史,已形成包括科學育苗、海上養殖、精深加工、市場流通和國際貿易在內的完整鏈條。2021年,連雲港獲評“中國紫菜之都”。從這片“海上菜園”產出的“紫色鮮味”,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靠的是養殖戶的‘繡花功’”

黃海潮涌,鷗鳥翩躚。3月份的連雲港市贛榆區海域,千頃碧波間浮動著條條繩索網帘,仿若海上琴弦,葉片狀的紫菜便在其中隨浪搖曳。趁著晴好天氣,當地漁民駕船穿梭其間,進行紫菜的末茬採收,一派繁忙景象。

漁民王長富是土生土長的海邊人,這位有20余年紫菜養殖經驗的“老把式”告訴記者,漁民們正在收割的紫菜品種叫作條斑紫菜,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紫菜品種。“一些人可能不知道,紫菜蛋花湯中的紫菜和制作海苔、壽司等食品中使用的紫菜差別較大:一種是壇紫菜,另一種便是條斑紫菜。”王長富介紹,條斑紫菜藻體輕薄柔嫩、營養豐富,加工后色澤烏黑透亮、味道鮮美,深受中高端消費市場喜愛。

江蘇省是中國條斑紫菜的主產區,其中約1/4產自連雲港市贛榆區。“這裡的海域水質清澈,鹽度適中,是紫菜培育生長的天然優良產地。”王長富說。有數據顯示,今年贛榆區條斑紫菜養殖面積超9萬畝,預計年產量3萬余噸。

紫菜養殖的過程看似“靠天吃飯”,其實大有門道。“靠的是養殖戶的‘繡花功’。”王長富捧起一把剛採收好的紫菜,邊觀察成色質量邊說:“紫菜嬌貴得很,對於水質、水溫、光照等方面要求較高,甚至洋流流速的變化都會對品質產生影響。我們會密切關注養殖環境的細微變化,像呵護剛出生的嬰兒般呵護紫菜。”

為了養殖出高品質的紫菜,紫菜養殖戶從育苗階段就開始下功夫。“好苗出好菜。”來自連雲港連雲區的紫菜養殖戶胡森林說,“我們每年都會根據養殖海域的環境特征,向一些高校及科研機構提出需求,由他們專門研制合適的苗種以供養殖。”為了推廣高效紫菜育苗科技和提高栽培的抗風險能力,連雲港不少地區實行紫菜工廠化育苗模式,優化苗種培育過程,建立條斑紫菜良種培育、保種育苗基地,提高育苗效率和苗種質量。

還有養殖戶在“混養模式”上做文章。在連雲港連島海上的一片紫菜養殖區,條紋分明的網帘下吊著成串生蚝。養殖戶劉永向記者介紹:“紫菜在表層海水生長,其產生的膠質是貝類的天然餌料。生蚝附在海底,能夠過濾海水中的懸浮顆粒物。這種垂直分布的‘混養模式’讓紫菜和生蚝能夠共同利用海水中的養分和光照,有‘1+1>2’的養殖效益。”

“混養模式”充分利用海區資源,提高單位面積紫菜和生蚝產量,促進漁民增收致富的同時,還能有效防止養殖海域富營養化,生態效益顯著。當地給這種模式起了個詩意的名字——“琴弦下跳動珍珠”。

發展綠色富民產業鏈

將收割下來的條斑紫菜進行初揀和清洗,原藻經過脫水、調和、澆制、定型等工序成為干紫菜,質檢工人按照顏色、光澤、形狀優劣,手工剔除不合格品……在位於贛榆(柘汪)紫菜產業園的東潤海產品有限公司,記者見到了紫菜初加工的全流程。廠長秦濤介紹,洗好的紫菜原藻要及時加工,還要精確控制好各項工序中的調配比例,才能生產出均勻分布、厚薄合適的優質成品。

生產用水難和廢水治理難,是不少紫菜加工企業的困擾,但在東潤卻不是問題。“公司生產用水由園區統一提供,廢水由園區集中處理,生產流程更規范,衛生程度大大提高。”秦濤說。

據了解,柘汪紫菜產業園作為江蘇省首個紫菜加工全行業電氣化覆蓋示范區,將原本“小而散”的紫菜加工戶集中起來統一管理,實現集約化、規模化、綠色化生產。贛榆區柘汪鎮有關負責人介紹,通過規范園區配套,有利於放大本地產業優勢、打造特色紫菜品牌,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據了解,贛榆區有100多家企業參與到包括生產、加工等多個環節,每年可加工紫菜60億張。

初加工后的干紫菜要想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味,還需經歷二次加工。

夾心海苔、調味海苔、海苔絲……在位於贛榆區青口鎮的漁樂春海苔有限公司產品間,上百種海苔類成品琳琅滿目。“我們有紫菜二次加工生產烤線20多套,1.4萬平方米的兩棟廠房內,每年可加工干海苔3000萬張。”漁樂春海苔有限公司銷售經理李加強說。

市面上的海苔產品種類繁多,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我們不打價格戰,而是在調研市場需求的基礎上,打磨產品、提升品質。”李加強以公司推出的一款橄欖油岩燒海苔舉例,“這款產品非油炸,隻添加了橄欖油,配料干淨健康,口味咸甜適中,特別受到‘寶媽’群體的推崇,在海外市場的反響也很好。”

紫菜產業繁榮還帶動了就業,當地越來越多人嘗試“下海”搞養殖。“我們會向周圍農戶售賣紫菜苗種,並統一收購他們養殖好的原藻用作原料。農閑時刻,農戶還可以從事紫菜加工操作,形成良性循環。”秦濤向記者介紹。

三產融合也是延伸這條“紫色”產業鏈的新賽道。胡森林所在的高公島街道,便將包括紫菜在內的農漁養殖加工等鄉村特色產業和文旅相結合,積極完成從漁島到旅游勝地的轉變。據了解,高公島街道現有民宿37家,通過探索微型商業街、庭院經濟、橋下經濟等消費新模式,為村民提供更多增收途徑,帶動農產品及鄉土美食銷售。

紫色鮮味飄香世界餐桌

2月初,贛榆區今年新春首場紫菜交易會開市,140余家生產廠家的紫菜產品進場交易,提供8.9萬箱紫菜原料,共計約5億張干紫菜。交易會吸引了國內外50余家客商前來採購,成交額約2.6億元。

不同於其他農產品市場的喧嘩熱鬧,佔地約1萬平方米的贛榆紫菜交易中心反而有些安靜:因為這裡隻有買方和商品,沒有賣方。在現場,一箱箱經一次加工的干紫菜整齊排列,標簽上標明生產廠家、產品等級等信息,箱體印著生產批號可追溯採收時間與栽培海域。採購商逐箱查看,通過觀察色澤、觸摸、對光查看、烤制后聞嘗等方式判斷品質並記錄報價,錄入交易中心信息系統。系統按報價促成交易,價高者得。

不少交易商評價,這種買賣雙方不直接見面的競價方式,能夠讓買方隻關注原料需求,讓賣方隻關注成品質量,交易“按質取勝”,成交價格更為公平合理。自2018年贛榆紫菜交易中心啟動交易至今,累計干紫菜銷售額超10億元。

每期紫菜交易會吸引不少國外客商前來採購。“在交易會上,有來自日本的客戶看中了我們公司的優質干紫菜,大量採購用於精深加工。”秦濤說。紫菜作為連雲港農業對外出口的拳頭產品之一,當地擁有出口紫菜備案生產企業近300家,紫菜養殖基地約40萬畝。數據顯示,2024年,南京海關所屬連雲港海關共監管紫菜類產品貨值7.4億元。

外貿市場的打開,為連雲港紫菜加工企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記者了解到,一些加工企業在阿裡巴巴國際站、速賣通等平台開通網店,有的廠家去年出口上萬箱紫菜食品。連雲港紫菜正“逐浪出海”,飄香世界餐桌。

“出海”潮流下,漁樂春也邁出了“走出去”的步伐。“去年,我們自主出口了第一單海苔類產品。”李加強回憶,訂單客戶是位加拿大華人,雙方達成初步意向后,客戶父母親自來到連雲港,充分了解公司實力后,才最終敲定了訂單。“由於是第一次自主出口,辦理相關手續、認証標准對我們而言都是新事物,是一個需要學習探索的過程。”李加強說,最終出口訂單順利完成,為企業開拓了新的市場空間。

農產品進出口小微企業居多,這些企業對國外法律法規掌握不足,抗風險能力較差。為幫助紫菜企業擴大出口,連雲港海關在加強出口紫菜原料、成品全過程質量安全管理的同時,依托“農產品優進優出工作室”平台,派專人整理收集主要貿易國有關紫菜類產品的法律法規和檢驗檢疫要求,幫助企業有效應對技貿壁壘。

“我們最近在對接泰國、越南等地的客戶,希望‘出海步伐’越走越穩、越走越遠。”談到公司出口前景,李加強充滿希望。

(責編:張鑫、耿志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