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江蘇宜興:鍛造科技人才“強磁場”

2025年04月21日06:46 |
小字號

原題:解碼“院士之鄉”何以鍛造科技人才強磁場——

宜興用“最強大腦”賦能“最優平台”

“買田陽羨吾將老,從初隻為溪山好。”約1000年前,一代文豪蘇東坡與宜興人蔣之奇在瓊林宴上的暢談,留下日后卜居宜興的君子之約,讓無數人對宜興充滿想象。如今,宜興也以非凡魄力孕育出32位兩院院士和超萬名教授,成為聞名中外的“院士之鄉”。4月19日,2025宜興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大會盛大啟幕,人們的目光再次聚焦千年陶都,探尋其背后“產才共生”的創新答案。

回望2024年,宜興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3.51%,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2300億元,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740家、位居全省縣市第二。從人才數值上看,宜興擁有高層次高技能人才12萬人,年均引進大學生超8000人、高層次人才超800人、留學歸國人才超300人。一座江南小城,何以書寫出產業興旺和人才井噴的輝煌篇章,又何以鍛造科技人才“強磁場”?答案鐫刻在歷史深處,也在城市創新發展的密碼中。

“院士之鄉”的底蘊傳承

流淌千年的人才基因

江蘇南部、太湖西岸,地處錦繡之地的宜興自古以來便崇文重教,耕讀傳家,代代相繼。從北宋蘇東坡“買田陽羨”到明清私塾遍及鄉野,再到“一門九侯”“四代英杰”“一邑三魁”的美談,宜興用千百年的文化沉澱,鍛造出魁星閃耀的恢弘景象。

而翻開近現代歷史上的人才卷軸,徐悲鴻、吳冠中、胡煥庸、潘菽、周培源等宜興籍泰斗巨擘的名字發出熠熠光芒。新中國成立以來,這片不足200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共走出了32位兩院院士、120多位大學校長和萬余位教授,成為名副其實的“院士之鄉”“教授之鄉”。

如何令人才活水奔涌不息?密碼既鐫刻在崇文重教的千年文脈中,更躍動在與時代同頻的政策脈搏裡。2012年,宜興在無錫地區率先出台了“陶都英才”政策,從政策保障、資金扶持、服務舉措等多個方面為人才集聚創造條件。十三年磨一劍,“陶都英才”政策歷經數次修訂提升:首創“愛才節”提供優質暖心服務,發放英才卡集成30余項專屬服務,打造人才友好型基地,設立陶都英才創業投資基金撬動社會資本……現已形成覆蓋頂尖人才、領軍人才等多層次多領域各類別人才,以及人才創新創業全鏈條的政策體系。

據悉,近三年來,宜興認定了市級創新創業人才(團隊)項目135個,引進高層次人才超2200人,人才綜合競爭力位居全省縣級市前列。

“院士經濟”的聚變效應

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創新躍遷

院士,是宜興人才成果的亮麗名片,也是聯通產學研的重要媒介。作為長年雄踞全國百強縣前列的城市,宜興深諳頂尖人才對產業的帶動作用,依托高端人才資源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院士經濟”發展模式。

2024年,宜興新增3家省級院士工作站,分別為江蘇雅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南米道江蘇科技有限公司和江蘇中宜金大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入選數量居全省縣級市第一。

其中,江蘇雅克科技從傳統化工企業蛻變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與華東理工大學朱為宏院士團隊共建聯合創新中心,推動前驅體、光刻膠等關鍵材料國產化,部分產品實現量產﹔江南米道深耕功能性稻米全產業鏈,依托中國工程院陳君石院士團隊研發低GI健康食品及營養方案,推動產業標准化升級﹔中宜金大環保研究院則聯合南京大學任洪強院士團隊,專注污水低碳脫氮技術研發,引進博士碩士40余名,強化產學研協同創新,助力環保技術突破與人才培養。

為持續激活院士“最強大腦”資源,宜興創新打造“院士之家”,打通院士服務、院士成果轉化、院士產業等發展鏈條,在項目扶持上實行“一事一議”,全力支持院士及團隊項目落戶,形成“一院士帶一產業”的鏈式效應。與此同時,宜興大手筆謀劃建設陶都科技新城、培源科學城兩個科技新城,全市各個鎮街實現無錫市級以上科創載體全覆蓋,近三年建成投用科創載體320萬平方米,布局運營科創飛地12家、位居無錫第一。

如今,宜興已搭建近200個省級以上科研平台,累計吸引超40萬名人才集聚扎根。

“產才共生”的生態密碼

從“引鳳筑巢”到“群鳳齊鳴”

歷經時代淬煉的宜興擘畫著“以產聚才、以才興產”的藍圖,在產業版圖上編織人才與產業同頻共振的錦繡未來。

先看一組數據:2024年,宜興規上工業總產值5719.7億元、增速位居無錫第二﹔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1.6%,培育出產值超1700億元的電線電纜產業集群、超500億元的新能源產業集群。亮眼的數據背后,是優質人才對產業發展的智慧托舉,也是宜興推動產業鏈和人才鏈深度融合的生動實踐。

宜興緊扣“3+3+N”現代產業集群建設,與40多家高校開展戰略合作,每年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近200個,聘請一批高校院所專家教授為“宜興市首批科技成果轉化專家顧問”,將技術、人才、產業編織成高質量發展的經緯網。

為了打造人才集聚的“強磁場”,宜興除了“全家引進”的人才服務,還切實考慮青年人才的安身需求,持續完善青年人才驛站、人才公寓建設,解決青年人的“后顧之憂”。

在城市與人才的雙向奔赴中,一批批企業和人才也在宜興嶄露頭角,以科創智慧反哺城市。這裡,有解決了中國核電關鍵材料長期進口依賴的寶銀公司,也有遠東控股集團為國之重器“龍華一號”提供支持。

創新人才的追光逐夢之旅,在宜興啟航,亦在此處落地生根。

人才引用的“鏈式反應”

層巒之上再攀高峰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宜興的過去因人才而聞名,宜興的未來也會因人才而延續輝煌。陶都燃燒千年的火焰,不僅能烹出“陽羨雪芽”的茶香,也可點燃“逐浪星辰”的科創豪情,攀登產業高峰。

面向星辰大海,宜興將以戰略眼光布局未來,積極爭取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大科學裝置的落地布局,在集成電路、新能源等領域規劃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高能級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

突破傳統人才引育路徑,加快在海內外高端人才聚集地和科技領先居高點布局一批人才科創飛地﹔做大做實做優院士經濟、在外賢達經濟、校友經濟、海歸經濟,充分挖掘這四類重點群體社會網絡、地緣人緣、業緣學緣等資源優勢,釋放人才互引互薦“鏈式反應”。

樹牢“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加強政策引領,主動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對人才的新需求。持續提升服務水平,以城市溫度涵養人才厚度,讓創新種子在陶都沃土生根發芽。

從吳冠中筆下的江南水鄉到新時代的科創新城,宜興正用“最強大腦”賦能“最優平台”,以“產才共生”破解高質量發展密碼。在這片創新熱土上,人才與產業的交響樂曲正勁,下一場人才與城市的熱烈奔赴又將上演。(喻婷 李楠 段麗娟 吳仁杰)

來源:新華日報

(責編:張鑫、龔世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