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圖強 江蘇2024年海洋經濟總量破萬億

原題:去年全省海洋經濟總量破萬億
江蘇飛躍星辰大海鍛造“藍色”增長極
浩瀚的藍色海洋蘊藏著無限機遇,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作為東部沿海省份,江蘇區位優勢獨特,擁有海域面積3.75萬平方公裡、海岸線954公裡。面向大海,江蘇發展潛力巨大,是共建“一帶一路”新亞歐大陸橋沿線地區、長江經濟帶、淮河生態經濟帶的重要出海門戶。承載著優良的條件,江蘇點燃了“藍色引擎”,高質量發展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船舶工業等多種產業,江蘇海洋制造業持續向智能化、高端化和綠色化方向轉變,涉海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呈井噴式增長。一周前公布的《2024年江蘇省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去年全省海洋經濟總量突破1萬億元。江蘇正以蓬勃的姿態向海圖強,鍛造“藍色”增長極。
向海要能源,這裡“風”“光”正好
和煦的春風,吹拂著江蘇東部沿海灘涂。在東台竹根沙和條子泥海域,一眼望去,100多台巨型“風車”屹立在萬頃波濤之上,源源不斷地“吸風吐電”。這些“風車”年發電量近14億千瓦時,可滿足近200萬居民年用電需求。由此向北82公裡,在大豐經濟開發區風電產業園的江蘇金風科技有限公司總裝廠實驗室裡,一台新樣機正在接受測試。這裡主要組裝機艙及葉輪的結構件,從2兆瓦海上風機起步,現在已可制造最高11兆瓦海上風機,整機年產能超1200台,其中30%出口海外。
沿著海岸線繼續向北,到達遠景能源鹽城射陽制造基地,這裡打破國外壟斷,自主研發“風車”關鍵核心部件。去年,遠景正式下線16兆瓦至18兆瓦的海上大機組,作為國內首台“碳中和”大兆瓦風機,它標志著中國風電裝備制造水平邁上新台階。今年,這裡新投資10億元的集成傳動鏈研發基地項目已啟動,將專注於傳動鏈等核心部件的研發生產,並配套海上大兆瓦風機的生產。
憑借獨有的“風光”資源稟賦,近年來鹽城實現了從資源開發到高端制造的聯動發展,形成了集研發設計、裝備制造、資源開發、運維服務等環節於一體的海上風電產業鏈。而除了完整的產業鏈生態圈,鹽城海上待開發的資源也令各大能源企業紛至沓來。鹽城市發展改革委新能源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鹽城已聚集41家規上企業,形成全國最大規模的海上風電產業集群,整機產能約佔全國的40%。2024年,鹽城推動3個265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建設,全市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1676萬千瓦,新能源發電量達312億千瓦時,連續15年居全省首位。鹽城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海上風電第一城”。
2024年,全省海上風力發電量328.0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6.9%,海上風力發電累計裝機容量達1183.3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和年發電量均位居全國前列,實現行業增加值92.8億元,比上年增長7.6%。今年,“發展海上風電”首次被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放眼江蘇全省,不僅是鹽城,南通、南京、無錫、常州等地風電裝備產業園也全面推動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合力鍛造全國最全的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鏈。伴隨著海風,整個江蘇沿海灘涂,“風車”林立,銀白色的葉片隨風周而復始轉動,與一座座輸電鐵塔、一道道輸電線勾勒出雄偉的沿海風光圖。
向海要食物,豐盈“藍色糧倉”
江蘇是農業大省,也是漁業大省,漁業發展歷史悠久,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面對無限多的“藍色海洋”機遇,江蘇向海洋要食物,建設“海上糧倉”。在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季輝看來,“江蘇有基礎、有條件,也有責任加快推動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為推進農業現代化走在前、高水平建設農業強省提供有力支撐。”為此,江蘇將向深遠海拓展、提升產業鏈作為海洋漁業發展的重點方向,以漁港經濟區、遠洋漁業、深遠海養殖為重點,加快推進國家級漁港經濟區、海洋牧場建設,做強做大海洋漁業產業。
濕潤的海風,裹挾著淡淡的咸腥味兒扑面而來,漁船的馬達聲與嘈雜的吆喝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呂四漁港的獨特景色。新打撈上來的梭子蟹、帶魚、鯧魚等海鮮通過傳送履帶,從船艙運進貨車車廂,隨即被運往周邊各大海鮮市場,來到百姓餐桌。呂四漁港是國家級中心漁港,每年海洋捕撈量佔江蘇的三分之一,是周邊地區海洋捕撈船舶的主要出海通道和停泊港口。
呂四漁場系中國四大漁場之一,是銀鯧、大小黃魚等名貴水產品重要的產卵地和索餌場。為搶抓“藍色”發展機遇,繼呂四漁場建成中國首個領海外養護型“海洋牧場”后,今年呂四港投資1889萬元,投放3.15萬空方人工魚礁,成功申報又一國家級“海洋牧場”。
除了呂四,我省其他地區也正在加快“海上糧倉”建設步伐。擁有全省最長的海岸線和最廣的海域面積的鹽城,將海洋漁業作為九大海洋產業之一重點培育,通過推動海洋漁業轉型發展、優化海水養殖布局、培育海產品交易電商、支持遠洋漁業發展、加快現代漁港建設等,支撐海洋產業發展格局,讓海洋漁業成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強引擎。如今,不僅在鹽城港濱海港區以東45公裡處的海面中央建造了如同“城堡”一般的“陶灣一號”海洋牧場,破解漁業養殖資源制約瓶頸,拓展耕海牧漁空間,還在三圩鹽場海水養殖基地打造了5000畝高品質海產品養殖基地,通過採取蝦、蟹、貝混養的低密度多營養層次養殖模式,實現年產日本對蝦120萬公斤、貝類625萬公斤、梭子蟹28萬公斤、脊尾白蝦7.5萬公斤,產值近3億元。
為做好海洋漁業大文章,連雲港充分挖掘海洋資源優勢,海洋漁業保持快速增長的良好態勢。在探索海洋漁業從近海走向深遠海的過程中,連雲港打造了“中國紫菜之都”,每年大約有70萬箱紫菜經過加工后運往世界各地。同時,正在打造全國最大的三文魚工船養殖岸海一體化基地,目前已開展工船養殖三文魚項目,計劃今年11月正式養殖,2026年一季度出魚。據測算,項目每年可產約1.2萬噸三文魚。
與創新融合,涉海制造業蹄疾步穩
靠海吃海,是大自然的慷慨饋贈,將資源優勢與科技創新融合,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江蘇發展海洋經濟的一項重要舉措。省自然資源廳發布的《2024年江蘇省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以海洋船舶工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為代表的海洋產業顯示出強勁活力,為經濟大省 “挑大梁”注入強勁“藍色”動力。
今年初,我國自主研發的第四代海洋工程安裝船“志高號”和“志遠號”在南通竣工。作為我國第四代海洋工程安裝船,這兩艘船舶在深遠海吊裝、打樁等方面作業能力出眾。制造這兩艘海上風電安裝船的南通振華重裝碼頭是國家級海工裝備和高科技船舶先進制造業集群所在地,這裡的海工裝備約佔國內市場四分之一,船舶制造業規模居國內第一。
近年來,世界航運市場低迷,傳統造船業遭遇重挫。南通集長江水道和黃金海岸於一身,是發展船舶海工產業的天然港灣。借助資源優勢,南通船舶產業以智能化制造為突破口,主動向高技術船舶、大型海工裝備、特種船舶、豪華郵輪等高端產業邁進,推動制造模式創新提升,實現逆境突圍,轉型升級蹄疾步穩。
在江蘇13個海洋產業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是優勢明顯的產業之一。江蘇省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產業體系齊全,產業鏈條長,產業規模、發展質量、發展速度一直穩居全國前列,已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大省。為進一步推動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江蘇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關於進一步提升全省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競爭力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打造沿江區域世界級船舶海工先進制造業集群,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搭建產業鏈供應鏈集成平台,培育江蘇船舶海工品牌。《江蘇省“十四五”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實現國內市場份額超過40%、國際市場份額達到18%左右,保持全國產業第一等21個量化指標。在一系列的政策支撐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上交的“成績單”十分亮眼。去年,海洋工程裝備制造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提升,在高端海工裝備領域不斷實現技術突破,加速由並跑向領跑轉變。
談及已取得的成果,江蘇省海洋經濟監測評估中心副主任顧雲娟介紹:“總量首次突破1萬億元大關,展現出江蘇海洋經濟強勁的發展韌性與戰略價值。”通過對海洋資源稟賦的深度挖掘,江蘇海洋經濟目前已形成“陸海統籌、江海聯動、河海聯通”的特色格局,同時實現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張韓虹)
來源:江蘇經濟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