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江蘇經濟一季報:從51.4%看創新發展動能

原題:數讀·解碼江蘇經濟一季報⑤
從51.4%看江蘇創新發展動能
創新浪潮席卷江蘇大地,產業升級步伐鏗鏘有力。今年一季度,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1.4%,數據背后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持續發力與產業轉型的厚積薄發。
從前沿科技企業的創新突破,到全國重點實驗室協同集聚﹔從高新區經濟規模在全國挑大梁,到科技金融“生態圈”持續優化……江蘇的科技實力,不僅體現於亮眼的數據,更浸潤在一處處充滿創造力的科研場景、一個個引領行業變革的產業實踐之中,彰顯出我省產業結構深度優化、創新發展動能強勁。
鍛造企業創新“硬實力”
今年的廣交會眼下正如火如荼進行中,江蘇參展規模創下歷史新高。此次參展的江蘇企業中,有749家榮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等稱號。以蘇州穿山甲機器人為代表的8家服務機器人企業,攜人形機器人等前沿產品精彩亮相,展現蘇企“智”造風採。
4月25日,首屆具身智能機器人運動會在無錫惠山舉行。150多台國內當紅的人形機器人走進各自比賽場地,“摩拳擦掌”施展才能。早在去年,無錫就發布未來產業實施意見,將人形機器人作為“新賽道”納入“5+X”未來產業發展體系。位於惠山的高新技術企業天奇自動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將具身智能機器人作為公司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著力開發汽車制造工藝場景算法,推動機器人“進廠”上崗。
最新數據顯示,江蘇全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5.7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8.9萬家。50家企業入圍中國獨角獸企業榜單,入圍企業數量佔全國的13.3%﹔入選中國潛在獨角獸企業181家,佔全國的23.1%。
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的動力源泉,2024年,江蘇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活動經費支出在地區生產總值中佔比超3.3%,達到創新型國家和地區中等水平。截至目前,江蘇牽頭建設了全國重點實驗室44家,數量為全國省份第一,其中,企業牽頭的有17家,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正在深融。
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牽頭建設的高端工程機械智能制造全國重點實驗室,立足工程機械領域開展自主創新,研發了全球首個4000噸履帶式起重機等多個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取得重大技術突破,支撐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南瑞集團牽頭建設的電網運行風險防御技術與裝備全國重點實驗室,在智能電網等領域不斷創新,實現核心技術、裝備的國際領先和自主可控,牢牢守護著我國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生命線”。
構筑高新發展“強磁場”
持續深耕高新園區“增長極”,正為我省產業轉型升級注入強勁動能。
一季度,54家省級以上高新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比重達65.4%,比去年底提高0.5個百分點,高於全省14個百分點,其中,國家高新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比重達65.6%,蘇南自主創新示范區佔比達67%。
近日,記者走進位於南京江寧高新區的霍尼韋爾智能工業科技集團南京工廠,生產線上機器轟鳴、運轉有序。這裡每年生產3億個傳感器,平均每秒就有9.5個傳感器“走”下產線。
“南京江寧高新區優質的營商環境,幫助我們快速發展成為領先的傳感器、開關和控制器產品供應商。”霍尼韋爾中國總裁余鋒說,霍尼韋爾的很多產品開發周期較短,對時間要求非常高,“江蘇有強大的配套能力,短時間內就能找到一大批質量價格有競爭力、響應及時的供應商,也是我們投資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這幾年,我們一直在追加投資。”
世界經濟論壇(WEF)最新公布了一批“燈塔工廠”名單,無錫高新區企業施耐德電氣無錫工廠升級為“可持續燈塔工廠”,成為江蘇省首家“可持續燈塔工廠”。
“可持續燈塔工廠”旨在表彰在碳減排以及循環經濟領域的領先者。“通過數字化,我們將系統、自動化與人靈活地結合起來,實現全生命周期的節能增效。”施耐德電氣無錫工廠總經理史益平說,工廠以數字化驅動綠色變革,讓企業“用最少的料,干最快的活”。以5G柔性生產線為例,在5G賦能下,生產線能像“樂高”積木一樣便捷拼裝,產線布局調整時間從幾周縮短到一天甚至數小時,產品上市時間也因此縮短了25%。
數據顯示,我省現有18家國家高新區,實現設區市全覆蓋,數量居全國第一,經濟規模約佔全國的1/7。這些高新區科技創新氛圍濃厚,奠定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厚實基礎。9家國家高新區進入全國50強,居全國第一。
優化科技金融“生態圈”
增強創新發展動能,離不開持續優化的科技金融“生態圈”。
近日,一場“科技金融進孵化器——人工智能領域項目專場路演”活動在南京舉行。機器人、虛擬現實、智能制造……多家企業通過精彩路演,吸引毅達資本、南創投、協力資本、巨石創投等創投機構和江蘇銀行等金融機構,與之深入交流,並達成進一步對接意向。
耐心資本與高成長性企業平台正在深融。4月16日,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與省獨角獸瞪羚企業聯盟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攜手提升成長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省獨角獸瞪羚企業聯盟秘書長林倩表示:“科創屬性很強的企業,前期資金需求量非常大,政府引導基金、創投基金、銀行科技貸款等多方助力至關重要。”
新一輪產業革命,需要與之匹配的科技金融變革。
3月,無錫發布一攬子金融舉措護航產業“新周期”。其中,在財政性增信資金的支持條件上,“專精特新”“高新技術”成為關鍵詞,符合條件的企業可申請普惠貸、專項貸,尤其是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省級獨角獸企業等,單戶貸款額度最高可達3000萬元。
蘇州市科技局則構建了“科創指數”評價體系,推廣“科創指數貸”增信產品,引導金融機構精准“滴灌”科技企業。今年一季度,“科創指數貸”直接支持1438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獲貸57.6億元、同比增長30%,銀行機構通過“科創指數”評價體系,為4700多家科技型企業提供貸款超1300億元,信貸投放規模與惠企數量雙雙刷新歷史紀錄。
金融要素源源不斷地投入,為企業創新、產業升級構筑更堅實的資本支撐。省科技廳相關處室負責人表示,將以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為重點,進一步強化科技金融精准對接服務﹔鼓勵更多銀行與投資機構合作創新“貸款+外部直投”金融產品,為科技企業跨越式成長提供穩定、持續的資金支持﹔深入推進科技擔保和科技保險,為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分散風險。(張宣 蔡姝雯 楊易臻)
來源:新華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