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競速突圍,長三角汽車產業如何領跑全國?

2025年04月28日06:56 |
小字號

原題:競速突圍!長三角汽車產業如何領跑全國?

今年一季度,長三角汽車生產馬力全開。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1—3月,滬蘇浙皖汽車產量分別為37.04萬、52.16萬、38.72萬、76.17萬輛,三省一市汽車產量累計達204.09萬輛。另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2025年1—3月,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756.1萬輛和747萬輛。這意味著,全國每生產4輛汽車,就有1輛來自長三角地區。

產業鏈長、關聯度高、帶動性強,汽車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市場需求廣闊,同時也伴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作為中國經濟最活躍也是汽車產業鏈最齊全的區域之一,沖刺開局后,緊盯全年目標,長三角區域汽車產業何以競速爭先?

謀變產業布局,鍛造汽車制造“黃金三角”

汽車產業被譽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是衡量國家先進制造業實力的重要標尺,也是各個地區競逐的經濟增長點。

在長三角,汽車產業是三省一市大力發展的重點產業之一。《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圍繞汽車等十大領域,強化區域優勢產業協作,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建設一批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形成若干世界級制造業集群。共同打造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是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的一個縮影。

放眼全國,2024年,汽車產量位次前十的省份分別是廣東、安徽、重慶、江蘇、山東、上海、陝西、浙江、吉林和湖北,產量分別達570.74萬、262.03萬、254.01萬、225萬、183.81萬、180.75萬、175.35萬、169.22萬、150.7萬和138.91萬輛。

記者注意到,自2016年始,廣東的汽車產量一直保持全國第一。但今年一季度開局,卻有變化——1—2月,安徽和廣東的汽車產量分別是44.48萬和37.65萬輛,差距為6.83萬輛,而1—3月,安徽和廣東的汽車產量分別是76.17萬和66.51萬輛,差距擴大到9.66萬輛。

業內人士分析,安徽一季度“登頂”的原因有二:一是產業鏈和產業生態的健全與完善,當下,安徽已集聚奇瑞集團、江汽集團、蔚來、合肥長安、比亞迪合肥、大眾安徽、漢馬科技等7家整車企業,擁有乘用車、商用車、專用車等全系列產品﹔二是統計方法發生變化,今年國家統計局將汽車產量統計從“企業法人所在地”調整為“生產地統計”,受益於此的還有湖南和河南,一季度汽車產量也實現大幅增長。

不隻安徽,蘇浙滬同樣表現不俗,均入圍1—3月全國汽車產量位次前十榜。江蘇的汽車整車品牌主要有理想常州、常州比亞迪、悅達起亞等,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全國汽車零部件產業規模最大的省份,優秀的零部件基礎,為江蘇汽車產業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得益於吉利、零跑等本土企業的有力支撐,浙江汽車產業的發展勢頭強勁﹔上海在我國的汽車產業版圖中始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上海汽車產業集群已形成整車企業、零部件供應商、科技公司和服務商協同發展的高效生態,構建起涵蓋研發設計、智能制造、品牌營銷、售后服務和文化交流的完整產業鏈體系,顯著提升了產業整體競爭力。

突破轉型賽道,新能源浪潮下“搶先機”

面對激烈競爭和復雜外部環境,首季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兩旺,從一個側面印証經濟韌性與活力。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5年1—3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18.2萬輛和307.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0.4%和47.1%,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41.2%。

當下,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正加速變革,在新能源汽車賽道競逐,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長三角一馬當先。從一季度數據可見一斑:1—3月,長三角地區新能源汽車產量達111.23萬輛,佔比全國超三分之一。

二季度甫一開局,長三角就掀起“車展熱”。有中國汽車市場的風向標之稱的上海車展——第二十一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於2025年4月23日至5月2日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行,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的近千家全球知名汽車制造商和供應鏈企業參展,規模創歷史之最。而就在上海車展開幕前幾天,豐田雷克薩斯新能源汽車項目正式落地上海。這一項目是繼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后,又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能源汽車外資項目落地長三角。

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汽車生產國和出口國。吸引外資企業加碼投資同時,從出口端看,長三角新能源汽車出海的勢頭依舊迅猛。

4月21日,深藍S07首批歐洲訂單在南京長安汽車有限公司正式下線。記者注意到,這是本月第二款進軍歐洲市場的“南京造”新能源汽車。南京長安副總經理高進介紹,當天共有140台歐版深藍S07下線,“將於5月啟航,經過45個晝夜的航行,到達英國、德國、挪威。”

鏡頭移至寧波口岸,今年前兩個月,累計出口新能源汽車2.69萬輛,同比增長高達439%,在同期全國的出口佔比接近10%。作為國內重要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汽車產業是寧波第一大產業,產業鏈關聯企業超過5000家。隨著吉利、比亞迪等國內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的落戶和擴張,寧波正加快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還提出打造“新能源汽車之城”的目標。

錨定新能源汽車產業,在長三角,城市之間的競逐也愈加激烈。以合肥為例,2024年合肥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30萬輛,產量超過上海、西安,僅次於深圳,站在了城市較量的賽道前排。放眼未來,合肥目標是打造國際一流新能源汽車之都——力爭到2027年,培育出2家至3家年產50萬輛整車的企業,使新能源汽車產能超過300萬輛,產業集群營收突破7000億元。

深化區域協同,“4小時產業圈”鍛強競爭力

上海開發“大腦”芯片和智能網聯,江蘇提供“心臟”動力電池,浙江完成“身體”的一體化壓鑄,安徽再將它們組裝成整車——在長三角,人們談論起新能源汽車,有這樣一句話廣為流傳。

一個顯見的事實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長三角地區汽車產業鏈上下游持續集聚壯大,產業基礎和協同配套優勢日益明顯,憑借強大的研發實力和完備的產業生態,在全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領域處於領先地位。

“作為中國汽車產業集群化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長三角地區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完備,G60科創走廊九城市汽車產業鏈企業目前超4000家,包括江淮、蔚來、比亞迪、奇瑞、零跑、合眾、吉利等眾多整車企業,也有保隆汽車、福田採埃孚、柯馬(中國)等配套企業,共同組成萬億元汽車產業版圖。”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聯席會議辦公室副主任陳超說。

3月27日至28日,一場關於長三角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供需對接的會議在南京都市圈成員縣級城市安徽寧國市召開。會上,長三角地區汽車行業協會向行業企業發布的深化合作倡議書表示,在政策的引導下,三省一市圍繞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等關鍵領域正在構建全產業鏈的4小時產業圈,已經成為我國汽車產業創新發展的核心區域。

長三角區域集聚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汽車學科強校,產學研協同發展優勢顯著。倡議書號召,強化機制協同,破除區域壁壘,推動數據共享平台建設﹔深化產業鏈協同,推進供應鏈一體化發展﹔加速技術創新,鼓勵高校與企業跨區域開展產學研合作﹔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創新區域性的產業鏈協作模式。

集聚效應,是汽車產業發展的突出特性,而構建全產業鏈的“4小時產業圈”正是長三角新能源汽車領跑全國、參與國際競爭的一個重要砝碼。(王建朋)

來源:新華日報

(責編:張鑫、耿志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